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法之博物馆法规
书籍来源于《文化艺术政策与法律法规》+《艺术法》,在艺术法的角度总结博物馆法规,涵盖博物馆法律法规、管理原则、藏品管理、陈列管理、安全管理、社会服务等相关板块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博物馆法
博物馆法规的概述
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就那个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
我国博物馆主要分为5:历史博物馆、纪念博物馆、文化移速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综合性博物馆
国有博物馆
主要利用国资设立
非国有博物馆
博物馆:法人管理体制,其本质是法人。 制度:馆长负责制
2015年《博物馆条例》
博物馆管理原则
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是负责全国博物馆监督管理工作。
博物馆管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规划和管理
对单位博物馆的工作和事业发展进行管理
博物馆管理的主要原则
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博物馆必须适应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从文物管理和陈立展览等方面加强管理,开展社会效益、促进科学研究。
博物馆管理要坚持多样性和整体性原则
突出科学品质
在文物、标本方面做足功课,增强文化含量,创造导向正确、主题突出、有丰富语境、观点和故事的陈列展览,避免缺少价值观的所谓”精品文物展“。
强化教育功能
紧密配合素质教育,丰富面向和配合学校教育陈列展览,打造”第二课堂“。
陈列管理
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主题喝艺术形式组合而成的,进行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
陈列的类型
自然属性:永久性陈列、无形陈列
内容为标准:自然类陈列、社会历史类陈列、艺术类陈列、科学技术陈列
学术属性:主体性、系统性、展品定位性、互动性
陈列的形式:有形、无形
陈列的基本原则
根据本馆的性质与社会需求,选取展品,确定主题,举办相应的陈列
独特性
与本馆的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突出馆藏的特色、行业特性和地域特性,具有较高的学生和文化含量
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材料、工艺和表现手法,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展品应以原件为主,复原应保存历史原貌、使用复制品、仿制品和辅助展品应给与明示
展厅内具有符合标准的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和防止展品遭受自然灾害的展出设施
为公众提供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
陈列展览的对外宣传活动及时、准确,形式新颖
藏品管理
藏品
是指具有重要历史、科学或艺术价值的,能够反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进程的见证物,是管家宝贵的而文化财富。
藏品一般分为三级
一级文物:特别重要价值的代表性文物
必须重点保护
二级文物:重要价值的文物
三级文物:一定价值的文物
藏品的接受、鉴定
登账
藏品总登记帐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帐,设专人负责管理,永久保存。
藏品的定名
藏品的计件
藏品的计量单位
藏品时代
藏品的现状
藏品来源
藏品总登记账、藏品分类账上的登记号,应用小字清晰的卸载藏品的适当部位或标签上,并回注在入馆凭证和总登记帐上。
编目、建档
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编目卡片。
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档案,编制藏品分类目录和一级藏品目录。
博物馆现代化建设,逐步使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藏品。
藏品库房管理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第10~15条规定
藏品应有固定的、专用的库房、专人管理。
库房应有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紫外线)、防震、放空气污染等谁被和设施。
藏品按科学方法分类上架、妥善庋藏
藏品出入库房必须办理出库归库手续
严守库房机密,建立《库房日记》
建立健全各类藏品的保护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藏品的提用、注销和统计
《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办法》第16~21条
提用
调拨、交换
统计
保养、修复、复制
藏品管理工作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
惩罚
安全管理
设立保卫组织
1.提出安全保卫工作实施意见,报请馆领导统一部署 2.监督本单位、公安机关对有关情况的执行情况,检查危险隐患的整改落实情况,对 违章作业及时制止。 3.检查开放线路的治安状况,做好对内外宾客的安全保卫工作 4.指定防盗、灭火的应急方案,半年组织一次演习 5.经常了解要害部门人员的情况
确保重点要害部位安全
“预防为主,确保重点”方针
加强防盗管理
加强消防管理
《消防条例》《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
加强技术防护
《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第21~24条
社会服务
《博物馆条例》28~36
开放
1.应自取得登记证书之日起6个月内向公众开开放 2.向公众告知具体开放时间:寒暑假、国家法定假日应开放
展览
展览开始之日10个工作日前,将陈列主题、展品说明、讲解词等向陈列展览举办地的文物管理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备。
人员配备
免费开放
其他社会服务
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品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相关教育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