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呼吸系统知识导图
以下介绍了影像诊断学中呼吸系统的内容,包括肺野、肺野划分、肺门、肺纹理、肺叶和肺段、支气管疾病、肺部疾病、胸膜疾病、纵膈肿瘤。
编辑于2021-10-16 11:25:55呼吸系统
正常影像表现
肺野:X线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
肺野划分
横向划分为野:2、4肋前端下缘作一水平线,将两侧肺叶划分为上、中、下三野。
纵向划分为带:将两侧肺纵行分为三等份,即内、中、外三带。
肺门:在正位胸片上,肺门影位于两肺中野内带左侧比右侧高1-2cm;两侧肺门课分为上、下两部,右肺门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钝角称肺门角。
肺纹理:正常充气的肺野上,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肺纹理。
肺叶和肺段:被叶间胸膜分隔而成。
肺叶
右肺:包括上、中、下三叶。
左肺:包括上、下两叶。
常见疾病影像表现
支气管疾病
支气管扩张
概述:支气管扩张是指一支及以上的中等大小的支气管内径不同程度、不同形态的不可逆性异常增宽,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疾病。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咳嗽、咳脓痰、咯血。合并感染时可有畏寒、发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病广泛者,出现气短、呼吸困难、发绀,约1/3的患者出现杵状指。
病理
1.柱状扩张:扩张的程度轻、支气管内径宽度远端与近端相似
2.静脉曲张型扩张:扩张的支气管内径粗细不均
3.囊状扩张:扩张的支气管末端呈囊状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轨道征:沿肺纹理可见两条较正常支气管更粗的平行线状阴影
卷发影或蜂窝状影
CT表现
轨道征和印戒征
支气管管径增粗并粗细不均
多发薄壁光滑含气或液气囊腔影
气管支气管异物
概述:多见于儿童,因右主支气管走行较左侧陡直,故异物易落入右主支气管。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剧烈刺激性呛咳、哮鸣、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肺部疾病
肺炎
大叶性肺炎
概述:大叶性肺炎是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多为肺炎链球菌致病,炎症常累及一个或多个整肺叶,也可呈肺段分布。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壮年,突然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是常见临床症状。
病理
充血期
灰色肝变期
消散期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充血期:肺纹理增多,透亮度减低
红色及灰色肝变期:空气支气管征
消散期:斑片状影,最终可完全吸收,或只留少量条索状影
CT表现
充血期:磨玻璃样阴影
实变期:大叶或肺段分布的致密阴影,显示空气支气管征
消散期:大小不等、分布不规则的斑片状影
小叶性肺炎
概述:多见于婴幼儿、老年和极度衰弱者,或为手术并发症。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咳嗽、咳泡沫黏液脓性痰,常有胸痛、呼吸困难
病理:为支气管周围的肺实质炎症,以小叶支气管为中心经过终末细支气管延及肺泡,病变范围是小叶性的。由于细支气管炎性充血、水肿,可导致细支气管不同程度的阻塞,形成小叶性肺气肿或肺不张。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偶见肺炎液化坏死形成空洞。
CT表现:大小不等结节状及片状阴影,小叶支气管阻塞时,可形成小叶性肺气肿或肺不张。
间质性肺炎
概述:以肺间质炎症为主的肺炎。多见于小儿,常继发于麻疹、百日咳或流行性感冒。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气急及发绀,体征较少
病理:小支气管壁及肺间质的炎症细胞浸润,可引起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小支气管发生狭窄或梗阻,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可见网状及小斑片状影,肺门密度增高、轮廓模糊、结构不清
CT表现:呈不规则改变并伴有磨玻璃样阴影。肺门及纵膈淋巴结可增大。
肺脓肿
概述: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肺部化脓性感染,早期为肺炎,继而发生坏死、液化和脓肿形成。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
急性肺脓肿可有发热、咳嗽、胸痛、咳脓臭痰
慢性肺脓肿者经常咳嗽、咳脓痰和血痰,不规则发热伴贫血和消瘦等,并可伴有杵状指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早期:厚壁空洞
急性期:空洞壁周围常见模糊的渗出影
慢性期:空洞壁变薄,腔慢慢缩小,周围有较多紊乱的条索状纤维灶
书125页表格
肺结核
概述:是由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可无明显症状,或有低热、盗汗、疲乏、消瘦、食欲不振、咳嗽、咯血、胸痛和气促。全身中毒症状可表现为高热、寒战、咳嗽、昏睡和神志不清。
病理:基本病理变化是渗出、增殖和实变。
渗出性病变表现为浆液性或纤维素肺泡炎
若菌量少、毒力较低,或人体抵抗力较强时,病变则以增殖为主,形成结核性结节肉芽肿,抵抗力增强或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病变可吸收、纤维化、纤维包裹或钙化
