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岛图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点,涵盖了哲学概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10-31 23:04:59哲学概述
I. 总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科学=正确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马克思
国籍
德国
作品
资本论
马政经诞生的标志
“工人阶级的圣经”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科社诞生的标志
名言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正确的、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使用
狭义:马恩创立
广义:马恩+继承者
二、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 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
2. 革命实践和继承与创新
革命实践:工人运动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共产党宣言
1.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2.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3. 马克思、恩格斯
4.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5. 第一次问世:1848年 伦敦 单行本
6. 1920年 陈望道翻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I.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II.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2.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
价值观
III. 科学社会主义
补充
1. 最早引入天火的人: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 李大钊
2. 第一次全面阐述:《反杜林论》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3. 马哲诞生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 生命力的根源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 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马哲
3. 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多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我党的思想路线
单选:与时俱进
5.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最终目标
共产主义社会
6. 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人类解放
7. 根本观点
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II.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 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
如何判断是不是世界观?
看法+不是具体的
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怎么看)
整个世界
物质世界(客观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精神世界(主观世界)
人的思维(意识、认识)等
方法论
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怎么办)
二者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回答一般、共性的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判断
人人都有世界观
哲学就是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具体看法
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不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马哲才是科学的
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哲学源于世界观
哲学源于实践
哲学起源于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 马克思
世界观是哲学形成的基础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马克思原话
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哲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观与方法论互相决定、互相体现、相互影响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哲学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
先进的社会意识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
2. 哲学&具体科学
具体科学
研究世界某一领域特殊规律的学问
包括 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
哲学
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总和、加和、汇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判断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不能把哲学凌驾于科学之上
马哲是科学之科学
马哲是科学的
马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具体科学之母 - 爱因斯坦
体现了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哲学是全部具体科学之和
概括、总结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的总结
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提出者:恩格斯
1. 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
第一性(谁是本原)
存在:唯物主义
思维:唯心主义
补充
一元论:一个本原
二元论:两个本原
二元论者最终会倒向唯心主义
同一性(是否可知)
yes:可知论
tips:成功的科学实验
no:不可知论
判断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辩证关系:决定和反作用的关系
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是 第一性
唯心主义等于不可知论
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
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个别的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 唯物主义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物质:实物=具体的物质形态
关键词
五行
气、阴阳
形(躯体)
tips:古语+唯物主义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常考古朴
无其器则无其道
水是万物的始基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五行说
元气大伤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凡可状者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荀子
天:自然规律
制天命而用之
天:自然规律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物质:原子、元素
缺陷
机械性
“机械唯物主义” 运动 → 位移
形而上学性
孤立,静止,片面
常考的形而上学 VS 辩证法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孤立
天不变,道亦不变
能者恒动,静者恒静
刻舟求剑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
静止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断章取义
盲人摸象
管中窥豹
坐井观天
片面
形而上学
落叶知秋
沧海桑田
见微知著
窥一斑而见全豹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辩证法
看到反义词就是辩证法的观点
不彻底性
“半截子唯物主义” 唯心史观
3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哲)
物质:客观实在性(本质属性)
tips:采用排除法做题
旧唯物主义VS新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广义:古朴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狭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唯心主义
1 主观唯心主义
意识:人的精神(人可以控制)
关键词
人、我、心
感受、感知、观念
常考主观唯心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物是观念的集合
人是万物的尺度
万物皆备于我
我思故我在
掩耳盗铃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陆九渊(陆象山)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 王阳明(王守仁)
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 客观唯心主义
意识:客观精神(人无法控制)
关键词
鬼神
道(老子)
理(朱熹)
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理念
常考客观唯心
盘古开天地
上帝创世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道德经》
无:指“道”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存天理,灭人欲,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气者,理之依也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天意,天命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天:天意,天命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2. 马哲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的观点
3. 区别于其他科学的根本特征
实践性
4. 三个有机统一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唯物论
I. 物质
一、 物质的含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先有物质,再有意识
≠ 看得见摸得着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可知论
客观实在
本质属性、唯一特性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
共性,抽象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创造物质 消灭物质
具体的物质形态
个性,具体
有生有灭
人只是改变了自然界物质存在的集体形态,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判断
