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础知识学习笔记,知识点有教育的概述、教育学的概述、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
编辑于2021-10-31 01:22:29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的概述
由来:《孟子 尽心上》
定义: ①广义:家庭社会学校教育 ②狭义:学校教育
基本要素:①教育者(主导作用)②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③教育影响
教育属性:【本质属性(培养人)①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②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③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属性:永恒历史相对独立生产和名族性】
教育功能
教育起源:①神话起源说②生物起源说(本能生利西)③心理起源说(心理仿孟禄)劳动起源书(米凯爱劳动)
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
2、古代社会:(六个)
(学校产生:①生产力的发展②体脑分离③文字产生④统治阶级需要)
(古代中国:①夏 “序”“校”②西周“礼乐”“六艺”③春秋战国,私学兴起④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⑤隋唐“兴科举”⑥宋“四书五经”)
(古代埃及)
(古代印度:①婆罗门:《吠陀》②佛教:寺院学府)
(古代希腊:①雅典:崇文②斯巴达:尚武)
(中世纪欧洲国家:①教会:教士僧侣,“七艺”②骑士:封建骑士“骑士七技”)
【古代社会特点:劳教脱离阶等级】
3、近代社会4、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终身、全民、民主、多元和技术现代化
教育学的概述
教育学: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中国萌芽阶段:①孔子:“仁”“礼”“六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闻斯行诸②孟子:性善论③荀子:性恶论④墨家:墨子,兼爱,非攻⑤道家:“绝圣弃智”“愚民”“道法自然”⑥法家:韩非子“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⑦《学记》:郭沫若,历史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西方萌芽阶段:1、苏格拉底“产婆术”2、柏拉图《理想国》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世界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七个)
1、培根首提出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学著作“教育学之父”①“泛智“教育②教育适应自然③班级授课制④教学原则
3、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
4、康德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
5、斐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力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
6、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7、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代表人”《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
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
国外:1、斯宾塞《教育论》,教育的任务是为了完满生活做准备。2、梅伊曼实验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即社会”“五步教学法”“新三中心论”(4、克鲁普斯卡娅,最早以马克思为基础5、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著作6、马卡连科:苏联,集体教育)马克三人组
国内:1、蔡元培“学界泰斗,人间楷模”2、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3、晏阳初4、陈鹤琴5、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核心“生活教育”①生活即教育②社会即学校③教学做合一
教育学理论深化阶段:
1、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事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2、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3、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4、苏霍姆林斯基:德智体美劳“活的教育学”“学习生活百科全书”“教育思想泰斗”
5、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6、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育与社会发展(简答题)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制约作用:①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③制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2、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制约作用:①决定教育的性质②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③决定受教育权④制约教育目的和内容⑤决定教育管理体制
2、影响作用: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教育与文化关系
1、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目的确立、内容选择、方法使用
2、促进作用: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选择和提升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生理和心理
个体身心发展:
1、内发论:①孟子“性善论”②霍尔“复演说”③威尔逊“基因复制“4、格赛尔“成熟势力说”⑤佛洛伊德⑥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鼻祖”
2、外铄论:①荀子“性恶论”②洛克“白板说”③华生:环境与教育④斯金纳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生理前提)(具有可塑性):①是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使身心发展成为可能②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过程及阶段③差异性对人有影响
2、环境(现实基础)
3、教育(主导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人的主观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①是人的身心发展动力②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③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教育目的
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理论:①社会本位论:荀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纳托普、孔德等②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罗斯杰、福禄贝尔、斐斯泰洛齐、马斯洛、康德等
其他教育:生活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宗教本位论
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确立的依据: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②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③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2、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德育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
素质教育:根据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内涵:①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教育制度
概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修业年限”)
发展历程: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影响因素: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④本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影响
中国现代学制始于“废科举,兴学堂”①壬寅学制“日本”②癸卯学制“张洞之”将师范教育纳入学制并实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壬子癸丑学制④壬戌学制 1922年,美国为蓝图,北洋政府颁布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制度
1、层次:学前、初等、中等、高等
2、类别:基础、职业技术、高等、成人继续、特殊教育
3、形态:单轨和分支
义务教育
特征:强制性(根本)、普及性(6周岁)、免费性、公共性、基础性
现状: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2006年进行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