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物学知识大纲
文物学知识大纲,知识内容有文物学概述、文物学的历史发展、文物学与相关学科、文物定名、文物分类、文物鉴定、文物价值与作用、文物保护管理等。
编辑于2021-10-26 20:01:47文物学
第一章 文物学概述
文物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和遗物,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具有物质性、历史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研究和利用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对认识人类历史、把握历史规律和促进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的特性(简答)
物质性
文物是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凡是文物都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建造、制作的,如陶器瓷器青铜器金器等。(唐三彩、青花瓷、四羊方尊、黄金面具)
历史性
文物是某个时代和年代的人们的社会活动遗存,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如三星堆文化出土的青铜人像和礼器等反映出当时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冶炼水平,拥有完备的宗教体系,体现了社会的阶层分化。
不可再生性
文物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文物不能再生产、制作,后人仿造的只能成为文物复制品,无法替代文物本身。如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䯄流失海外,国内制作的复制品无法反映昭陵六骏本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价值的客观性
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们对于文物价值的认识则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文物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如瓷器的原料过去被称为瓷土或瓷石,经过引入分析鉴定技术,得知瓷土的成分主要为硅酸盐,从而为瓷器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知识基础。
研究文物的基本要素
文物定名
任何文物都应有自己的名称,规范文物名称有利于文物的研究、保护和宣传。
文物时间或年代
文物有其自身的产生年代,研究文物年代可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情况。
文物质地或材料
对文物质地进行研究,了解其材料属性、来源,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贸易情况。
文物制作技术
对文物的制作工艺技术进行研究,可以探究当时的相关技术工艺发展水平。
文物形制或类型
比较研究文物的空间形制,可以探究不同类型文物的形制特点和规律。
文物的分类(简答)
对文物分类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文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同时对丰富、庞杂的文物进行科学分类。
文物分类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其物质属性分类,如将遗物分为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根据其产生时代分类,如将瓷器分为商周时代的原始瓷器、隋唐时代的南青北白、宋代的五大名窑、元青花等。
对文物进行科学分类,有利于深入研究文物特性,认识文物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充分发挥文物证经补史的作用
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具有补史、正史、证史的作用。文物的价值和作用是密不可分的,价值大的文物,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必然大。 研究文物价值不仅能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证实文献记载的历史、校正古籍记载的错误、补充文献记载的缺失)
文物管理
文物管理的任务是了解我国文物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制定保护管理文物的法规,改革和完善文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群众性的文物保护网,切实保护好各类文物,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文物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科技手段和教育手段。
论述题谈及文物的“怎么做”可用
研究文物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对保护文物不受破坏,不断发挥其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保护技术可分为传统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
研究文物保护技术,有利于修复和保护文物,使其免受自然损坏,延长文物的寿命,尽可能长久地发挥它的作用。
传统文物保护技术历史悠久,但对传统技术的经验总结、研究探索和科学依据等方面涉足尚少,传统技术有待抢救和开发。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显著,但我国在文物保护现代技术上起步晚、发展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利用,不断拓宽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的领域。
在采用技术手段保护文物时,应特别注意,在保护文物原状的前提下,要把传统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防止片面性,要根据文物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合的文物保护技术。同时也要制定研究规划,确定课题,加强力量,相互协作,把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
文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类法
把不同的文物,根据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群,从而找出文物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如根据材质、用途等将古器物分为青铜器、陶器、玉器,再分类研究。分类法是研究文物的首要基本方法。
排比法
对同一种类的文物进行排队和比较,以认识和掌握文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如将陶器按年代进行排列,了解陶器从产生到消亡的发展过程,进而研究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工艺等。在使用排比法时要遵循同类同种文物才能排比的原则。
年代测定法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年代进行测定的方法,是研究文物的重要手段。目前广泛应用于年代测定的方法包括碳十四法、树木年轮法和古地磁法等。
文物学的定义
文物学是一门以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为对象,研究人类社会面貌及发展规律的学科。文物学是人类对知识不断整理、利用和创造的学问,是关于文物运行与信息传播规律的学问。
文物学的研究领域
文物学是一门以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为对象,研究人类社会面貌及发展规律的学科。文物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文物的基本要素