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二者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存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固有属性、存在方式
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就不是客观存在的,就不是物质
eg:空气
二、 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含义
变化和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存在方式
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
最低级、最简单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
社会运动
最高级、最复杂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两者不可分割
常考句子
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
静止的含义
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
判断是不是静止
位置不变
性质不变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常考句子
坐地日行八万里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马哲观点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相对主义观点
刻舟求剑
飞失不动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形而上学
判断
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
静止一种特殊的运动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静止就是绝对不动
静止是相对的
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静止与运动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事物的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如果一个事物一直在运动,就无法认识了
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
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三、 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
时间
一维性(不可逆性)
常考句子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覆水难收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体现时间的一维性
空间
三维性
时间&空间
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既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
II. 意识
一、 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
社会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决定作用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二、 意识的本质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人脑≠大脑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物质器官\生理基础\物质基础)
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VS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物质+意识
客观实在:物质
意识的内容:客观的
意识来源于物质
主观映象≠直接反映
意识的形式:主观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意识会进行加工
错误观点
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主观唯心主义
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
庸俗唯物主义
人工智能≠意识,机器人没有意识,意识是人独有的
判断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物质(客观实在)是意识的源泉
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或生理基础
人脑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eg:植物人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这里把意识等同于物质,不对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主观反映,有正确,有错误
错误的意识归根到底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精神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力量
派生=产生=创造
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不能产生
意识可以创造物质、消灭物质、改造物质世界、改变物质世界
不可以创造、消灭;可改造、改变
三、 意识的能动作用
内容
反映世界(认识世界)
目的性和计划性
自觉选择性
主动创造性 - 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改造世界
意识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活动
eg:望梅止渴
实现条件
根本途径:实践
前提和基础:尊重客观规律
题干出现与“生态”相关
依赖: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错误观点
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夸大意识能动作用
唯心主义
判断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创造客观世界 - 列宁
意识可以直接改造世界
意识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意识的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反作用:改造世界
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所以意识都是正确的
意识有正确,有错误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
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
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过于绝对,要尊重规律,还要有客观条件
III.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事求是” 出自 《汉书》 班固 东汉
补充:规律
创造规律、消灭规律、改变规律、影响规律
尊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判断
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只有正确的才能促进
意识能正确的反映客观物质
是反映的过程
要想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主观”类的词不能对应“决定”
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拿“客观”去对“主观”,是唯心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IV.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统一于物质
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质
判断
世界统一于存在
存在≠物质
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
唯物辩证法
I. 两大特征
一、 联系
1. 含义
事物事物(外)、内部诸要素(内)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常考句子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蝴蝶效应
唇亡齿寒
人类命运共同体
2. 特征
(1) 普遍性
1 与周围的事物产生联系,不存在孤立事物
2 内部各要素之间有联系
3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判断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
(2)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主观臆造
创造联系、消灭联系、改变联系
建立联系、调整联系
做题技巧: 遗传、食物链 → “遵循联系客观性” 封建迷信 →“违反联系客观性”
判断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属于主观臆造
(3) 多样性
多样性=多种联系≠多个联系
常考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反例,属于客观性
男子可以是父亲、儿子、老板等角色
正例,属于多样性
(4) 条件性
条件是可以改变、创造的
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判断
联系是无条件的、多样性的
有条件的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必然的联系
人们可以改变\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可以通过改变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可以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改的是条件,不是联系本身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完全版: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事物的固有联系 → 规律
(5) 系统性
系统和要素≈整体和部分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整体决定部分
部分影响整体
关键部分\主要环节决定整体
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方法论:着眼于整体,同时处理好局部问题
判断
部分决定整体
部分影响整体
关键部分决定整体
整体等于\大于\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需要前提:各部分有机结合
以有序结构组织起来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二、 发展
含义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判断
发展是运动的
运动一定是发展
运动有上升,有下降,只有前进上升的运动才是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变化→运动→总趋势:前进上升→发展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所以创新永无止境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说明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发展之中
实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灭亡
新事物 &旧事物 区分标志: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事物:合乎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前途
旧事物:日趋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why?
