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汉代:政府组织、选举制度、赋税制度、兵役制度、汉制得失;宋:政府组织、选举制度、赋税制度、兵役制度等。
编辑于2021-10-24 23:09:54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宋
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中书省
宰相的权限低落
积势已成,再改革难
枢密院
1. 管理军事,独立于宰相管辖范围
三司
1. 盐铁司
2. 户部司
3. 度支司
3.1. 管理经济出纳
地方政府
1. 路
2. 府、州、军、监
3. 县
考试制度
防止作弊,糊名制
一日之长短,不再考究在社会上的名声
考中即可做官,摒弃了唐代的实习期
变诗赋为经义,其结果是秀才变学究
税赋制度
中间人来代替政府再次收税
兵役制度
兵种
1. 禁军
2. 厢军
开国时受战乱影响裁军
提倡文治不重军功,扭转了五代十国的逆流局面
没有退役一说,看不起兵,又不得不用兵
古代产马地带一是东北热察,二是西北甘凉河套一带,没有养马之地和产铁之地
明
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胡惟庸案导致宰相一职被废除,加强了中央集权
九卿
1. 六部
2. 督察院
2.1. 专掌弹劾纠察
3. 通政司
3.1. 管理奏章
4. 大理院
4.1. 主平反
内阁:皇帝的秘书处
司礼监:太监,废除了宰相没有预料到太监乱政
考试制度
考试流程
府县考试—秀才
直省的省会,乡试—举人
中央会考,会试—进士
进士后继续在中央学习三年,三年后再考试一次,成绩好的进入翰林院
科举只能识别人才,而翰林院则可以培育人才
八股文
赋税制度
册籍
1. 黄册:登记户口
2. 鱼鳞册:登记田亩
一条鞭法
清
总结
我们评价历史上的一切制度,既要贯穿到整个历史长线来看,也要每一个制度背后当时人的观念和理念
西方取决于多数,谓之民主;中国依据传统,取决于贤人
地方官一天天没有地位,则地方政治就没有起色,全部政治归属到中央,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隋唐以来将政权逐步开放到全国各地,奖励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同时又压抑工商资本,平均地权,如此的传统政治策略导致知识分子人人竞求政治舞台,导致政治臃肿,读书人俱已成为政治脂肪,岂能再随之革命
千百年的变革事实告诉我们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那不是革命,革命的本质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
一种制度的推行与继续,也必待有一种与之相当的道德意志与服务忠诚的贯注,否则徒法不能以自行,纵使良法美意,亦是徒然
没有一项制度可以永存不变,好的制度需要我们不断改进,理论是制度的生命,现实是制度的血液
唐代
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1. 由汉代的领袖制变成了唐代的委员制
2. 宰相由几个部门组成,由几人共同负责
a. 中书省:主掌发令,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此发出
b. 门下省:掌握副署权
c. 尚书省:执行之权
中央政府最庞大的机构
1. 礼部:掌管宗教教育事宜
2. 吏部:主管人事任用之权,五品以上由宰相决定
3. 兵部:掌管军事
4. 户部:掌管民政户口
5. 刑部:掌管司法
6. 工部:主管建设
3. 御史台,独立于相权之外
1. 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
2. 右御史:监察地方州县政府
2.1. 节度使:在其区域可以指挥军事,管理财政,甚至用人大全,逐步形成藩镇,监察官变成了行政官,参考安史之乱
地方政府(地方官员下属由中央任命)
1. 州
a. 最高行政长官为刺史
b. 州分三级,十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
c. 唐有三百多个州
2. 县
