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希腊罗马哲学
古希腊罗马哲学总结,包括早期希腊哲学、鼎盛时期希腊哲学、晚期希腊哲学三部分内容,还总结了一些学习思路。
编辑于2021-10-28 09:33:561.古希腊罗马哲学
1.早期希腊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
「始祖」泰勒斯
「无形无影」阿那克西曼德
「风神」阿那克西美尼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数之使徒」毕达哥拉斯
三.伊奥尼亚学派
「智慧的创生之火」赫拉克利特
四.爱利亚学派
「唯一神」克塞诺芬尼
「存在的真理,虚妄的意见」巴门尼德
「不动唯一」芝诺
「无限时空」麦里梭
2.鼎盛时期希腊哲学
一.智者派
「尺度」普罗泰戈拉
「虚无」高尔吉亚
二.原子论者
「四根」恩培多克勒
「心灵之种」阿那克萨戈拉
「神隐原子」留基波
「原子虚空」德谟克利特
三.古希腊三杰
「贤者」苏格拉底
「窥探上界」柏拉图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3.晚期希腊哲学
一.伊壁鸠鲁学派
二.我最爱的斯多亚学派
三.怀疑主义
四.新柏拉图主义
学习思路
问题
论证
理解
早期自然哲学-前苏格拉底时期
主要问题:何为世界的本原?
“是”(being);“是者”“实体”“存在者”(beings)
to on→ontology(本体论)
“本原”“始基”(arche)
基质
水,火,土,气,原子
一和多的问题
原则
逻各斯,努斯,数
变与不变的问题
所谓本原,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毁灭之后又归复于它,万物虽然性质多变,但实体却始终如一”
各学派的观点
一+变
伊奥尼亚学派
一+不变
爱利亚学派
多+变
元素派
多+不变
毕达哥拉斯派
伊奥尼亚学派
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
水本原
亚里士多德认为:泰勒斯发现了水滋养万物,潮湿的泥土中萌发种子,以及可能泰勒斯接受了埃及人“世界漂浮在水上的”图式
最早提出“本原”这一概念,“本原”有两个含义,一是“开端”,二是“主宰”
阿那克西曼德
无定(阿派朗,apeiron)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泰勒斯的水本原说,难以用水这一单一的的物质构建出丰富多彩的自然,例如难以解释“火的热”“土的干”,以此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水火土气中任意一种元素都具有局限性,无法解释世界的丰富,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视为万物本原都是有局限的。所以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真正的“本原”应该是某种“我们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这个东西被阿那克西曼德称为“无定形者”(无定)(阿派朗)
事物的生成是由于本原内部两种对立的力量,因为本原虽然没有限制,但是在其自身内部却包含着“冷热”“干湿”等对立,由于永恒的运动,这些对立从“无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世界万物
万物出自无定,又归复无定
某种意义上说,“无定”不是本原,而是本原的一种性质
阿那克西曼德对于“无定”的表述是否定性的,只说了它“不是什么”而没有说它“是什么”
阿那克西美尼
气本原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无定形者”没有实存,那么是如何产生实存的万物的呢?但另一方面,阿那克西美尼也承认单一的物质难以解释世界的多样性,于是提出了“气本原说”
因为“气”既水那样的实存,又具有无定的不定形的性质
气具有冷热两种性质,并引起相对应的凝聚和疏散两种运动,所以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生成
气是维持生命的因素,“灵魂(psukhe)”本意就是气,呼吸
气本原并非基于无定的退步,而是水本原和无定的一次综合,可以视作一次“正反合”
爱菲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
火本原说
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式,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尺度上燃烧,在一定的尺度上熄灭
“尺度”就是“逻各斯(logos)”
原意为:说出的道理
延伸
主观:理性,理由
客观:法则,原则,规律,比例,尺度
听从逻各斯,并按照逻各斯行事就是“智慧”
生成辩证法
一切事物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万物流变,无物常驻
无人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No man ever steps in the same river twice
事物的的相对性和不同的评价标准
海水最干净也最脏,鱼能喝,有营养;人不能喝,有毒
Sea is the purest and most pollyted water: for fish drinkable and healthy, for men undrinkable and harmful
相反者相成,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是是与对立面的冲突
自然习惯于掩盖自己
一方面,他充分肯定感官的必要性,宣称爱智慧的人必须熟悉很多事物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然习惯于掩盖自己,本性藏于深处,逻各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毕达哥拉斯
什么最智慧?——数目;什么最美好?——和谐
数本原
“数”是本原,因为比起水火土气,数与存在物之间有着更多的相似
数本原是本体论的一次飞跃,从自然事物转向形而上学。因为自然中没有实存的“数”,但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数来表示,“数”具有更高的普遍性和抽象性
数形分离就意味着经验与形而上学的分离
数的属性是“公正”“灵魂”“理智”“机遇”
奇数是有定形的,所以是完满的;偶数是无定形的,所以是不完满的
从完满的“一元”生出“二元”并由此生出数目,从数目生出点,点生出线,线生出面,面生出立体,立体生出水火土气,进而生成万物
数本原的局限性
无理数危机
混淆了抽象的数字单元和有体积的物理质点(亚里士多德)
数字不能既是形式又是质料
和谐观念
宇宙是天体的和谐
在希腊语中“和谐(harmonia)”的原意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合在一起;“宇宙(cosmos)”的原意是“秩序”,后来这个词逐渐变为“世界的秩序”或“有秩序的世界”的意思,也就延伸出了“宇宙”这一含义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和谐”或“产生于和谐”
美
友爱
音乐
天体
灵魂
都是和谐的
灵魂(psukhe)学说(与奥尔弗斯教有关)
该学派所认为的“灵魂”兼具哲学和宗教的意义
灵魂是不朽的,而且是轮回的
有一条狗
数的载体是形,灵魂的载体是肉,正如数形可以分离,灵肉也是可以分离的
爱利亚学派
『先驱』克塞诺芬尼
一神
神是唯一的
超越了人的特殊性和有限性,是普遍的和绝对的存在,是无法用空间和时间加以限定的
神是不动的
神是不生不灭的,既不是静止的,也不是运动的,既不是有限的,也不是无限的
神全视,全思,全听
用归谬法证明这个唯一的神不是产生出来的
从同类的东西中产生出来就不知道是谁产生了谁
神是永恒的,如果这个神是从不同的东西里产生,那么这个东西只能是“无”,因为不能无中生有,所以神不是产生出来的
多少有点诡辩
黑格尔:克塞诺芬尼首先规定绝对本质为“一”:“一切是一”。他又称这“一”是“神”:“神根植于一切事物内,并且是超感官的,不变的,无始无终的”。由于变化在它的最高抽象里被认作虚无,所以这种客观的运动转变成了一种主观的运动,走到一是这一方面来了,而本质择变为“不变者”了
『创立者及主要代表』巴门尼德
存在哲学
存在(是;是者)
真理之路-理智
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与真理同行
意见之路-感觉
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
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
爷的第一场噩梦
“S是P"的“是”
