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长发育思维导图
下图梳理了儿童保健中生长发育的知识点,包括生长发育的规律、生长发育的评价、生长发育评价指标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11-04 15:18:05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的评价
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
(2009公卫)决定生长发育的潜力
家族因素
身高
家族聚集性
成年个体身高与父母身高间存在较高遗传度
遗传因素越在成熟阶段就越表现得充分
儿童身高可根据父母的身高以及当时的身高,年龄,骨龄进行预测
女孩还可以根据月经初潮年龄和初潮身高预测成年后的身高高度
种族因素
种族对个体的体型、躯干、四肢长度比例等影响比较大
不同种族的坐高/身高不同
较少受到遗传因素影响的生长发育指标:体重(2014公卫)
性别因素
内分泌因素
环境因素
营养因素
充足的营养是小儿维持生命和身心健康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早期营养供应失衡
不仅影响儿童体格生长、大脑与认 知功能的生长发育潜能
甚至可能引起成年后的一些慢性代谢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等
热能
蛋白质、脂类、糖类三类产能营养素提供
蛋白质
供给不足导致生长迟滞、免疫低下
牛奶中含有优质蛋白质和丰富的钙可促进消化
脂肪
必须脂肪酸
维持器官发育、脑和视觉神经的正常功能,保障青春期性发育
缺乏可引起生长迟缓,生殖障碍,皮肤损伤,神经以及视觉方面的多种疾病
孕期摄入DHA有利于胎儿神经发育,相对缺乏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关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消化产生的葡萄糖,是脑细胞唯一能利用的能源
摄入不足可导致记忆力下降,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
膳食纤维
增强肠的蠕动,有利于粪便的排出,有降血脂,控制体重的作用
决定因素
基础代谢率
活动状态
生长速度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微量元素
维生素A
来源
动物肝脏、深色蔬菜如胡萝卜
缺乏
暗适应下降,引发眼干燥症
骨发育不良,牙齿发育缓慢
影响免疫功能
维生素B
参与能量代谢,神经系统的功能维护
神经营养物质包括B族维生素、叶酸、生物素
维生素C
促进铁的吸收
维生素D
户外活动是身体获取维生素D的最好来源
促进钙的吸收
缺乏
骨质疏松
生长发育迟缓
矿物质
钙
来源
最佳的补钙食物是牛奶
其次豆类、虾皮和芝麻
铁
来源
动物内脏,全血,瘦肉、海产品、黑木耳、芝麻
生长发育随着血容量以及肌肉重量的增加对铁的需求量增加
缺失
体格智力发育障碍
学习效率低下
机体免疫力、抗感染能力低下
青春期女生生理性铁丢失,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锌(2017公卫)
儿童是锌缺乏的易感人群
来源
贝类海产品类以及瘦肉、花生
缺乏
食欲减退
头发稀疏枯黄
体格智力发育迟缓
伤口不易愈合,异食癖,免疫力下降
碘
来源
海产品
缺乏
甲状腺代偿性肿大
体格和智力发育迟缓
疾病因素
发热
及时治疗不会影响生长发育
持续长期发热
机体功能失调,食欲下降,胃肠道功能紊乱,营养吸收障碍
发热惊厥频发发作
智力发育迟滞
蛋白质-热能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最常见因素)
消瘦
生长迟滞
消化系统疾病
寄生虫感染(蛔虫、钩虫)
均可导致营养不良和贫血
地方病
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地方性克汀病
发育迟缓或者停滞
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先天性代谢异常、唇腭裂
遗传性疾病
慢性儿童疾病
儿童糖尿病、先天肾病、风湿病、小儿结核病
物理或化学因素
体育锻炼
心脏负荷增大,收缩增强,心排出增加,心功能提高
肺通气量,肺活量增加,呼吸肌发达,呼吸功能增强
调节内分泌系统,生长激素出现深度睡眠的脉冲式分泌
控制体重,调节身体成分
生活作息制度
足够户外活动、充足睡眠、定时定餐
睡眠对大脑皮质功能的恢复最重要
睡眠是生长激素脉冲阶段分泌的高峰阶段
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
保证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
化学因素(2003公卫)
化学性污染是最直接最重的
儿童发育阶段对于化学性污染的易感性远高于成年人
空气污染
PM10、PM2.5污染与儿童呼吸道症状,哮喘患病率呈线性关系
室内挥发性有机物是造成儿童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后天心脏病的重要原因
