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之认知过程
教育心理学之认知过程总结,包括表象与想象的概念、种类、想象力的培养,知识、思维、注意、感觉的主要特征、形式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14 00:33:55认知过程
感觉和知觉
二级
感觉
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内部感觉
机体觉(内脏觉):胃胀、饥饿、恶心、口渴、呕吐等
平衡觉(静觉或姿势觉):超重、失重、晕车、加速等
运动觉:关节肌肉的感觉
感觉的规律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适应
暗适应
从明到暗,时间长,感受性上升
关灯玩手机刺眼,较为敏感,感受性高
明适应
从暗到明,时间短,感受性下降
嗅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用一性对比
黑人的牙齿更白(皮肤VS牙齿)
没有先后顺序
继时性对比
吃完糖再吃橘子
有先后顺序
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视觉后像
正后像
颜色刺激后未变化
负后像
颜色刺激后变化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感冒鼻子不通气、吃不出食物香味;食物的颜色影响胃口等
感觉的补偿
盲人以耳代目
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尖锐的声音——冷;花香——甜丝丝;冷暖色调
知觉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属性1+属性2+.....+知识经验=知觉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知觉的种类
根据人脑反映的对象不同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形状、大小、深度(视崖实验)、方位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
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偏差
社会刻板印象
强调群体
群体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
北方人豪爽耿直;南方人精明细腻
晕轮效应
强调个体
某个人具有某种特征就会对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首因效应(陌生人)
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近因效应(熟人)
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投射效应
把自己具有某些观点转移到别人身上
宽大效应
个体对他人往往是积极的肯定估计高于消极的否定估计
评委给先演出的节目打了高分,以至于不得不提高后面所有节目的评分
错觉
指特定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大小错觉
性状和方向错觉
时间错觉“欢娱嫌夜短,寂寞恨天长”
知觉的规律/基本特性
一级
选择性
面对众多的客体,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从背景中选择出来(人群中一眼发现了你)
影响因素
一级选择
客观因素
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强度律):声音洪亮、字体足够大
强调一个刺激
对象和背景差别性(差异律):红笔批改作业、标记重点;标题加粗;讲到重要地方声音放大放慢
暗含两个刺激
对象活动性(活动律):夜空中的流星、幻灯片动画
强调动态
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新奇律):奇装异服
主观因素
知觉有无目的、任务
已有知识经验
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
理解性
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解释)的加工过程
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不同知识经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整体性
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强调整体与部分
整体优先
整体影响部分
重要部分会影响整体识别
恒常性
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颜色恒常、亮度恒常(黑白)、形状恒常、大小恒常和声音恒常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级
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目的性
精确性
全面性
深刻性
木镜面壳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任务
充分准备、周密计划,提出观察具体方法
加强对学生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培养观察习惯
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写出观察报告、日记
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
简答
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感觉发展的特点
视觉发展特点
听觉发展特点
运动觉发展特点
知觉发展特点
记忆
一级
记忆概述
记忆及其品质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快
持久性:长
准确性:准
准备性:解决问题
准备劫持
记忆分类
二级
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教心第四章第四节)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形象记忆:事物形象
视觉:天安门
听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情景记忆:亲身经历的事件
语义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有组织的知识
法则、定理或公式
情绪记忆: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动作记忆:做过的动作或运动,易保持和提取
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
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考试)
内隐记忆
指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已经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熟练地打字)
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
陈述性记忆
言语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程序性记忆
对技能的记忆;需要多次尝试才能获得
根据记忆内容在时间轴上的指向
前瞻性记忆
对于即将执行行为的一种计划性和预示性
回溯性记忆
回忆过去做过的事情
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识记
分类
有无目的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学生的学习活动
识记材料性质和识记方法
机械识记
死记硬背
意义识记
理解记忆+人为赋予意义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保持与遗忘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遗忘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识记过的材料不能或错误的回忆和再认
遗忘及其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影响遗忘的因素
二级
学习材料的性质
系列位置效应
开头和结尾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
结尾效果最好
识记 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学习达到恰能成诵后再继续学习
过度学习达50%,学习程度达150%,效果最好
材料
识记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任务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耶克斯——多德森理论)