存在的特性
存在是唯一的,连续和不可分的
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如果存在是生成的,那么就只能从“存在”或“非存在”中生成
从存在中生成
如果存在产生与另一个存在,那么就假定了另一个“存在”,与“存在是唯一的”矛盾
从非存在中生成
正如不可能无中生有,存在不肯能从非存在中产生
从时间角度来看
如果存在是生成的,那么存在生成之前有还有东西,因为存在不能是过去曾存在,也不是未来将要存在,而是一直存在。所以如果存在是生成的,那么存在就是不是永恒的
存在是不动的
存在被局限于巨大的必然锁链中,无始无终,保持着自身的同一
存在是完满的
存在是一个球体,球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都一样
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思想的对象只能是存在,而不能是非存在
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所把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的
巴门尼德:“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这意味着感性认识中不可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
在语言学概念上
存在:einai,esti,to on
上三者分别对应希腊语中的“是”的不定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分词(后来被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使用)
意见
巴门尼德认为“火和土”“明和暗”“冷和热”是事物的本原及其变化的原因
『辩护者』芝诺
论证一,否认多
如果事物是无限多的
那么事物的每部分若是有体积(广度和厚度),那一切事物都是无限大,如果没有体积,那么一切事物都不存在
如果事物是有限多的
事物是连续的
那么事物任意两个部分之间存在一个“中介”,而这个中介与任意一个部分之间仍有一个中介,于是事物就是无限的了,与大前提相悖
事物是间断的
如果事物是间短的,那么任意一个事物都可以被分成无限多个部分,与大前提相悖
谷堆论证
论证静,否认动
二分法
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阿克琉斯和乌龟
飞矢不动
运动场
一半的时间是一倍的时间
『论证者』麦里梭
论证存在在空间上的无限
如果存在在空间上是有限的,那么存在之外就还有一个别的东西,那么这个别的东西,就会限制存在
论证存在是单一的
任何一个事物如果不是整个地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永远存在
任何一个无限的,都应当是单一的,因为如果是二或者多,就会受到另一个限制,从而就不是无限的
修正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有体积的观念
如果存在有体积,那么就会有整体与部分之分,所以就不是单一的了
麦里梭没有否认运动和众多的事物,而是把它们当做“不真实的存在”,真正的“非存在”是“虚空”,“虚空”就是“无有”
既然没有虚空就是存在,所以存在就不能运动,因为一切都是充实的,没有可移动的空间,该观点启发了原子论者
原子论者
恩培多克勒
四根说(某种意义上来说,恩培多克勒认为本原有六种)
基质
水火土气
四者按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形成了世间万物
原则
爱(友爱)
使事物结合
恨(争吵)
使事物分离
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二者轮流坐庄构成了宇宙的生生灭灭,不停流转的图景
特点
每个“根”都是独立的“一”。众多的“根”按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就生成了可感事物,而分解就意味着消亡
同类相知与流射说
客观事物发出一种“流射”,作用于人的感官,于是人的感觉就产生了
人的眼睛内部是一团火,周围包围着土和气,形成了一道帷幕,水则在帷幕之上流动。帷幕上有一些细小的孔道,可以让事物的流射穿过。
我们之所以可以有认识,是因为我们与客观事物之间有相同的元素在对流。我们用自己的土看土,用自己的水看水,用自己的火看火,用自己的气来看神圣的气。用友爱对友爱,用争吵见可悲的争吵。,而无知则是因相异生成
人用血液思想,因为血液中各种元素的都非常恰当地混合在一起
灵魂学说
奥尔弗斯
灵魂本是纯洁的,进入肉体就是到了污染,需要经过轮回之苦的洗涤罪恶,才能使灵魂返回与诸神同在的极乐世界
阿那克萨戈拉
种子说(speramata)
种子(同质体)
种子是永恒的
种子是无限的
种类无限多,有多少种存在物就有多少种种子
数量无限多
体积无限小
可以无限分割,没有最小,只有更小
种子是同质的
阿那克萨戈拉将“种子”称为“同素体(同质体)(homoiomereiai)”
水火土气都是由各自的种子复合而成的
不同的种子性质不同
具有不同的形状,颜色和气味
可感事物中种子是混合存在的
世界中没有什么事物是纯粹存在的,例如纯白,纯黑。每个事物中必然包含一些其他的种子,例如白色的雪中也会有黑色的种子存在
事物的具体呈现有该事物中占优势的种子决定,比如肉之所以为肉,是因为肉的种子占大多数,但是肉里也包含别的种子
种子没有运动能力
万物是种子所构成的,但是种子自身并没有运动能力
种子的运动的动力来自种子之外,即“努斯”或“理智”
心灵(努斯)
努斯是第一次作为独立与实物的精神概念被提出
努斯是无限的,自主的
外在独立的
无形的精神特征
万物皆有心灵,人的心灵是“灵魂”
残篇12:其他的东西都分有每一事物的一部分,只有理智是无限的,自主的。它不与任何东西相混合,而是单一的,独立自为的……在万物之中,它是最精粹,最纯洁的。它有对万物一切知识的最大力量,理智也主宰着一切有灵魂的东西,无论是较大的还是较小的。理智也主宰着整个漩涡运动,使这种旋转开始……理智知晓一切被混合的东西,被分开的东西和被区别的东西,一切将要存在的,一切过去存在但现在已不复存在的以及一切现在存在而且将来也要存在的东西,都是理智的安排。
感觉由相反者生成(认识论)
人不能通过冷的知道冷的,只能是通过热的知道冷的
与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知”刚好相反
留基波
资料太少,考也白考
德谟克利特
原子论
原子-存在
内部充实,不可分,不可入
数量无限,性质相同
受因果必然性决定
不生不灭
世界中万事万物的不同是因为原子的形状,位置,次序不同
事物可分是因为事物中存在虚空
与“四根”“种子”的不同在于,原子的能动性在于自身,而不需要诉诸于“努斯”或“爱恨”
虚空-非存在
认为虚空-非存在也是存在的,即存在一个“无”即“虚存”
虚空是运动和分割的条件,万物因此生成分化
宇宙生成论
在广袤的宇宙中,原子聚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旋涡运动”
轻的被抛向外层空间,重的凝结为大地
在碰撞的过程中,不同的原子相结合,生成万物
人的灵魂与万物一样,也是原子构成的,不过构成人的灵魂的原子更为精细,死了也就散了,所以没什么“永恒的灵魂”和“不死的神”
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生成的根据是“旋涡”,他称之为“必然性”。但这种观点带有强烈的机械决定论色彩,同时也无法解释原子如何能发生碰撞并生成万物
影像说(认识论)
当影像从外界进入,感觉和思想就产生,若无影像对感官冲击,那什么也不能产生
每个物体都会发出一种和自己形状相似的影像,这种影像通过空气的作用在人的视觉中留下印记,进而形成感觉和思想
两类知识
一种是通过理智获得的,是真实的
原子和虚空存在
一种是通过感官获得的,是虚假的
冷热,颜色等,都是约定俗成的
轻感官,重理性
与巴门尼德和柏拉图的不同在于,德谟克利特并未彻底否认“虚假的知识”,只是当进入感官无法起作用的微观领域时,真实的知识就参与进来了
灵魂学说
禁欲主义倾向,以达到灵魂安宁
智者派(求胜不求真)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单个的人(anthropos)”
衡量事物的尺度就是个人的感觉
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对我来说,事物就是对我所呈现的样子。对你来说,事物又是对你所呈现的样子,而你和我都是人”
因而对每个感知者来说,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
本质上是
主观主义,感官主义和相对主义
方法论原则: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反讥法-苏格拉底是讨论方法
社会生成论
约定论
神干的
高尔吉亚
跟巴门尼德怼
如果有物存在
存在,或者是
是永恒的
那么是者存在于何处?
