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生学习心理
初中教师资格证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笔记,包括学习的概述、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学习理论、学习策略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14 10:48:50中学生学习心理
一、认知过程
感觉
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现象(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
知觉
知觉的种类:物体知觉;社会知觉(刻板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错觉
一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注意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广阔而稳定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记忆
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记忆的·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特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和回忆)
遗忘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质量;学习的进程;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记忆材料的重要性;识记方法;时间因素;识记者的态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遗忘的原因: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压抑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
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充分利用无意识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方式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掌握复习的“量”
思维
主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问题解决
分类:常规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最高表现形式)
基本特征:目的性;序列性;认知性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式策略;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工作法;爬山法;类比思维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情境与表征方法;知识经验与迁移;思维定式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表象与想象
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学习的概念:既包括学习结果,也包括学习过程;也包括外显行为也包括内潜行为;由经验引起;比较持久;既包括好的变化也包括坏的变化;既是人类所有,也是动物所具备
学习的分类:
加涅
学习层次:信号学习(经典条件作用);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作用);连锁学习;语言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结果分类:语言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
奥苏泊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布卢姆(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冯忠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影响学习的因素:智力因素(可教育程度);非智力因素(中等焦虑是有益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联结—试误说)
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主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基本内容·
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主要理论:强化(正强化与负强化;普雷马克原则);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正惩罚;负惩罚)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分类: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
观察学习说: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柯勒):学习的实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学习的过程——顿悟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期望的获得;学习的过程——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学习分类(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内容: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的情境性);教学观
在教学中的应用:随机通达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认知学徒式教学
三、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概念和构成
构成: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的功能
激发功能(引发作用);指向功能(定向作用);维持功能(维持作用);调节功能(调节作用)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和附属驱动力
学习动机的理论
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功、影响因素);成就目标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设置合适的目标;表达明确的期望;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六、认知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知识的学习
分类
知识学习的过程
技能的形成
分类
理论
培养
五、学习策略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四、学习迁移
分类:正迁移和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理论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