人
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最古老)
由于记忆痕迹衰退,永久性遗忘
干扰说
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暂时性遗忘
前摄抑制
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
压抑(动机)说
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暂时性遗忘
弗洛伊德
提取失败说
明明知道,就是不能回忆出来,舌尖现象、话到嘴边现象
原因
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暂时性遗忘
同化说(认知结构说)
奥苏贝尔
高级的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概念
再认或回忆
再认
事物再度呈现在眼前时,仍能认识(做选择题)
回忆
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填空题、简答题)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复习时机要得当
及时复习
分配复习时间
间隔复习
循环复习
复习方法要合理(两多两结合)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复习方法多样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复习次数要适宜
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注意用脑卫生
学生记忆的发展
想象
三级
表象概述
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心理旋转实验
想象概述
人脑对以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种类
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的
梦
极端表现
浮想联翩
有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
再造想象
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的新形象
有提示、读者
创造想象
使用自己积累的表象,有目的有任务的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来的新形象
无提示、作者
幻想
特殊形式
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科学幻想
进步意义、有实现可能
理想
符合规律、有实现可能
空想
违背客观现实、根本不可能
学生想象的发展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言语与思维
一级
言语
言语:心理现象
语言:一种符号系统;社会现象
分类
外部言语
口头言语
对话言语
聊天、座谈
独白言语
授课、作报告、演讲
书面言语
借助文字表达思想
内部言语
自言自语自问自答或不出声
思维及其品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特点
二级
间接性
对感官不能直接把我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某学媒介物与头脑加工进行反映——“利用媒介物推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概括性
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总结”
把多次感知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找规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基本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品质
三级
广阔性与深刻性
广:全面思考问题
深:深入思考问题
独立性与批判性
独:不受人暗示,不固执己见
批:冷静客观评价
灵活性与敏捷性
灵:不同方法、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足智多谋
敏:迅速正确、当机立断、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逻辑性与严谨性
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
思维的种类
一级
思维的内容凭借物、发展水平的不同
直观动作思维
实际行动
具体形象思维
直观形象和表象
抽象逻辑思维
词语为中介,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区分于动物思维的最本质特征
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
经验思维:日常经验
理论思维:科学原理、定理、定律
根据结论是否具有明确的思考步骤
分析思维
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
直觉思维
直觉、灵感、猜测
思维指向性
聚合思维
唯一正确的答案
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
再造性思维(常规思维)
按照现成的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新颖独特)
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概念的学习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概念学习的过程
获得
概念形成——发现学习
概念同化——接受学习
运用
科学概念的掌握
概念转变及其影响因素
思维的一般过程
分析与综合
一个事物
思维的基本过程
比较与分类
多个事物
抽象与概括
一类事物
提炼共同特征、本质,舍弃其个别非本质的事物
抽象出来加以综合,形成概念的过程
系统化与具体化
多类事物
小类别归到大类别
一般特征和规律推广到具体事物中:强调运用,理论联系实际
创造性思维
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特征
新颖独特性
最本质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
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
流畅性
限定时间内数量多
灵活性(变通性)
方面广,种类多
独创性(独特性)
变毒瘤
过程
准备期——收集资料
酝酿期——加工信息
豁朗期——恍然大悟,产生灵感
验证期——验证、补充和修正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思维的发展
注意
一级
注意概述
注意及其功能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
指向性
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
集中性
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抑制多余的活动
注意的分类
注意的规律
注意的外部表现
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适应性运动
侧耳倾听、举目凝视
无关动作的停止
呼吸运动的变化
屏息现象
注意产生和维持的条件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客观条件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条件
当时的需要
特殊的情绪状态
当时的直接兴趣
对事物本身感兴趣
当时的知识经验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合理组织活动
对兴趣的依从性(利用间接兴趣)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注意的基本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
注意的起伏(动摇)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
注意的分散(分心)
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思维开小差”
注意的广度
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知觉出对象的数目“一目十行”
注意的分配
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一边...”
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转移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级
学生注意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