实变为主的病变多由渗出性或增殖性病变发展而来,病灶内坏死可形成空洞,支气管发生肺内播散,可经血行全身性播散。
原发性肺结核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X线:原发综合征“哑铃状”包括
原发浸润灶
淋巴管炎
肺门、纵膈淋巴结增大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X线表现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典型表现——“三均匀”即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密度均匀。
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
浸润性肺结核
局限性斑片阴影
肺段或肺叶实变:常见于干酪性肺炎,为一个肺段或肺叶呈大片致密性实变
增殖性病变:呈斑点状阴影,边缘较清晰,排列成“花瓣样”或“树芽”状阴影
结核球:结核球周围常见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称“卫星灶”
结核性空洞
支气管播散病变
硬结钙化或条索影
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
病变肺叶萎缩,肺纹理呈垂柳状
患侧胸膜增厚粘连
结核性胸膜炎
干性胸膜炎:肋膈角变钝,膈肌活动受限
渗出性胸膜炎:游离性或局限性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粘连
支气管肺癌
概述:支气管肺癌即肺癌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咳嗽、咳血、胸痛及发热
病理:起源于支气管上皮、腺体或细支气管及肺泡上皮。鳞癌、小细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是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大体病理类型分为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和弥漫性肺癌。中央型肺癌指发生于肺段或肺段以上的支气管,周围型肺癌发生于肺段以下的支气管。
影像学表现
中央型肺癌
X线表现
间接征象:气道阻塞引起阻塞性肺气肿、肺炎及肺不张
直接征象:中央型肺癌常直接侵犯纵膈结构并出现纵膈肺门淋巴结转移
周围型肺癌
X线表现:肺内结节影、有分叶,边缘模糊,或为小片状磨玻璃密度影
弥漫型肺癌
X线表现:在融合病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性假瘤一般边缘光滑,无或偶有分叶
结核球边缘清楚,肿块内可有环状或斑片状钙化,病变周围常有“卫星灶”
肺错构瘤常边缘光滑锐利,无毛刺,若有钙化或脂肪成分,则可明确诊断
肺转移性肿瘤
概述:原发恶性肿瘤通过血腥转移、淋巴道转移和肿瘤直接侵犯等途径向肺内转移形成肺转移性肿瘤。
临床与病理
病理:以血行转移最常见。胸膜、胸壁和纵膈的恶性肿瘤可直接向肺内侵犯形成转移病灶。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两肺多发棉团样结节,密度均匀,大小不一,轮廓清楚
血供丰富的原发肿瘤可以发生粟粒性转移,偶可表现为多数小片状浸润
淋巴道转移可表现为两肺门和纵膈淋巴结增大,自肺门有向外呈放射状分布的条索状影,沿条索状影可见串珠状结节影
少数转移瘤可出现空洞和发生。钙化或骨化
血行转移CT表现:大小不一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灶边缘清楚,伴出血可有晕圈征,也可伴有空洞。
肺部外伤
概述:肺创伤主要指直接外力引起的肺挫伤和肺撕裂伤。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肺挫伤:肺纹理模糊不清,肺段性分布的密度增高影。
肺撕裂伤:表现为撕裂部位不规则高密度影;血肿呈类圆形高密度影;部分病灶可见外伤性肺气囊,为撕裂周围肺组织回缩,使撕裂间隙充气所致
CT表现
继发性改变:肋骨骨折、锁骨骨折、肺不张、纵膈气肿、皮下气肿及气胸或液气胸
胸膜疾病
胸膜炎
概述:病因包括感染、肿瘤、免疫疾病及化学和物理等因素。感染是常见原因,以结核性最常见,其次是其他细菌感染。
气胸与液气胸
概述:脏层或壁层胸膜。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内。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突发性呼吸困难及胸痛
胸膜肿瘤
原发性胸膜肿瘤
胸膜转移瘤
纵膈肿瘤
胸内甲状腺肿
胸腺瘤
畸胎瘤
概述:属于生殖细胞瘤,是纵膈内常见的肿瘤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肿瘤较小可无任何症状,较大时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发生支气管瘘时可出现咳嗽、咳血,典型者可咳出毛发、钙化物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前纵隔特别是心脏与大血管交界区的前、中纵膈处,类圆形或轻度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若。其中发现骨骼、牙齿影则有明确的诊断意义
淋巴瘤
概述:是原发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肿瘤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呈丘状、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常可见纵膈胸膜掀起
密度均匀,可见坏死囊变,或出现斑点状钙化
哑铃状
肿瘤边缘光滑锐利,对邻近骨质仅造成压迫性吸收、压迹光整者,提示为良性肿瘤;肿瘤边界不清,内部密度不均,对邻近骨质造成侵蚀性破坏,考虑恶性神经源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