产生于旧事物
适应发展的条件和要求(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条件)
在旧事物“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判断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新的形式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新事物≠新鲜事物≠新的事物
力量强大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新事物总是强大的
例:共产党建立初期力量较弱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彻底代替旧事物
不能全盘否定,新在旧“扬弃”基础上产生的
发展的实质是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新事物总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变化发展过程
明确阶段和地位
与时俱进,创新
做题技巧:如何判断是否体现发展?
有前进上升的趋势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新事物具有勃勃生机
常考句子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含苞待放
方兴未艾
三、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
含义
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
可知性
可以认识规律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普遍性
可利用性
人们可以创造或改变条件,认识利用规律
方法论
按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规律
一切一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判断
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是永恒的、绝对的
规律是固有的……稳定的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所以规律也是有条件的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 VS 规则
规律
创造、消灭、改变规律
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
认识、尊重、遵循、利用规律
规则
创造、消灭、改变规则
II. 三大规律
一、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质、量、度
质:区别不同事物
事物的质不是唯一的,是多样的
量:区别相同事物
度: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范围)
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质变&量变
含义
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特点
阶段性、显著的变化
例:飞跃
量变
形式
数量的变化
场所的变更
空间结构、排列顺序的变化
特点
连续性、不显著的变化
例:统一、相持、平衡、静止
质量互变的哲学原理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量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质变中有量的扩张,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
部分质变
阶段性部分质变
局部性部分质变
质量互变的方法论
重视量的积累
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
适度原则
体现质量互变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防微杜渐
治未病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海恩法则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依就万仞之深
体现量的积累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行百里者半九十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打通最后一公里
体现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过犹不及
治大国如烹小鲜
因噎废食
竭泽而渔
体现适度
判断
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所有质变都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质变就是发展
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
量的积累不一定引起质变,质变不一定是好的方向
是否出现新质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标志
例:烧水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达到一定程度
量变可能引起质变
量是质的必要准备和基础
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数量上的增减引起的质变
还有空间结构、排列组合、场合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过度
好的方面可以超过度
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二、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辩证的否定观
实质: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事物的自我否定
包含肯定的否定
彻底否定 全盘否定
常考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思想同马列毛邓三科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否定之否定规律
阶段
肯定 → 否定 → 否定之否定
例:公有制(原始社会) → 私有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制) → 公有制(共产主义)
形式上实现了回归
内容上实现了升华
表明
事物发展
总方向、总趋势:前进上升
具体道路:曲折迂回
or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内容上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表现形式
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常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方法论
辩证把握肯定和否定
正确对待前进和曲折
合理运用否定之否定
判断
否定之否定规律有周期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周而复始的
内容上得到升华,并不是回到原点
战争→和平→战争 体现了否定之否定
形式上回归,但内容上并未升华
判断技巧:最后一个词是好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发展的道路是上升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向前进上升,道路曲折迂回
三、 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 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 含义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
事物内部→内因
事物之间→外因
对立→斗争性
统一→同一性
关系→一种关系
(2) 基本属性
1 矛盾的同一性
A. 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tips:
多对反义词
反衬
有比较意思的时候,“愈、更、越”
相互依存常考表达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假如没有小偷,锁就不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假如没有假钞,钞票的制造就不会有这样精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注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一件事情两种结果的互易其位