包括文物的年代、地点、命名、材质、用途等。
文物价值
是凝结在历史文化遗迹遗物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包括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文物作用
可分为史料作用、借鉴作用和教育作用,史料作用体现在证史、正史和补史上;借鉴作用如书画艺术的发展,需要学习和借鉴文物中的古代书画作品;教育作用指文物能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等。
文物分类
是文物研究的前提,包括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如文物的复杂性与可分性、同类相聚原则,时代分类法和质地分类法等。
文物管理
文物管理的任务是了解我国文物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制定保护管理文物的法规,改革和完善文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群众性的文物保护网,切实保护好各类文物,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文物学的研究领域不仅是文物本身,对不可移动文物还包括其周围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文物学的要素/内容
文物本身
文物的基本要素,包括文物的年代、地点、命名、材质、用途等。
文物价值
包括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
文物作用
文物具有史料作用(证史、正史和补史);文物包含的信息对当今社会和学术研究具有借鉴作用;文物还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文物分类
是文物研究的前提,包括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文物管理
完善管理体制和体系规范,制定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文物保护法律和法规;丰富管理手段,全方位多角度严格把控。
第二章 文物学的历史发展
金石学
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注重对铭文的著录考证,旨在证经补史。金石学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先秦至隋唐的萌芽期,包括孔子到太庙研究欹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两宋时代为形成期,代表著作有刘敞《先秦古器图碑》、吕大临《考古图》、王黼(fǔ)《宣和博古图》、赵明诚《金石录》;清代达到兴盛期,代表作有《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和《乙编》四书,合称“西清四鉴”,清代金石学的特点是精于鉴别,详于考订,研究范围广,并有一些集成性和综合性的著述。近代以来金石学的部分精华被考古学继承。金石学对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借鉴和促进的作用。
第三章 文物学与相关学科
文物学研究的特点(可不背)
有其特有的研究对象,即文化遗迹和遗物,这是根本特点
跨学科研究,与多学科研究相互作用
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文物学研究有其自身目的:明确文物的价值及作用,研究文物的分类和鉴定,为其他学科提供科学资料。
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是进行田野考古调查、田野考古发掘和对发掘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包括对遗迹遗物的断代、调查整理和鉴定定级等。
文物学的研究方法
分类法、排比法、年代测定法
文物学与博物馆学的交叉(可不背)
研究文物分类。文物学研究的文物分类包括文物藏品的分类,这也是博物馆做好文物藏品保管的重要一环。
文物鉴定。文物学的文物鉴定既有不可移动文物又有可移动文物,博物馆的文物鉴定是对可移动文物,即文物藏品的鉴定研究。
文物藏品的科学保管。科学保护文物藏品,使其免受损坏,是两个学科的共同任务。
宣传文物。博物馆是宣传可移动文物的重要场所和窗口。
文化史迹博物馆把对文化史迹的研究和文物藏品的研究统一起来,同文物学研究一样,包括了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
第四章 文物定名
不可移动文物定名的原则
用古文献记载的沿用至今的名称,如永乐宫、避暑山庄等。
用不可移动文物所在地的名称定名,如乐山大佛、龙门石窟等。
用姓氏人名定名,如秦始皇陵、妇好墓等。
可移动文物定名的原则
根据《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可移动文物定名一般有三个组成部分:年代、款式或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器形或用途。实际操作中各类文物应有各自的定名规范,如对古绘画文物名称为作者名、作品名、形制,例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第五章 文物分类
文物分类的原则
一、文物的复杂性与可分性。复杂性:文物的年代不同,质地不一,种类众多。 可分性:文物具有历史性、物质性,有各自的功能,因此可以根据其年代、材质等标准进行分类。
二、物以类聚。按照一定标准把同类文物划分为一类,如按质地分为陶器铜器铁器,按功能又可分为食器礼器乐器等。
三、一种分类方法只能依据一个标准。方法是由标准决定的,想用什么分类方法,就要采用相应的分类标准。
四、复合体文物分类遵循约定俗成。复合体文物是用不同质地材料制成的器物,如漆器的胎骨质地虽然各异,但是涂漆使器物价值大增,故统称为漆器;镶嵌金银纹饰的铜器,主体是铜器,金银是装饰,故仍归类为铜器。
文物分类的方法
时代分类法
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文物均有产生制作的年代,依据年代将文物区分归类,为进一步研究各时代的文物打下基础。
区域分类法
以文物所在地点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文物有其出土、收藏或者埋藏的地点,依据区域归类,有利于加强对文物分区域的保护管理。
来源分类法
以文物来源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文物的主要来源包括征集、交换、捐赠、发掘等。
价值分类法
以文物价值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依据价值高低,对不可移动文物可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对可移动文物可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为一二三级。
第六章 文物鉴定
不看
第七章 文物价值与作用
文物价值
文物价值是凝结在历史文化遗迹遗物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包括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具有客观性和双重性,客观性指文物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双重性指文物价值可分为有形价值和隐形价值。
历史价值
文物是一定时代的产物,这是文物的时代特点,文物能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文物的时代特点能够帮助人们具体形象地认识历史,恢复历史本来面貌。
科学价值
文物的科学性是文物蕴含的知识、科学技术信息。文物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文物中的科学技术信息,不仅体现了生产技术的产生、发展和衰落,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艺术价值
主要有审美、欣赏、愉悦等方面的价值。审美价值是指文物给人以艺术启迪和美的享受。欣赏价值是指文物从观赏角度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价值是指文物给人以娱乐、消遣,丰富精神生活。
对文物价值认识的深化
