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
本思维导图适用于教育硕士 333考研,是对教育学原理-第五章相关知识点,根据凯程、lucky教材,凯程强化班框架梳理。主要包括: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编辑于2021-10-15 08:44:06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内容结构:①培养什么样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②为谁培养人--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课程目标(不同学科学年段总目标)-教学目标(教师课堂目标)
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作用/功能)
1.定向作用
学校教育;学生
2.调控作用
规定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规格
3.评价作用
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三)教育方针
含义: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建构
(一)教育目的的建构需要反映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与限定
(二)教育目的的建构需要反映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与限定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
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
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基本职能人的潜能得到发展
优:教育的个人价值满足个人的需要
缺:只强调满足个人的需要与谋求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本位论
凯兴斯泰纳,涂尔干,纳托普,孔德
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受教育者成为公民、社会化
优: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满足社会的需要
缺:只是站在社会的立场看教育,完全抹杀了教育在发展和完善个人上的作用。
四、 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二)社会条件
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工厂手工业的分工加剧了工人的片面发展
2.物质基础: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大工业社会
3.基本途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现实意义
1.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
2.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
3.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如何实现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
2.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4.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必须和谐统一。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3.坚持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4.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
5.培养独立个性。
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辩证统一
第一,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个性的全面发展: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不可欠缺。
全面发展的个性: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
第二,我们教育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不能不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这是社会发展对其成员发展的质的要求。
第三,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
二、 在普通中小学的实现
(一)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为年轻一代做人打好基础
2.年轻一代在未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
3.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二)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1.含义: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教育等部分组成。
2.组成
(1)德育
旨在培养道德观念与行为的教育,涉及人成长生活的各种品质内容。
地位:引领思想,保证方向和动力
(2)智育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智慧与素质的教育。
地位:认识基础
(3)体育
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传授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地位:生理基础,机体保障
(4)美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的教育,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发展学生的文明素质与高尚情操的教育。
地位:实施德智体的途径,启智、育德
(5)劳动教育
引导学生掌握现代劳动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价值观的教育。
作用:实施德智体的途径,启智、育德、健体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内容:研究性学习、文艺创作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地位: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自我设计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3.关系
(1)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
第一,各育间不可分割。它们是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和手段,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第二,各育间不能相互替代。全面发展的五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
4.实现
1.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重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的。
实现
素质教育要给人良好的素质,纠正不良的素质。
素质教育不能停留在现有素质上,更要提升人的素质
2.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1)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
(2)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教育。
①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等同起来。
西方:贵族,精神层面,忽视劳动 我国:全民,劳动与精神层面
②正确理解:全面发展≠平均教育≠均衡教育≠特长教育≠集体发展。
③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各育要五育并举,辩证统一。
(4)防止教育目的实践性的缺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等问题,就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
现实难题
应试教育牢而不破,负担重
当前政策
劳动教育,立德树人,体育,美育,智育
应试教育
1.含义
精英教育,选拔性考试,违背教育规律
2.危害
(1)束缚学生的视野(2)弱化学生的能力(3)影响教育公平(4)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5)加重学生的负担(6)局限学生的思维(7)加重教师的负担-提高学生成绩(8)造成教育内卷
3.原因
(1)文化传统(2)当下考试制度(3)发展中国家,就业岗位有限,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4.打破
(1)素质教育(2)核心素养教育(3)减负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 双减--校内,校外培训机构
(4)考试改革(内容、方法)
选课制、选科制、学分制、阅读能力、出题灵活、丰富,不唯标准答案、考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