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本思维导图罗列了新民主主义的性质、特征、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考研复习知识点之史纲思维导图。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945~1956)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界定
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社会主义因素在政治经济上居于领导地位
五种经济成分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
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
国营经济(领导地位,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形成)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占据绝对优势)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渡形式
主要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等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与之相联系的三中方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两阶级的矛盾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余的矛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提出
“先建设后改造"到“边建设边改造”
原因
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经济政治及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已经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为了尽早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总路线
“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路线特点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
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个发展阶段
发展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
建立初级农业上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
特点: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
发展高级社(社会主义)
基本经验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个阶段
办手工供销组(社会主义萌芽)
办手工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
建立手工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政策:和平赎买
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行赎买的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此时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表现在既剥削工人,又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注意有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的两面性。
中共同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统一战线的关系
我国有强大的国家政权和国营经济,造成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
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
三个步骤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萌芽)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
四马分肥: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进行分配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社会主义)
定股定息
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形式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标志着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伟大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在人民政府的管理下,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密切联系
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
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