存在于比是者自身小的地方
那么存在就算不是永恒的,因为被那个地方限制了
存在于比是者自身大的地方
那么是者之外就还有别的东西,因此就不是无限的,不是永恒的了
存在于跟是者相等的地方
一个东西不能既是它自身,又是它所存在的地方
是派生的
非存在生出存在
无中不能生有
存在生出存在
存在不能生出它自身
即是永恒的又是派生的
上两项皆不成立,故此项不成立
不成立
非存在,或者是
如果该物(是)非存在,那么就意味着这个物既存在又非存在
如果说存在一个非存在是十分荒谬的
况且,假如非存在存在,那么存在就不存在了
不成立
既存在又非存在
综上不成立
即使有物,也无法认识
思想和存在没有同一性
如果我们所思想的东西都真实存在,那么凡是我们所想的就都在了
如果我们所想的东西真实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就思想不到了
即使认识了,也无法言说
感觉需要把存在转化为感觉
言说需要把感觉转化为语言
我们说出的是语言,语言是异于存在的,所以存在无法言说
希腊哲学的基本特征
爱智慧,尚思辨,重探索是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
哲学这一词在希腊语中是“philosophy”,是“热爱(philos)”与"智慧(sophia)"的合成词,所以在希腊语语境中,哲学就是爱智慧
讨论phusis(自然,本性)是希腊哲学的基本内容
希腊人基本没有人与自然分离的概念,他们把自然看作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朴素直观的辩证性是希腊哲学自然观的基本性质
希腊人的自然观具有必然性,神圣性,有机性和整体性,他们从经验观察出发,视自然为神圣的,自我涌现的,活生生的有机整体,试图以知识来说明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的统一
断论上的绝对主义是希腊哲学的基本形态
这里的绝对主义是相对于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而言的,旨在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
科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神学不分
在希腊哲学中,哲学与自然科学是一体的,哲学家也是科学家。这一称谓一直保持到17世纪的英国,例如牛顿提出万有引力的著作就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希腊哲学的大致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自然哲学创立和形而上学的萌发阶段
第二阶段:在逻各斯的基础上从自然哲学走向形而上学的阶段
第三阶段:希腊形而上学衰落并专注于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阶段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人人皆无知,爷知道自己无知,其他人都不知道,所以爷最有智慧
“智慧”只有神配享,人最多“爱智慧”
普罗泰格拉与苏格拉底的不同在与,前者把人理解为一个“孤立特殊的主体”,因此“人是万物的尺度”导致了相对主义;后者则是把人看作是一个“理性的思维主体”,“认识你自己”是要求人们去发现自己的本质,既“善”(agathon)
关键地点:德尔菲神庙
摒弃“感性”,高举“理性”大旗。使哲学从智者的“求胜求智”转向“求真求善”
答题思路:
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无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在内容层面上的无知,其次是在态度层面上的无知。苏格拉底对态度上的无知一以贯之,以无知的态度和其他人进行交谈,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
但是苏格拉底的朋友对苏格拉底标榜自己无知表示怀疑,于是就去德尔菲神庙求得了一道神谕,这道神谕表示“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这一结论看似与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无知相矛盾,苏格拉底自己也十分困惑,于是他就去和当时“公认有智慧得人”进行交谈,结果苏格拉底发现,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并非真的有智慧,然而他们又都不知道自己无知。所以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无知,而别人不知道自己无知,于是这条神谕也就应验了。
德性即知识(认识论)
德性(arete):原意指的是“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即使某一事物成为它自身的本性
人的德行就是人的本性,所以后来便有了伦理意义上的“善”,这个特性是神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人的,因此人人有“德性”
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人才能认识自己的“德性”
未经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为何有人作恶?
如果不知恶,那就是缺乏善的知识,即无知;但如果知恶,那么有份两种情况,即“利己”和“损己”,显然不会有人损己,但是利己又属于“不知恶”,因为“恶”代表着坏,那么没人会按照“坏”的方向行事,所以还是缺乏关于“善”的知识
德性即知识,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唯智主义伦理学)
一个行为是否是“善”的,取决于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一个行为本身无关善恶,例如为了阻止朋友自杀,我偷了他的刀,偷不是一个好的行为,但是偷的动机却是好的
善行是因为这个行为分有了“善”
结论:人皆求善
美德是一种介于“有知”和“无知”之间的东西
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悖论:人既不可能学习他已知的东西(知道还学啥),也不可能学习他未知的东西(无从学起)
被柏拉图发展为“学习即回忆”
局限
把知识和德性等同,就忽略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
知识并不是德行的充分条件,有知识不一定有德行
“是什么”问题
柏拉图理念论的前身
如“美本身”等普遍定义
与理念论的不同在与,苏格拉底仅仅把事物的普遍定义或“共相”看作是主管辨析的结果,并不像理念论中将其看作是“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
神学目的论
苏格拉底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被“安排”的,那么既然是被安排就肯定有目的,不然很难解释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不是出于神的设计,世界怎么会如此和谐?
正是因为这种神学目的论,苏格拉底始终宣称自己在遵从一个“灵异”的声音,也正是因为遵从了这个声音,把自己送向死亡
精神助产术(辩证法)(dialektike)
以"无知"为基础→运用理性“对话-反驳”的过程→达到“知识/真理”的结果
苏格拉底认为,助产婆是接生婴儿,孕妇要经历分娩之痛;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精神助产者”接生的是真正的知识,对话者要经历破除成见之苦
流程
反讥
让人变成白痴,让他对自己原来觉得熟悉的东西陌生
归纳
将问题引导向普遍的,确定的知识
诱导
这是助产术的实质,通过“启发”,“比喻”等方法,按照理性逻辑,让对方说出藏在其头脑中的思想,然后考察真伪
定义
最终达到目的,通过对所讨论德性的共同性质做出说明,获得确切的概念性知识
小苏格拉底派
麦加拉派-善既存在
创始人:欧克里德
重要代表:欧布里德
特点
把巴门尼德的“存在”等同于“善”
能言善辩
认为“善”是一种道德实在,虽然人们用“明智”“神”“理智”来称呼善,但实际上善就是一。与“一”相反的东西就是不善,也就是非存在。应为善是不动的一,所以只有理智可以把握,感觉都是骗人的
提出了“说谎者”“秃头”“隐藏者”“谷堆”等容易挨打的论证
对可感事物不信任
犬儒学派(昔尼克派)-善既节欲
创始人:安提斯塞尼
忍耐,冷漠
白天打着灯笼找真人
旨在回归自然,住在缸里,瓢后来都扔了
主张抛弃知识
虽然是斯多亚学派他爹,但是晚年因为犬儒玩世不恭,恬不知耻被人没普遍厌恶
昔兰尼派-善既快乐
创始人:阿里斯底波
特点
快乐原则
实用倾向
即便从不光彩的行为中获得的快乐也是“善”的
肉体的快乐高于灵魂,一旦快乐来临就尽情造
感觉像伊壁鸠鲁他爹
柏拉图
理念论
理念
由于感性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不能有一个共同的定义,所以柏拉图把一些费感性的东西称之为“理念(idea或eidos)”
idea和eidos两词均出自idein(看),本来指的是“看见的东西”也就是形状
所以所谓“理念”就是“心灵看到的东西”。眼睛借助太阳看到事物,心灵借助“善”看到理念