相互转化常考表达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多难兴邦,大难兴邦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没有哪一次巨大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尽信于书,则不如无书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
真理只要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都可能成为谬误
2 矛盾的斗争性
相互排除、相互分离
tips:对立、区别、差异、制约、排斥
斗争性常考表达
南海问题
中美贸易战
文化差异性
不同阶层利益诉求不同
水火不容
“四个伟大”中的伟大斗争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3)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区别
同一性:相对,有条件的
斗争性:绝对,无条件的
联系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斗争性)为前提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表现出来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常考同一性和斗争性表述的内容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孔子
体现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智者求同,愚者求异
和,和谐,和谐社会
人类命运共同体,搁置争议,创造共赢,寻求共识
包容普惠,推动各国共同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带一路” 不是中方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方共同参与的“交响乐”
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文化和谐相处
一国两制
不同阶层利益诉求不同,但是应该求得最大公约数
判断
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 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转化、相互依赖
斗争性和同一性 同时存在,不能转化
矛盾双方的对立是可以调和的
对立是绝对、无条件的,所以不可调和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无条件)
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
敢于承认矛盾
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事物
矛盾分析法: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全面看问题,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tips
关键词:“可复制”“标签化”
题干中体现“优缺点”
回避、躲避问题 → 违背了普遍性
有关利弊、好坏的题目,优先选 矛盾的普遍性,其次选 对立统一,或者 要一份为二的看问题(不体现观点的倾向性)
体现普遍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有些党员干部怕问题,怕苦难,绕着问题走,绕着困难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有条件)
特殊性
每个矛盾各有特点
每个矛盾的每个阶段各有特点
每个矛盾的每个方面各有特点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tips
"不同"、“差异”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字眼
概要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量体裁衣
精准扶贫
物质不齐,物之情也
骏马能历险,犁地不如牛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化解产能过剩等问题,一企一策、
(3)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区别
普遍性:共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特殊性:个性,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
tips
关键词:试点、推广、抽查、 典型、借鉴、举一反三、学习一般理论与本单位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
(4) 补充知识点
1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5 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
6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7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8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9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 矛盾的不平衡性
tips:区分主要矛盾 VS 主要方面
关键词法
主要矛盾:中心、重点、核心、关键、突破口、牛鼻子……
主要方面:主流、方向、大局、本质、实质、反义词
作用法
主要矛盾:做法问题
主要方面:看法问题
常考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解决做法问题
打蛇打七寸
关键点,做法
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
做法
提纲挈领
纲领,关键
画龙点睛
多个矛盾,抓关键
主要矛盾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看法
是药三分毒
看法
白璧微瑕
一个人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平凡的
看法,反义词,一一对应
本末倒置
看法,反义词,一一对应
良莠不齐
看法,反义词,一一对应
喧宾夺主
一一对应
主要方面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tips:
国家政策、理论、制度相关,能看到两点论或重点论中的一种情况即可
言语、成语、俗语,必须既有重点,考虑问题也得全面
关键词:一方面另一方面,与此同时综合,统筹等两点论意思表示的词;突破口,重点,关键点等重点论意思表示的词
能否体现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眉毛胡子一把抓
俗语,只有两点论,缺重点
四面出击,重点突破
“四面”体现两点论,“重点”体现重点论
苍蝇老虎一起打
国家理论,“一起打”体现两点论,“老虎”体现重点论
"弹钢琴"的工作方法 - 毛泽东
4. 内因和外因
内因
事物发展的根据,第一位,决定事物的发展
外因
事物发展的条件,第二位,影响事物的发展
二者联系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or外因?
酒香不怕巷子深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内因
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孟母三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外因
5. 易错辨析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发展
前半句正确,事物发展与矛盾多少无关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转化,普遍性和特殊性也可以相互转化
后半句正确,斗争性和同一性不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性,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违背了两点论
矛盾的斗争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矛盾不可以消除
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前提,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转化后,改变了工作的重点
主次矛盾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主要方面
III. 五对范畴
一、 偶然性与必然性
含义
偶然性: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确定的趋势
对立统一关系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认识必然性和利用必然性才能获得自由
通过偶然性掌握必然性
eg.:苹果落地 → 牛顿第一定律
补充:
只承认必然 → 形而上学决定论
只承认偶然→ 形而上学非决定论
二、 现象与本质
含义
假象 or 错觉?