1. 县分三级,六千户为上县,三千户以上为中县,三千户以下为下县
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
a. 给下层人数提供了上升的通道
b. 考试人数太多而官职不够,于是逐步扩大官职范围来满足不断增加的应试人数,实乃以火救火
经济制度
田赋制度
1. 租
1.1. 政府配给人民耕种的田地,年老之后归还政府,租赁期间缴纳税额四十税一,极为优减,此用意为有丁有田
2. 庸
2.1. 义务劳役,每年20天
3. 调
3.1. 上供地方特产
账籍制度
1. 籍
a. 户口册,三年统计一次,按经济分九等,造三份,一份存县,一份存州,一份存户部,
b. 户部保存9年,地方保存15年,18岁授田,60归还官府
c. 政策虽好,事物繁多,人事懒惰
2. 帐
2.1. 壮丁册,一年统计一次
两税法
兵役制度
府兵制(全兵皆农)
a. 在行政区单设一个地方,类似现在的军区
b. 战事结束,兵归于府,将归于卫
c. 政府不花一分钱,一粒米,武官升职为勋爵,
汉代
政府组织
秦朝前家天下
皇室(皇帝)
皇权与相权
六尚是皇帝的秘书处,主管衣食住行和文书
类似君主立宪制,比较开明的制度
中央政府
宰相是一种制度
三公
1. 丞相:管行政,文官之长
1.1. 十三曹,主管全国各类事物,辅助丞相,实际决策权在九卿
2. 太尉:管军事,武官之长
3. 御使大夫:监察,类似副丞相
九卿
1. 太常
1.1. 掌管宗庙礼仪,属九卿之首(古代宗教高于政治)
2. 光禄勋
2.1. 掌管宫殿警卫
3. 卫尉
3.1. 掌管宫门警卫
4. 太仆
4.1. 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 廷尉
5.1. 掌管司法审判
6. 大鸿胪
6.1. 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 宗正
7.1. 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 大司农
8.1. 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 少府
9.1. 掌管专供皇室私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地方政府
1. 郡
a. 管理10-20个县
b. 全国有一百多个郡,郡守为太守,文官之长,掌管军事的是都尉
c. 每年将自己的经济、教育、刑事、财政、民事、盗贼、灾荒上报,每几个郡会有一个巡查官名为刺史
2. 县
选举制度
唯一大学—太学
1. 甲等为郎,留守中央
2. 乙等为吏,地方官员
郡县官员由中央委派,且不能由本地人担当,但是郡县下属由自己选拔和任用
郡国孝廉(读书人的世界,文治之始)
赋税制度
土地私有,承认自由买卖,政府轻徭薄赋,但是地主兼并土地后对佃农增收高租,政府对地主土地仍然是原有的税收
耕地多,田赋是大宗,归大司农管属,山林池泽的商税归皇室私有,由少府管辖
汉武帝实行了铁盐国有,收入归入政府
兵役制度
全国皆兵,二十成丁,因为三年耕,有一年积蓄,故23岁开始服役,故既是经济上的考量,也是道德上的决定
国民兵役三种
1. 到中央做“卫”兵,期限一年
2. 边郡做“戍”卒,为期三天,可以交钱免戍
3. 原地方服兵役(20岁开始),每年集训一个月
力役
每人每年免费为国家义务劳动一个月,可以交钱不做
人口税
1. 每个国民都有,包括小孩,如果不做就是犯法
2. 国家并没有给民众安排一个生活基础,却要人人都尽责
3. 土地并不是人均分配,乞丐也要缴纳税款,于是出现把自己卖给富裕人家的现象(出卖的不是自由,是对国家的一份责任),针对富人的奴隶税款加倍
汉制得失
经济
1. 没有解决土地兼并,使政府的轻租薄徭失去功效
兵役
1. 全国皆兵,缺乏训练,装备简练
2. 没有像样的常备军
政府组织
1. 皇权和相权分开固然是好事,但是权责界限不明,争斗不断
选举制度
1. 汉代察举权在长官,不在民众,容易导致徇私舞弊,不顾民意
2. 选举-考试-任用,形成了读书体系
3. 当时没有印刷术,读书的竹简、锦帛成本很高,世代经学可以世代跑进政治圈,故家学贵族形成,与此同时穷人永无出头之日
4. 本地官员不可在当地做官,故形成了相互推举,各大地区的名门望族联姻策略逐步架空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