理念是由苏格拉底的“是什么”(美,德行等)发展而来的,不过到了柏拉图这里,理念与感性事物相分离,成为独立自存的实体了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性事物是多,而且处于生灭之中,所以是相对的,偶然的。但理念是一,理念是永恒不动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综上,个别的事物是感觉的对象,而理念是知识的对象。所以个别事物又称为“可感事物”,理念又称为“可知事物”。后者是前者的根据和原因,前者是后者的派生物
理念的多种含义
理念是事物的“共相”,或者说“类概念”“本质”
理念是事物的存在根据
理念是事物摹仿的完满模型,事物是理念不完满的摹本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分有与摹仿
分有
具体的事物存在是因为该事物分有了理念,例如如果除了“美本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存在”那么这些事物美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分有“美自身”
摹仿
巨匠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世间万物的,事物因摹仿而存在。感性事物的产生就如同木工按照桌子的理念来创造桌子
二者本身并无区别,区别仅仅在于有无造物主“Demiurgos”德穆革
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与巴门尼德的联系
柏拉图不同于巴门尼德把感性事物单单看成“非存在”,而是看做“即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现象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存在于两者之间的“生灭变化的事物”
事物是由“混沌-原初物质-非存在”+“理念-存在”构成的
但是和巴门尼德一样,柏拉图也认识到了一切流变的事物之中周某种不变的东西(忒修斯之船),这就是他所说的“理念"
对两个世界比喻的描述
日喻《理想国》第六卷
在理念世界中的“善”,就如同可感世界中的“太阳”
善的理念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能力
善的理念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
善的理念比其他理念具有更大的价值,更高的荣耀
线喻《理想国》第六卷
线喻的主要目的是划分世界,它把世界划分为“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两个大类,每一类中又按照相等的比例划分出两个小类,一部分较清晰,另一部分较模糊
有知(知识的对象)-可知世界
本原-对应人灵魂的“理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称为“逻各斯本身凭着辩证的力量而达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勇敢”等,最高的理念就是“善”
数学型相-对应人灵魂的“推理”
因为如几何等数学型相需要借助自然物才得以表达,因为他们比存在于自然物中,仅是人观察自然时的一种假设,所以不是最高的理念、研究这些东西都是从假设出发,所以上升不到最高的真理
无知与有知之间(意见的对象)-可见世界
自然物-信念-对应人灵魂的“相信”
影像-具体事物的影像-对应人灵魂“猜想”
无知-原初物质(无知的对象)
洞喻《理想国》第七卷
内容
有一群囚徒一生都在一个山洞里居住,被捆成粽子,连头都转不了,只能直视洞穴的墙壁。他们的背后有一堆火,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前后面有人举着各种事物走过,火将这些事物投影到洞穴的墙上,形成了变动的影像。由于这些被捆着的人只能观察到这些影像,于是就把这些影像当成了真是的事物。
洞内对应可感世界
影子对应影像
雕塑对应自然物
火对应可感世界的太阳
洞外对应可知世界
倒影对应数学知识
事物对应理念
太阳对应善
第一次转向:如果有个囚徒挣脱了绳索,回头就会看到那团火,刚开始眼睛会刺痛,这意味着认识真理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等他看清之后就会理解这些事物比影像更为真实。
第二次转向:如果这个囚徒离开洞穴,又会再一次的眼花缭乱,他会先看到阴影,在看到水中的影像,进而看到事物,最后看到太阳,这时他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
第三次转向:这个逃出去的囚徒会处于一种利他的目的回到洞中,按柏拉图的说法出国洞的人和没出去过的人应该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培养能够走到洞外的人是通过学习“辩证法”,“辩证法”是理想国中的顶端学科,这与柏拉图《理想国》中培养“哲学王”的思想对应,因此洞喻又可以被看做是柏拉图的国家政治学说
囚徒的转向活动就是“辩证法”,柏拉图将“辩证法”描述为“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的理性认识活动”
实质上是线喻的另一种更生动,更深刻的表达
将可见世界比作囚徒居住的洞穴,那团火就是太阳
将可知世界比作洞穴之外的世界,太阳就是善的理念
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
回忆说
这是西方哲学史上首次出现的“先验”的概念
因为柏拉图在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之间设置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断绝了人通过可感世界中获得的相对的,流变的感性经验认识可知世界中永恒的,绝对的“理念”的可能性,但我有些人确实认识到了理念的存在,所以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灵魂回忆说”
柏拉图人的灵魂在降入肉身之前原本居住在理念世界。柏拉图说:“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作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
当灵魂进入肉身,就收到了污染和干扰,因此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人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的能力”
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回忆,只有极少的灵魂可以做到
回忆并非无中生有,而是需要借助感性经验的刺激,其中视觉最为重要。感觉经验在认识理念的活动中起诱导作用同,所以人不能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理念,但是认识理念却无法离开感觉经验
灵魂的回忆有两种形式
突发形式表现为“疯狂”,对尘世全然不顾,这是一种忘我的直观状态,柏拉图认为这是最好的状态,爱美的人分有这种状态,并且把这种人称为“钟爱者”
循序渐进的形式表现为“理性的发展”,柏拉图把这种过程描述为“像攀登梯子一样,从显而易见的美开始,逐步深化,美的形体,制度,学问,最后到研究美自身的科学,方得知美的本质”
灵魂转向说
“线喻”和“洞喻”是灵魂回忆说框架和表现,该学说是“灵魂回忆说”的进一步深化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有四种功能
猜想:eikasia
对象是“影像”,人们由此产生“偏见”
相信:pistis
对象是“具体事物”,由此产生的是“感性经验”
推论:dianoia
对象是“数学型相”,必须要从一些被认为是不证自明的假设开始,通过逻辑得到答案。推论的结果一定正确,但是前提却是可错的。
理智:noesis
对象是“伦理理念”,不以假设为起点,目的是超越假设,达到无需假设的领域,达到全体的第一原则。并且达到“第一原则”之后,反过头来把握“以该原理为根据从而引申出来的东西”,从而达到终点
不需要借助感性事物,而是从一个理念开始,经由一些理念,最终到另一个理念结束
这不是认识发展的过程,而是灵魂四种功能依次转向的结果,前者发生了不意味着后者一定发生
灵魂学说
灵魂的本性以及与物体的关系
灵魂本性
柏拉图主要从灵魂与运动的关系来规定灵魂本性,他认为“自我运动即是灵魂”,所以“灵魂是过去,现在,将来所有的存在以及与它们相反的事物的第一源泉和动因”
灵魂与物体的关系
柏拉图明确指出“按照自然的规定,灵魂先于物体。灵魂是统治者,物体是被统治者”。因此一方面,灵魂统治,支配物体;另一方面,物体会反作用于灵魂,例如锻炼身体可以净化灵魂,不良的习惯会使灵魂被肉体奴役
灵魂的构成和等级
在《理想国》第四卷,灵魂三个部分
理智
居住在人的头脑,高瞻远瞩,指挥全身,比喻为“御马者”
对应理想国中的“统治者”,以及着他们需要的品质“智慧”
激情
居住在人的胸部,受理智支配,是一种在理智和欲望之间的品质。比喻为“驯服的马”
对应理想国中的“守护者”,以及他们需要的品质“勇敢”
欲望
居住在人的腹部,受到理性和激情的支配,比喻为“顽劣的马"
对应理想国中的“生产者”,以及他们需要的品质“节制”
当理性支配灵魂,那么灵魂正当地统治肉体 当欲望支配灵魂,那么肉体反常地毁灭灵魂
灵魂的等级
世界的灵魂是最高的,是“神的影像”和“第一个创造物”
其次是人的灵魂,具有理性
最后是动物的灵魂,没有理性,但是有欲望和激情
公正的生活可以让灵魂升级,反之则会降级
灵魂不朽与灵魂回忆
灵魂不朽
回忆说论证:因为学习是回忆,那么“我们必定是从某个先前的状态获得我们现在所回忆的内容,所以,该命题证明了灵魂不朽”
运动说论证:凡是"永恒运动"的事物都是不朽的,但只有“自我运动”才是"永恒的运动",而灵魂就是这种事物,所以灵魂是不朽的。