海市蜃楼
美颜相机拍摄的照片
假象
杯弓蛇影
穿黑衣服显瘦
情人眼里出西施
错觉
对立统一关系
任何现象都表示本质
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假象作为现象也是表示本质
方法论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tips:看起来像,但不是
体现现象与本质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晶莹岂是珠
欲擒故纵
狐假虎威
声东击西
三、 原因与结果
含义
是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
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在一定条件性相互转化
因果联系
具有时间顺序性
因在前,果在后
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更重要)
体现因果联系
热胀冷缩
水涨船高
摩擦生热
春华秋实
电闪雷鸣,风雨来至
日夜更替,四季轮回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四、 可能性与现实性
含义
由可能向现实转化
对立统一关系
相互依存
在一定条件性相互转化
五、 内容与形式
含义
内容:事物内在要素
形式:结构或表现方法
对立统一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对内容由重大的反作用
内容是灵活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国体与政体 是 内容与形式 的关系
IV. 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讨论世界本原问题)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
辩证法&形而上学(讨论世界状态问题)
根本对立和区别: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Yes 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
No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
认识论
I. 实践
一、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
二、 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
实践≠一切活动,主观活动不是
判断
实践是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一切活动
只有客观物质活动是实践,主观不算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三、 特征
1.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都是客观的
2. 自觉能动性
强调意识的作用
人和动物的比较
3. 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强调社会物质条件的重要性
历史性:古今对比
4. 直接现实性
强调做,把想的变成现实
实践高于认识
实践所具有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
四、 基本形式
1. 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与自然之间
eg. 工、农、林、牧、副、渔
2.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人与人之间
eg. 政治活动、改革、社会管理
3. 科学实验
观察、实验为内容
eg. 科学、艺术、教育
是否属于实践活动?
工人炼钢
生产实践
渔民捕鱼
生产实践
法官办案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学生看书
改变的主观世界
蜘蛛织网
主体不是人
调节分配结构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教师授课
作用的客体是学生,是客观存在的对象
II. 认识
一、 含义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二、 特征
1. 客观性
内容客观
2. 主体性
tips: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判断
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活动
有“直接现实性”的是“实践”
三、 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1. 认识的辨证过程: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感性认识 (初级阶段,现象)
感觉
知觉
表象
理性认识 (高级阶段,本质)
概念
判断
推理
认识的任务: 获得理性认识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联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条件
有丰富的感性材料
进行分析、加工、抽象
实践
认识的目的:实践
实践→认识→实践
2.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重读性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
tips:
一个事物
关键词:曲折,各种条件限制,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实践→认识→实践的反复多次
注意
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是循环往复的
未体现上升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客观世界
tips:
整个世界
关键词:无限变化、世代延续、不断发展、永无止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注意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体现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辨别反复性 or 无限性
未强调认识对象的变化 (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不能一次性认识清楚)
反复性
Eg.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认识对象本身发生了变化
无限性
Eg. 82年宪法经过5次修订
3. 认识运动的规律
实践→认识→实践→认识……(认识具有上升性)
III.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依赖于实践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解决认识从无到有的问题(事前)
获得认识的途径
(1) 直接经验
自身实践
(2) 间接经验
书本和他人
直接经验or间接经验
百闻不如一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直接经验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上山问樵,下海问渔
间接经验
(3)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通过实践得到的
判断
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唯一来源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获得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来源之一
错误的认识不来源于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靠谱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二者不能比较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决认识从有到优的问题
tips
(1) 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eg. 新冠肺炎疫苗
(2) 认识工具和其他物质条件
eg. 科技发明,嫦娥五号,长征五号
(3) 思维能力
eg. 吃一堑,长一智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服务于实践,认识指导实践
意思表示是“为了……”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4.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决认识对不对的问题(事后)
判断是实践决定认识的哪个方面?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去尝一尝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间接经验; “躬行”直接经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来源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学以致用
目的和归宿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样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动力
真金不怕火炼
小马过河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标准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为政贵在行
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一勤天下无难事
天下难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二、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 → 促进
错误的 → 阻碍
判断
认识无论对错都可以指导实践
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正确的认识 → 促进
正确的认识才会对实践有反作用
所有的认识都对实践有反作用
认识是实践的先导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IV. 真理与价值
一、 真理
1. 含义
正确的认识
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顺序不可颠倒)
tips
科学理论≈真理
推翻真理
发展真理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 VS 谬误
谬误:错误的认识
真理与谬误是一对矛盾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2. 本质属性
客观性
why?