对文物价值的认识是不断深化、逐步揭示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文物的价值。
文物作用
史料作用
文物的史料作用主要体现在证史、正史和补史作用上
文物的证史作用,首先体现在它是历史的见证,其次表现为对文献记载的证实。如后汉书中记载汉代墓葬的玉衣制度,这在中山靖王墓等汉代诸侯王陵墓出土的玉衣上得到了证实。
文物的正史作用,是校正古籍记载的谬误,订正史传。如河北磁县的古墓堆在地方志的记载中被称为“曹操七十二疑冢”,经调查发掘得知是北朝墓群,并非曹操疑冢。
文物的补史作用主要表现为文物可为无文字可考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补充记载缺失。如云梦秦简反映了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战国至秦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可信史料。
证史、正史、补史是开展科学研究,发挥文物作用的第一步,在此之后还要运用资料研究历史,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借鉴作用
教育作用
不看
第八至十二章略
第十三章 文物保护管理
文物管理的内容(简答)
文物管理主要包含处理文物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处理、协调文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两方面的内容,具有复杂性、艰巨性、专业性、广泛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文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法规管理、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和专项管理等。
法规管理
文物法规反映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是文物法规建设和文物法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运用法律法规保护管理文物,是文物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行政、以法治文的必然道路。我国的文物法律体系包括文物保护的专门法律《文物保护法》和保护文物的国际公约如《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
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是文物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宏观管理的手段。主要是研究制定文物保护管理规划和各项计划,指导管理工作和文物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如国家文物局制订的《国家文物发展十三五规划》,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
技术管理
运用科学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是文物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制定文物保护技术方针政策,确定文物保护科技发展方向等,如国家文物局提出要构建文物保护修复综合技术体系,完善古建筑、古壁画、丝织品文物成套保护技术,以及建立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体系等文物科技工作重点任务。
专项管理
专项管理是指对大的类别的文物,根据其自身特殊性,实行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系统管理,制定专项保护管理规定、规划及实施计划。包括历史文化名城管理、考古发掘管理等,如对广汉三星堆考古发掘的专项管理规划等。
文物管理的手段
重要性与必要性
文物保护管理的的主要目的是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法律法规,保护好文物,充分发挥文物在科学研究、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和教育方面的作用。
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总书记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保护工作方针,是新时代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指导原则。
法律手段
文物法律保护的对象是文物,包括规范保护管理文物的行为,调整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各种社会关系,并规范化和程序化。
行政手段
是通过行政干预保护管理文物,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经常使用,用行政力量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文物实施有效保护,加强管理。如确立文物保护单位,规定其保护措施;制定文物保护管理的方针政策等。
经济手段
是文物保护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文物事业单位的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鼓励企业个人对文物事业进行捐赠,设立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等。
技术手段
利用科技手段做好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重要任务。科技手段的任务是防止自然力对文物的破坏,同时对损坏的文物进行保护修复。采用技术手段时,既要重视传统技术,又要研究并推广现代科技。
教育手段
是文物保护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在职干部教育和对公众宣传教育等方面。充分运用教育手段,可以保证文物事业的持续发展,提高在职干部的专业水平,营造良好的文物保护社会环境。
《文物保护法》
《文物保护法》是我国保护文物的专门法律,也是我国文化方面的第一部法律,于1982年由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实施。它对文物保护的原则、体系和方法作出了规定,是保护管理文物的重要法律依据。
文物调查
定义
文物调查是对历代文物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它是文物保护管理、研究、发挥文物作用的基础工作。文物调查可以宣传文物知识,采集文物标本,为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提供科学资料。
方法
文物调查的方法包括区域调查、专题调查、重点勘察、文物普查等。
区域调查
是对某个区域的文物有计划的调查、了解和研究。分为按行政区域和自然区域的文物考古调查两种,如安徽省文物考古调查、黄河流域文物考古调查。
专题调查
是围绕学术研究课题或某一类文物进行的文物考古调查,一般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
重点勘察
是对文物调查中新发现或已知的古遗址进行重点勘察,进一步了解其文化面貌、范围、分布情况,以便为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提供更详细的科学资料。
文物普查
是文物调查的一种形式,规模大,范围广,涉及内容多。其目的是发现未知文物,复查已登记文物,为科学保护、科学研究与发挥文物的作用提供全面、系统的科学资料。
即文物调查形式
文物保护单位管理
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是文物保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文物保护单位本身及其环境的管理,目的是保护文物安全和环境不受破坏,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主要内容包括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挖制地带、设立保护标志、建立记录档案。