对理念论的反思与修正
理念论的困难
“分有”不是严格的一一对应的关系(理念的普遍性问题)
只能确定“善”“美”等伦理理念存在,但是对所有物理理念如“人”“水”有所怀疑,最后不得不否认卑贱之物没有相应的理念。所以“分有说”的适用范围并不是全部的可感事物,最终确定的适用对象仅仅是“伦理对象”
“分有”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念如何被分有的问题)
部分分有——不能保证事物与理念的一致
全体分有——破坏了理念的单一性
“分有”不是被思想所把握的概念与概念本身的关系
例如有个桌子,那么这个桌子就有一个相应的“桌子的理念”,但这个“桌子的理念”只有灵魂或者思想才能把握,那么这个桌子难道也具有“思想属性”?这显然是荒谬的(我们思想所把握的理念不等于理念本身)
“摹仿”不等于理念与个别事物的相似关系(共相)(第三人)(理念被摹仿的问题)
例如说“桌子是木质的”,那么“桌子”和“木质的”的关系何在呢?显然,此二者的关系在于“材料”,那么“桌子”和“材料”又会引出一个新的理念“构成”,因为桌子是材料所构成的,这就在任意两个理念之间引出了第三者,以至于无穷无尽
理念,神和人的关系问题
综上四条,如果分有说和摹仿说都无法成立,那么理念世界和事物支架将被割裂。而且我们已经看出把理念从事物中独立出来的困难,但最严重的是随之而来的两个后果
“美本身”“善本身”以及其他自存的理念,本来是作为认识对象设立的,但是如果两个世界割裂开来,我们将无法对其产生认识,那么理念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如果有神,他有绝对的知识,但是他的知识仅仅是理念世界的知识,如果两世界割裂,那就意味着神对我们的可感世界以及人类的事一无所知,也因此可以推出“神不是人的主人”
柏拉图的解决思路
坚持理念论,但做出局部的修改
在柏拉图看来,产生矛盾的根源,不是理念与事物的分离,而是对于理念特性的认识,摆脱这种困境的方法是加强思维训练,重新认识理念的特效及其关系。
这种思维训练就是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后半部分提出的“八组假言推论”和《智者篇》中的“通种论”。柏拉图式图通过这种思辨性的讨论将思考的中心从“事物与理念之间的关系”转移到“理念之间的关系”上
个人观点:柏拉图似乎活成了他讨厌的样子—诡辩的智者
《巴门尼德篇》中的八组假言推断
第一组:如若是孤立的“一”,“一”不是一切
第二组:如若是和“存在”相结合的“一”,“一”是一切
第三组:如若是和“存在”相结合的“一"“其他的”是一切
第四组:如若是孤立的“一”,“其他的”不是一切
第五组:如若“一”是相对的不存在,“一”是一切
第六组:如若“一”是绝对的不存在,“一”不是一切
第七组:如若“一”是相对的不存在,“其他的”是一切
第八组:如若“一”是绝对的不存在,“其他的”不是一切
柏拉图想表达的
“一”这个范畴可与和任何理念有关系,也可以与任何范畴没关系。也就是说“一”可以被理性和感觉认识,也可以无法被认识。其关键在于前提
《智者篇》通种论
柏拉图在《智者篇》指出,理念之间的关系有三种
全部能结合
全部不能结合
有的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
只有最后一种可以成立
“通种”就是一些最普遍的“理念”通过对“有”“无”“动”“静”“异”“同”六组最普遍的概念作为代表进行讨论。这些最普遍的理念外延最大,所以在逻辑上也被称为“种”,所以哲学史上通常把柏拉图关于这些理念关系的研究称为“通种论”
论证过程
“动”与“同”“异”
“动”不是“同”,但又分有“同”,所以又是“同”
同理“动”既是又不是“异”
“动”与“静”
“动”不是“静”
“动”与“有”“无”
“动”可以“有”也可以“无”
“无”必然“有”,因为“无”存在于所有理念中,当我们说一个东西无的时候,并不是说与“有”相反的东西,而只是异于“有”的东西。因此“动”与“无”也是相通的
就是为了证实“理念之间,有的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
我们可以说“如果两个理念是相通的(可结合),那么可以说是其中一个理念分有了另一个理念”,但这种“分有”和“事物分有理念”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理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后者是事物通过分有理念获得存在的根据
建立了“理念分有说”
“理念分有说”是柏拉图对理念特性的一次重大修改,在此,理念不再是“孤立的”“单一的”“封闭的”。理念之间可以相互联系了,这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探讨一般的抽象的范畴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动静有无异同”各范畴之间的对立统一,推动了辩证思维的发展
划分法
主要方法
概括:由低到高的上升
柏拉图早期强调“概括”,主要是为了把握“善”的理念
划分:由高到低的下降
在晚期的《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篇》中强调的是“划分”,旨在解决理念之间的关系问题
“通种论”讨论的是最普遍的理念之间的关系;“划分法”是为了进一步明确“种”以下的理念之间的逻辑层次,是另一种对理念论的修补
主要手段是“二分法”,即将一个总的理念分成两部分,再将其中之一继续分为两部分,这样一直分下去,直到所需的定义
柏拉图给“渔夫”下定义就是如此
渔夫是有技艺者
技艺分为“生产技艺”和“获得技艺”两种
获得技艺又有“交换获取”和“强力获取”两种
强取又分为“公开竞争”和“暗地猎取”两种
猎取又分为“无生物”和“有生物”两种
猎取有生物又分为“陆生的”和“水生的”两种
水生的又分为“游于水中”和“有翅能飞”两种
猎取游于水中的生物有“用网,筐围捕”和“用钩,叉抓捕”两种
抓捕的时间又分为“白天”和“夜晚”两种
得出结论(渔夫的定义):渔夫是用钩在白天抓捕游于水中的生物的,具有强猎取获得技艺的人
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一会以性质分,一会以对象分,一会又用对象分。不过在《政治家篇》中明确了按“种”来划分的标准,这也是科学分类理论的最早雏形
四类存在
无定:apeiron
没有明确界限的东西,如“多一点”“少一点”,指的是处于变化中,无确定量,无终点和界限的东西。不具有确定性
有定:peras
有明确界限的东西,如“相等”“两倍”“尺度”等单位或比例。可以归结为“一”
有定和无定的混合
给“无定”加以规则或尺度限制,是变动不居的东西进入到存在领域,成为和谐。例如在无序的声音中加入“音律”就成做出美妙的音乐
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心灵(nous),因为产生物是第三类,但产生必有其原因,也就是第四类存在
希望通过“数”接通两个世界
首先,在线喻中,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数学型相”距离可感世界是最近的,而且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分有“数”。所以柏拉图希望通过“数”来接通两个世界。
摹仿创世论
创世神“德牧革”(Demiurgos)仿照理念创造了宇宙万物
宇宙本身不是永恒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因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是可感知的
创世神在创造宇宙时,必须按照某种范型,也就是理念
水火土气等原初物质在创世之前就混沌的存在着。场所就是空间(khoros),它是容器,如同宇宙万物之母
神首先创造了灵魂,灵魂是神的影像,它弥漫于宇宙之中,作为在形体内部推动其运动的力量,由同异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进行着相反的圆周运动
之后神用全部材料创造出了一个天体(古希腊宇宙观,天体就一个),呈球形
神在创世时,同时创造了时间
神创造了生物,大致分为四类
天上的小神
有翼的动物
水中和陆地上的动物
人,先造了理性灵魂,然后创造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最后创造了人的肉体。人的身体是宇宙的缩小版,所以各部分都具有完美性,而且因为人有独具理性灵魂,所以人是万物之灵
对后世的影响
柏拉图哲学实质上是以分离为实质的本体论,以善为最高原则的目的论,以神为终极原因的宇宙论,以辩证法为工具的方法论构建起来的哲学体系
通过影响斯多亚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简洁的影响到了中世纪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成为托马斯·阿奎那之前基督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成为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之一
亚里士多德
方法论与知识观
方法论
历史批判法
这是亚里士多德常用的一种前提性方法,例如在《物理学》中很多次是以评价前人的观点来展开自己的学说。不过亚里士多德既不是盲从前人的观点,也不是只走走形式,而是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前人的见解
概念分析法
这是亚里士多德哲学哲学方法的核心,是讨论哲学基本范畴时所使用的的主要方法。