内容客观
检验标准(实践)客观
3. 两重属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不是两个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
无条件的,客观的
why?
真理的内容绝对客观
人的认识绝对能发现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
有条件的,具体的,一个过程,全面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tips
出现国家的政策、制度、理论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而变
终极真理,永恒真理
4. 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唯一检验标准)
why?
真理的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
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
不确定性
受历史条件制约
不是一劳永逸的,检验需要一个过程
判断
实践一定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受历史条件制约,有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一定是确定的
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二、 价值
=对人有用的
三、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尊重客观规律
价值原则:满足自身需要
唯物史观
I. 社会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 社会存在 (一切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
1. 地理环境 (必要前提)
2. 人口因素 (必要条件,加速或延缓作用)
3. 生产方式 (决定力量、基础)
生产力 (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二、 社会意识 (一切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1. 主体构成
(1) 个人意识
(2) 群体意识
2. 层次
(1) 社会心理
低水平、低层次
风俗、习惯、信念等
(2) 社会意识形式
高水平,高层次
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自然科学等
3. 对经济基础的关系
(1) 意识形态
与经济基础有关,具有阶级性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社会科学
(2) 非意识形态
与经济基础无关,没有阶级性
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
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tips:“社会热词”
2.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促进
落后的→阻碍
3.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会暂时摆脱社会存在(不同步)
最集中的体现: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 tips:区分决定&相对独立性
同步:决定
不同步:相对独立性
四、 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回答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天命,神,绝对精神
判断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先进的→推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落后的→阻碍
社会意识直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要借助于实践
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古朴,半截子唯物主义是唯心史观
马哲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社会存在变化了,社会意识迟早要发生变化
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划分的唯一标准史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II.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的基本矛盾
补充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更根本的矛盾】
生产力
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终决定力量 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生产力要素
1. 实体性要素 (基本要素)
(1) 劳动资料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生产工具
(2)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资料
(3) 劳动者
主导作用
2. 非实体要素 (智能型要素)
(1) 科学技术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潜在的生产力
(2) 经济管理
(3) 教育
生产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的构成
1.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关系的基础、核心
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
判断各种社会形态性质的客观依据
2.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3. 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适合→推动
不适合→阻碍
3.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上层建筑
包括
1. 政治上层建筑【主导作用】 (直接约束行为)
(1) 政治法律制度
(2) 设施
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府部门、党派
2. 思想上层建筑 (控制思想进一步约束行为)
意识形态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社会科学
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适应/适合→促进
不适应/不适合→阻碍
进阶
上层建筑为先进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上层建筑为落后经济基础服务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三、 tips
体现哪一个矛盾? 着重区分 生产关系 还是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机构改革,政策,行政管理体制,法律修订
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改革,三权分置
III.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 根本/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2. 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
3. 重要动力
改革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源泉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承认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作用
群众路线
含义: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理论基础:群众史观
IV.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属性
1. 自然属性
2. 社会属性
体现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1. 个人价值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 社会价值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 两者关系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人应在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和表现自己的价值
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