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保护体系,分为全国、省级、县市级3个等级。根据文物类型,可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必须坚持“四有”工作: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挖制地带、设立保护标志、建立记录档案。 建立文物保护单位,便于保护文物及其环境不受破坏,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研究,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和作用。
中外合作考古
发展历程
20世纪初
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考察队,如斯坦因、伯希和、斯文赫定等人,进入我国边疆地区,以非科学的方法进行考古发掘和盗卖,破坏大量古遗址,掠夺大量珍贵文物,使我国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到巨大损失。
20世纪20年代
北洋政府开始聘请外国学者或与外国学术单位合作进行考古工作,如邀请瑞典学者贝格曼参与汉代烽燧遗址的调查发掘;聘请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考察采集动物化石,并在北京龙骨山遗址发掘出北京人牙齿。
建国以后至80年代
考古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国外学术团体合作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几乎未曾开展。
上世纪90年代
颁布实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合作进行考古工作的法律法规。进行中美合作考古,以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为美方代表,主持开展豫东商丘一带早商文化探索的田野考古发掘。
总结
我们应积极与外国专业团体进行考古合作与交流,借鉴外国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技术,进一步提高中国考古学研究和文物保护技术水平。
合作考古原则
根据《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中外合作进行考古工作,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在联合考古队中,由中方专家主持全面工作。
2.编写的考古学术报告由双方共同署名,中方有权优先发表。
3.合作中获得的文物、标本及原始资料,均为中国所有,并确保其安全。
4.合作双方都应当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
第十四章 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运用不同的科技手段,对不同种类的文物进行科技保护,延缓文物衰老的速度,或者防范文物被盗窃,从而尽可能长久地保存和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文物保护技术可分为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两种,必须坚持保护文物原状的原则,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
《威尼斯宪章》
亦称《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保护文物建筑方面的第一个国际宪章,于1964年在意大利威尼斯的国际会议上通过。该宪章对保护、修复古迹的原则和要求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宪章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修复。
传统技术
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物保护技术,包括书画揭裱技术,青铜器保护维修技术、纺织品保护技术等。传统技术是今天保护文物的珍贵的技术财富,相比现代科技,在保护文物原状上具有独特优势。要进一步重视和继承传统文物保护技术,也要在保护原状的原则下,把现代科技引入文物保护领域,进而使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协调统一起来,更好地保护和研究文物,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优缺点
现代技术
应用在文物保护领域里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技可以对古器物的成分、制造工艺和年代,进行深入地分析、考察、测定,为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运用理化手段保护文物,包括氧化物法防治青铜病、铁器电解法除锈,对纸质文物脱酸处理等。应用现代科技保护文物,要注意根据不同器物的质地工艺,经认真试验后选择最恰当、最安全的保护技术,不能一刀切处理。
文物保护原则
文物保护应遵循保护文物原状的原则,目的是使文物保固延年,使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不受损害,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原状是制作或建造时、或历史形成的原状,各类文物的原状各有特点,包括:
文物构成与文物形式、内容和工艺
文物规模和布局及其相互关系
建筑形式、结构和手法
文物周围的地形地貌及环境
简述文物保护中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
文物保护,传统现代,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
文物的原状是制作或建造时、或历史形成的原状,包括文物的形状、材料和工艺,文物规模和布局,建筑形式、结构和手法,文物周围的地形地貌及环境。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在文物保护中一旦改变了文物原状,就对文物的价值和蕴含的信息造成破坏,不利于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 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是文物维修和保护的最基本原则,其目的是使文物保固延年,从而使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受损害,不断发挥文物作用。
第十五章 21世纪的文物学
21世纪文物研究的主要特征
文物学的发展趋势,或如何发展文物学
加强各类文物的系统研究
要进一步从课题方面对各类文物作出规划,既要纵向也要横向研究,重视多学科联合攻关。对不同类别文物的系统研究,要与产生该文物的经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究明其内涵,探索其规律,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
加强文物保护技术的系统研究
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现代科技引入文物保护领域,从而能防止文物的自然损坏。要根据文物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运用相应的文物保护技术,同时要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术有机结合,为保护不同文物提供更加有效的技术手段,将科技研究成果覆盖到文物保护的各个主要方面。
加强对文物进行多学科系统研究
文物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内涵丰富,要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必须对其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运用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有关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手段,对不同文物进行综合研究,重视多学科交叉与互补,从而更深刻地揭示文物价值与内涵,充分发挥文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