对于人来说易知的概念,往往是很多概念的复合的整体。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一个概念的把握应该破开概念的整体,去分析构成它的要素以及内部的多样性
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家(主要是自然哲学家)对于范畴的应用是十分混乱的。因此亚里士多德试图通过分析法明确各种含义,概念,并以这些概念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哲学坚实的基础
经验归纳法
亚里士多德比起单纯地“思辨推理”似乎更重视“经验事实”,这点不仅体现在它的自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即使是在论述一些抽象的哲学问题时,也会穿插一些日常生活的实例,并且有时会以事实分析来说明正在论证的理论
显然,这种方法表现出一种浓厚的经验主义色彩,但是却也因此继承了经验主义的缺陷,那就是经验是可错的,这也使得经验归纳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问题探索法
这种方法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尝试性的给出答案。如果答案违反事实或者不合理,那么就放弃,然后沿着另一条思路重新开始。
问题探索法贯穿于整个亚里士多德哲学,其中《问题集》就是这种方法的集中体现,在《问题集》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1000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生理,心理,伦理,数学等多个方面
知识的等级
感觉
所有动物都有感觉
记忆
其中一些动物能从感觉中得到记忆,而另一些不能,所以记忆高于感觉
经验
很少动物会产生经验,但是人能从记忆中得到经验。经验是技术的基础,无经验诉诸于偶然,所以经验是广义上的知识。又因为经验类似知识和技术。
技术
经验和技术虽然十分接近,但实际上有严格的划分。因为经验是对特殊的了解,技术是对普遍的应用;经验只知其然,而技术知其所以然;经验不可传授,而技术却可以。因此技术更接近科学
但是技术也分很多种,有的是为了生产生活,有的是为了消磨时间,但是后者更具智慧,因为智慧本身就是关于本原和原因的知识
智慧
一般来说,智慧(sophia)就是哲学(philosophy),因为哲学就是“爱智慧”
哲学并非只有智慧的一种,但哲学研究本原和第一因,所以哲学是最高智慧
哲学的有三个条件
因好奇而生
好奇催使人探索世界,使人自知无知,因此人才会为了摆脱物质而进行哲学思考
因闲暇而生
当人们不必忙于生计,拥有闲暇,人们为了娱乐消遣才会进行哲思
为自由而生
哲学因好奇和闲暇而生,所以它追求的仅仅只是知识,而不是为了实用。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神圣的,这个神圣有两层含义,一是仅为之上的神所有,二是关于某种神圣的东西的知识,因此哲学又叫做神学。一切只是都比哲学更有用,但是却没有一种比它更高贵
科学知识的分类
理论(思辨)知识:theoretike
为了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
理论知识又被亚里士多德细分为三类
研究运动,而又可以分离存在之物的是“物理学”(自然科学)
研究不运动,但是也不分离之物的是“数学”(尽管亚里士多德还是认为有些数学对象是可分离的)
研究不运动,又可分离存在之物的是“第一哲学”(“神学”亦或是“形而上学”),该部分最受重视
但是毕竟他的“第一哲学”是超脱经验范围之外的,所以本身就建立在假设之上。因此,亚里士多德假言判断做出这样的表述:“若自然之物组成的物体之外没有别的实体,物理学就会是第一知识;若存在着不不动的实体,第一知识就应属于第一哲学”
实践知识:praktike
为了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
实践知识和创制知识的不同在于“本原”
实践知识基于实践者的意图
创制知识基于创制者的理智,技术和能力
实践知识的有关“行为”“行动”的知识,也分为三种
个人行为-伦理学
家庭行为-家政学
国家行为-政治学
都是以“善”为目的,以“中道”为原则
创制知识:poietike
为了创造和制作而被追求的知识
张哥没细说,书上直接跳了
技艺
诗学
本原-原因论
三本原说(在物理学第一章,第七节展开论述)
载体
载体(hupokeimenon)这个词在希腊文中直接翻译是“躺在下面者”的意思,载体只是生成的基础,而不是生成物。这就像是忒休斯之船,即使承载物一直在流变,而载体却是一直唯一的
运动的载体
形式
形式是某物是其所是的基础,事物也因为“形式”而有别于其他事物。所以“形式”也应该是本原之一。在《物理学》第一章第七节里,亚里士多德层明确表示过“定义(形式)也是一个本原”
载体的状态
缺乏
万物都有其形式,但事物却不等于形式,事物与其形式不同的部分,称之为缺乏,换言之,缺乏就是不具有形式或具有别的形式。缺乏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础。在《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定义(形式)的对立面,即缺失,也是一个本原”。
运动的方向
原因(aitia),指的是全部事物存在和生成的根据
纵向来看
本因
偶因
自发因
横向来看
先因和后因
普遍因和特殊因
固有因和偶有因
现实因和潜能因
原因和近因
亚里士多德把特殊因和偶然因单独拿出来,加上 “属”组合成六种用法,用以说明原因的复杂多样性
特殊因(如雕塑家)
特殊因的属(如艺术家)
偶然因(如玻吕克莱托)
偶然因的属(如人)
特殊因加偶然因(如雕塑家玻吕克莱托)
特殊因的属加偶然因的属(如作为艺术家的人)
这六种用法又可以是“潜能的”和“现实的”总共是12种用法
四因说
质料因(hule)
指的是构成事物的物质,也就是构成某物,并且继续存在于该物之中的东西,例如构成雕像的金子。但是质料因并非局限于具体的存在物,也存在于抽象事物中,例如构成音节的字母,构成圆的弧等。质料因在事物中充当着基础的作用,对应着三本原中的“载体”
事物由不变的材料和基质构成,解决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
形式因(已成的实现)
形式因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种有两成含义
一是指内在形式,即eidos,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也就是决定该事物是其自身的本质,例如让雕像成为雕像的是“雕像的形式”,而不是铸造雕像的金子
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状”(morphe),是事物的外在表现。一般来说内在形式需要通过外在的形状才得以表达,因此,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
事物有构成其存在的特殊形式,解释事物为什么以某种特定形式运动
动力因(事物向实现发展的动力)
所谓动力因,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本原,它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例如“父亲是孩子的原因”等。万事万物皆有其动静,所以离开动力因,事物就无法生成和存在。不同的事物对应着不同的动力因,所提亚里士多德将事物分为两类,“自然的”和“人为的”
“自然的”就是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例如植物,水火土气等
“人为的”就是由于技术而存在的事物,例如各种工艺品
区分两类事物的关键在于“动力因在该事物的内部还是外部”
一切自然物都包含着自身运动和静止的开端,也就是动力因
一切人为物其动力因都在技术者那里,即使如果有一棵树自然长成了椅子,桌子,我们也可以说,它的动力因是在其内部的,而并非是人为的。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都没有这样一个内在变化的冲动力”《物理学》第二章,第一节
事物受到推动者的作用,解释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者停止运动
目的因(未成的实现)
目的因又叫“所谓因(to hou heneka einai)”,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是有其目的的,例如“进食是为了生存”。尤其是“因技术而存在之物”的目的因尤为明显,因为这些东西被制造出来就是为了产生某种作用。但是“因自然而存在之物”也有其目的,例如“植物的根向下钻是为了吸收水和养分”
事物具有朝向的目的,解释事物为什么运动
两种事物目的因的区别只在于
技术物受人的意志所支配,作为一个中介来实现“人的目的”
自然物则是完全自然而然的,表现为自然整体中各部分的和谐运动,并由此呈现出一幅有序的图景
无论是“自然之物”还是“技术之物”其目的都是追求“好”或称作“善”
总结
事物获得了“形式”才算达到“目的”,这个“目的本身”也是一种“形式”。而且引导事物生成变化的“动力”也是一种“形式”所以,后三者可以被看为一个整体的“形式因”,这是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基础
个人认为:形式因+动力因=原则(与逻各斯,爱恨同类),而目的因则是亚里士多德独创的
其实四因可以分为“质料因”和“形式因”两大类,在同一事物中二者无法相互转化,但是对于不同层次的事物而言有事又是可以转化的,例如“泥砖是泥的形式,又是房屋的质料”从此也就能引出“潜能与现实”的问题
潜能与实现
潜能(dunamis)
潜能的原意可理解为“能力”,在哲学语境中可以理解为“某事物具有实现自己尚未实现的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可能”。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五卷中对“潜能”的定义是:“在他物中,或作为自身中的它物的变化的本原”(原文无标点,为了方便阅读我加的)
潜能是一种变动的本原,这种本原不在“被动物”之中,而是在“他物”中。即使在自身之中,也是在自身的他物之中。例如“一位医生病了,他能治好自己,但是这并非是因为他是病人,而是因为他是医生。所以是医生治好了病人,而不是病人治好了病人”
实现(energeia)
“实现”直译为“在活动中”,“实现”与“潜能”是相对的,即“获得了自身本质的事物”的存在状态
有一个与它密切相关的概念“现实”(entelekheia/隐德莱希/在目的中的),可以理解为“完全的现实性”,也就意味着这个东西没有潜能。由于“现实”和“实现”都与“潜能”相对,所以亚里士多德有时会混用这两个概念,但事实上,二者还是有差别的“实现”重在运动的过程;“现实”重在运动目的的达成
总结
亚里士多德用“潜能与现实”来阐明“质料与形式”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的方式存在,一旦获得了形式,就成为了现实的存在。以此为基础亚里士多德规定了运动的本质,建构了实体学说,解释了实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运动论
运动的本质,种类和形式
亚里士多德从“潜能和现实”两种状态的区分给运动下定义,“运动就是能动之物潜能的实现,一旦把这种能力实现出来,变成现实,就是运动”
广义上来说,运动和变化差不多,但实际上运动只是变化的一种。变化一共有四种方式
从存在到存在——运动
存在的方式就是“十范畴”其中只有“性质”“数量”“地点”是可以活动的,因此运动也就分为三类
性质方面的运动叫做“质变”
数量方面的运动叫做“增多”或“减少”
地点方面的运动叫做“位移”
与之对应也有三种“不动”
根本就不能运动
在较长时间内很难运动或者难以开始运动
本性上能动,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却没有运动
所谓“静止”就是指这种情况;因为静止和运动相互对立,就这个意义而言,二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静止可以看做是“可动物的缺乏”
在《论天》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两种运动方式
背景补充: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是将宇宙分成由以太构成的“月上区”和不纯的水火土气构成的“月下区”。
环形运动
“月上区”的运动是“环形运动”因为它无始无终,所以是无限的,完美的
直线运动
“月下区”的运动是“直线运动”,有起点和终点,所以不是无限的
从存在到不存在——毁灭
从不存在到存在——生成
从不存在到不存在
这种方式可以排除,因为既没有对立,也没有矛盾,而变化总是发生在对立面之间的
运动的条件:时间和地点
地点
亚里士多德在界定地点之前明确了四个前提
地点包容着以它为所处的事物,但是与该物又无牵连
原始的地点既不比它包含的事物更大或者更小
地点不随事物而运动,地点与事物相分离
地点有上下之分,每物都自然地趋向各自固有的地点,并停留在那里
地点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对地点的定义是:“包容着的物体的界限”,这意味着地点与它所包含的事物体积相等,边界同一
所以运动实际上就是“地点的交换”,一物从他所在的地点中迁出,另一物就随之迁入,因此宇宙中不存在"虚空"
时间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通过感觉到运动变化从而感知到时间“因此,没有运动和变化,也就不会有时间”
因此,亚里士多德把时间定义为“就先后而言的运动的数目”,在此“就先后而言”指的是"均匀的计数方式";运动的数目"就是按此方式衡量运动所得到的一个数目。计量运动数目的单位就是“现在”
因此,时间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连续”,这种说法统一了时间的“连续与瞬间”的问题,并且也说明了时间是永恒的。这种时间观成为了长期统治西方思想的时间观
运动与运动者
讨论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首先预设了一个命题“任何运动的事物都必然有其运动的原因”,这是说事物的运动要么因其自身内部的“动力因”运动,要么是被外部的“动力因”所推动
但是这就导致,如果一个事物的“动力因”在该事物的外部,那么就必然存在另一个“推动者”,而“推动者”就还需要有一个“推动者”,以此追溯到“无限”
但是“无限”意味着不具有确定性,因为它不被限制,而且是无法把握的,因此必须要假设有一个“第一动因”或者“第一动者”
那么这个“第一动者”需要有三个性质
它是永恒的,因为运动是永恒的,所以作为运动根源的“第一动者”就必须也是永恒的
它不是被推动的,因为如果“第一动者”是被推动的,那么就还有一个推动它的动者
它是唯一的,首先,希腊人认为有限比无限好,所以在观念上,主张“第一动者是唯一的”要比主张“第一动者是无限的”更好;其次运动既然是“永恒的”,那么运动也必须是“连续的”,连续就意味着“唯一”,这就意味着只有“单一的运动者"和“单一的被动者”,若推动者不唯一,那么整个运动就非“连续的”,而是“相随的”
存在-实体学说
存在论(本部分“是”等同于“存在”)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存在”(to on,在希腊语中等于“是”eimi)进行了说明(而不是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存在)是不可定义的,我们只能说“如何是”,而无法说“是”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两种意义上的“存在”
由于偶性的存在
指某种属性偶然而非必然的属于某一主体
由于自身的存在
指的是某种属性本性上属于主体的东西
例如一个数学家很帅,那么“帅”就是偶性的存在,因为这个数学家不帅也可以是数学家。但是“拥有数学知识”则是使这个人成为数学家的原因,也就是“由于自身存在的”
哲学研究的是“由于自身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表”,通过这是个方面,我们就能大致确定某一个具体事物
实体
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姿势,状态,动作,承受
显然类似并非所有的范畴都是“第一哲学”的研究范畴,例如“数量”就是数学的研究领域。所以“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存在本身”,用亚里士多德话来说就是“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这门科学就是“第一哲学”,也就是后来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
所谓“作为存在的存在”就是“实体”。亚里士多德也由此展开了他的“实体学说”
“是”的逻辑功能(旨在表述何为实体)
S是P
“是”在此做连接词,这是最简单的直称判断,P是S不成立
表示类属;属性
实体是主词,不表述一个主体
S是
There is 表示某物存在,没有谓词,指称主词自身
表示存在
实体是其所是,不依赖于一个主体
S时Df
表示主词与谓词是等同关系,被定义的概念和定义本身可以互换,例如“我是今年初试第一”和“今年初试第一是我”是等同的
表示等同
实体是本质和形式
实体论
“实体”的希腊文原文是“Ousia”,除了“实体”的意思之外还有“本质”的意思,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论述,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的第五,七,十二卷中存在差异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判定“实体”的五条标准,区分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五条标准
“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这意味着“实体”是绝对的主词,而不能作为宾词
“所有的实体,都在表示某个“这个”(to de ti),即“个别单一的某物”,或称作“个体”。例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
“实体自身没有对立物”,这表示实体不同于其他属性,例如性质,关系等都有对立面,而实体没有
“实体似乎无更多或更少等程度上的区别”。这是在说,同一类的实体的各个个体之间没有程度上的差别,而非不同类的实体之间没有程度上的差别
“实体在数目上保持单一,在性质上却可以有对立面”,这个特征是“实体”特有的。例如一个人很白,之后晒黑了,但这个人还是这个人
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专名与通名)
第一实体是最根本的实体,因为它符合上述五条标准
第一实体与定义
“定义是是其所是的表达,其所是在完全的,首要的和无条件的意义上被归诸实体”
S是Df
S=Df
Df=本质
S=本质
实体=本质
逻辑实体实体与具体实体
实体是“内在形式”(本质),是逻辑上的实体
具体实体是“形式+质料”,这是现实意义上的实体
两种第一实体的矛盾
形式是普遍的,而个别事物是个别的
“种”,“属”则是第二实体,基本符合上述原则,但是不如实体性却不如个别事物,即第一实体。比如第二实体是可以作为谓词存在的,例如“苏格拉底是人”,“人”是“苏格拉底的属”
“属”比“种”更具有实体性,因为“属”的外延更小,所以更为具体,也就更接近“第一实体”,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中,实体性与个别程度成正比,与普遍性成反比,这种观点可称之为“感性实体论”
在这里反映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矛盾,柏拉图将普遍的“理念”视为更真实的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反之将“具体的事物”看作是更真实的存在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是以“具体事物”作为逻辑起点的,他并没有深入具体事物的内部,探究“形式与质料”,直到《形而上学》中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因此造成了亚里士多德“实体”观念的一些变化
《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八章对“实体”有了新的规定
他区分出四种实体
水火土气等单纯物及其所构成的复合物
事物存在的原因
构成事物的,其规定性,标志性作用的内在部分
事物何以是其所是,即本质
之后他又概括出“实体”的双重含义或标准
或者是“最终的主体,载体,永不诉说他物”
或者是某一独立的,单个的存在,即形状与形式
与《范畴篇》中对实体论述异同
取消了第一实体,第二实体这样的排列,四中实体和双重含义似乎是平等的
剔除了“种属”概念,添加了一些事物内部的因素,如元素,本质,形式等
只保留了《范畴篇》中前两个对实体的判断标准,用第一条衡量主体或载体,用的第二条衡量形状或形式
《形而上学》第七,八,九卷对实体学说的展开
在此,亚里士多德重申了“实体是存在”,因为“实体在一切以以上都是最初的,不论是在理论上,认识上,还是时间上”。
亚里士多德根据前人的观点,概括出了四种实体
载体
有三种东西具有“载体”的特征
质料
质料符合“不述说他物”,但质料仅仅作为质料什么也不是,不具有“这个”和“分离”的特征,相比之下,形式以及二者的构成物更是实体
质料和形式构成的事物
因为具体的事物包含质料,而质料又不太能算是实体,所以构成事物的另一因素,也就是“形式”就更具实体性
形式
“若形式先于质料,并且是更充分的存在,根据同样的理由,形式也先于两者的复合物”。因此,从质料,到二者构成的事物,再到形式,是一个实体性递增的序列。所以“形式最具有实体性”
普遍,种(合在一起讨论了)
亚里士多德断言,此二者都不是实体,主要有三条理由
每种事物的实体都是特有的,不属于他物,而“普遍”这是共同的
实体是不依赖于载体而存在的,但是“普遍”需要依赖某一载体来获得其意义
实体不可能是喻于“现实中的实体”的属性,因为这样的话,实体就是由理念和现实所构成的“二”,而实体是“一”。理念是普遍的,所以根据第一条,理念不能是实体
是其所是
所谓个体的是其所是,就是,就自身而言的“是”,“存在”。这是把“是其所是”与“偶性”相区分,因为偶性不是“必然存在于本性中的”
随后,他又将“实体”与“其他范畴”相区分。得出了“只有实体才有定义”的结论,并认为“定义就是是其所是的公理,是其所是只能是实体的是其所是”
最终,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个体只不过是自身的实体,是其所是则被认为是个体的实体”,这是说“个体和它的是其所是是同一的”
最终结论:“是其所是”是实体,事物的形式就是“是其所是”所以“形式”就是实体
总结
纯质料是没有规定性的纯潜能,不能独立存在,因为它什么也不是,由此可以推出“质料不是实体”因为它即非“这个”,也非“是其所是”
但是“形式”满足“这个”与“是其所是”双重条件,所以更是实体
显然亚里士多德更注重“形式”而贬低“质料”,可是这却有着明显的柏拉图的“分离倾向”
神学
亚里士多德关于神的概念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不动的动者”或“第一推动者”
第二是“纯形式”或者“纯活动”
第三种是“纯思想”或称“思想的思想”
“神”是不包含任何质料的“纯形式”,没有质料也就意味着“神是没有潜能的完全现实性”。所以神是纯思想的,因为如果神有外在对象那么神就会有质料,这与前提相违背。因此神是一个“思想实体”,神的活动就是“思想活动”
对于“神”的界定
神实际上是“形而上学最高原则”的代名词,是为了解释可感事物的物理实体的合理性而做出的假设。所以亚里士多德的“神”并非宗教上的神,而只是一个逻辑的产物,并且他认为对神的顶礼膜拜就是“思辨活动”
灵魂学说
灵魂的性质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灵魂之前,首先对两种灵魂观进行了批判
把灵魂当做独立运动的实体
亚里士多德反驳道:“灵魂必须有一个宿主,灵魂的活动就是宿主的活动”,争取的说法应该是“人以他的灵魂感受,学习和理解”
将灵魂和肉体视为两个相互分离的部分
亚里士多德反驳道:“如果肉体和灵魂是相分离的,那么就很难解释两者在本性上的合适,正如木匠不能以笛子为工具一样,灵魂也不能以任何一种形体为工具。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的,而不像实体之间的关系是外在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中的实体是有等级序列的,有生命之物比无生命之物更高级,而灵魂仅存在于有生命之物中,这反映出亚里士多德并不同意“万物有灵”的说法
他对灵魂的定义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所谓生命,指依靠自身摄取营养和生长的东西”
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
灵魂的功能和类别
灵魂的分类
植物灵魂
营养功能:消化,繁殖
动物灵魂
植物灵魂的功能
感性功能:感觉,生理欲望,行动
人类灵魂
动物灵魂的功能
理论理性(抽象,想象能力)
实践理性(思想,选择)
从低到高排列,较高级的灵魂拥有低级灵魂的功能。但是高级的灵魂不是一个单纯的形式,因为其包含“属差”,例如“人的灵魂”就是“动物灵魂”(种)+“具有理性”(属差)所构成的。但是灵魂不是复合而成的,灵魂与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而是“特殊与普遍”
感觉理论
简单感觉
触觉,视觉,味觉,听觉,嗅觉
身,口,眼,耳,鼻
通觉
心脏
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身体的血液都通过心脏,因此心脏可以沟通所有的人体器官,因此心脏也可以沟通人的种种感官,从而形成通觉
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该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
“可感形式”不是“形式本身”,事物具有“形式”和“本质特征”,但是对于人来说就只有“可感形式”和“可感性质”。只有通过“想象力”将可感形式进行综合,才能形成对某一事物的认识
感觉功能
蜡块说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比作“蜡块”,蜡块接受的是图章的印记而非构成图章的金或铜
这种观点认为:感觉是消极的被动接受能力,在外在对象作用之前,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
正因为感觉依赖于感官的刺激,所以存在一个“比例”问题,比例协调才会有感觉。如果对象对感官的刺激过强,那么不仅不会有有效的感觉,甚至可能破坏感官,例如强光炫目,震耳欲聋。这说明,感觉是具有局限性的
理智功能
所谓理智,指的是灵魂用来思维和判断的部分
理智在本质上不同于感觉,理智能力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或者说“理智活动的原因在于理智自身”在《论灵魂》中有这样的记述“人有随心所欲地思想的能力,他却不能随心所欲地感觉,只能在感觉对象呈现时才能感觉”
与感觉对象之于感觉一样,理智也有其“理智对象”,即“可知形式”。可知形式包含在可感形式之内,此两者都是从感性事物中抽象出来的。
所以认识过程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感觉接受可感形式,可感形式包含可知形式,但因为理智尚未发挥作用,所以对可知形式尚没有认识
第二个阶段是:想象对个别的可感形式进行比较,归类,把相似的可感形式想象为一个印象,这时可知形式开始浮出水面
第三个阶段是:把可知形式从可感形式中完全剥离出来,产生理性的概念
实践学说
实践智慧(phronesis/prudence)与理论(理智)智慧(sophia)
实践智慧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理论智慧却追寻事实的原因
实践智慧
思虑
考虑达到既定目的最好的“手段和后果”
选择
选择出思虑得到的最佳手段
中道
不足(被动的恶)
自卑;怯懦
中(善/德行)
自信;勇敢
过分(主动的恶)
骄傲;鲁莽
学术特点
学术语言
注重经验
体系庞大
理论来源
反柏拉图理念论-形而上学
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理念只是共名的概念
不变的理念如何解释事物的运动
分有说的困难
起源于早期自然哲学-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