甲醛是导致患儿白血病的罪魁祸首
铅
毒性最大的重金属之一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最强
雌激素
拟天然雌激素和抗天然雌激素效应
影响生殖系统的发育
电磁辐射
神经系统发育
视力的发展
环境和卫生条件
地理因素
北高南低
季节因素(2002公卫执业)
身高
春季增长速度最快,3-5月身高增长值等于9-11月2倍左右,新的骨化中心出现也较多
体重
9-11月增长较快,从9月到次年2月的增幅占全年增幅的2/3
冬天吃得多动得少
婴儿出生后1-2年内体重的增长无明显季节差异
月经初潮
2-3月和7-8月
社会和家庭
不仅影响了体格发育还影响心理、智力和行为的发展
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
社会经济状况(2010公卫)
该因素完全独立于自然环境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直接的影响
家庭
(2016全科)是儿童最重要的生活环境
家庭经济状态、父母文化水平、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等对儿童身心发育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大
家庭环境测量
测量的基本假设
来自家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可对种类的归纳,以定量的方式表示,对儿童认知-行为发展的预报因子
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决定生长发育的速度及可能达到的程度(2009公卫)
早期发现并检出预期可能发生的认知、行为问题的高危儿童,病针对其儿童家庭中的不良环境,指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措施
生长发育评价指标(地区性发育评价指标每5-10年修订一次)
儿童生长发育评价常用指标(2011执业医师)
头围
经眉弓上缘、枕骨结节左右对称环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
异常情况
头围小于均值 -2SD
脑发育不良可能
小于均值-3SD以上
脑发育不良
头围增长过速
脑积水
牙齿
数量
乳牙20颗
恒牙32颗
乳牙
乳牙萌出时间及顺序个体差异较大,与遗传、内分泌、食物性状有关
4-10个月萌出
出齐2岁半
延迟:13个月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岀延迟
恒牙
第一颗恒牙
6岁左右
段乳牙逐 个被同位恒牙替换
6~12岁
第二恒磨牙
12岁
第三恒磨牙(智齿)
>18岁
出齐
20-30岁
牙齿的健康生长与蛋白质、钙、磷、氟、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营养素和甲状腺激素有关
牙齿生长异常时可见外胚层生长不良、钙或氟缺乏、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
囟门
前囟
出生时1.5-2cm
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
前囟测定的意义(2005执业)
过小
脑发育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低下
颅内压增高
前行饱满
前囟凹陷
脱水
后囟
出生时很小
1-2个月后闭合
皮脂厚度
测量部位以上臂肱三头肌部(代表四肢)和肩胛下部(代表躯干)最为理想
该两个部位测量值之和就可以代表了全省脂肪发育的情况
评定标准
青春期形态变化
形态学指标
体重
反映儿童近期生长与营养状况的指标(2011执业,2009公卫)
正常状态
生后1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或称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第3〜4日达最低点
下降范围为3%〜9%,以后逐渐回升,至出生后第7〜10日应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异常状态
如果体重下 降的幅度超过10%或至第10天还未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身高(历年执业医师)
测量
定义
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3岁
应仰卧 位测量,称为身长
≥3岁
立位时测量称为身高
立位测量值比仰卧位少1〜2cm
胸围
出生时胸围32cm
头围+年龄- 1cm
坐高
头、颈、躯干的总高,反应躯干的发育
间接反应 了胸廓的容积及胸廓的骨骼、肌肉和脂肪发育的情况
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身体形态和呼吸器官的发育,反应体育锻炼的效果
评价方式
按照年龄的体重
按照年龄的身高
按照身高的体重
按照年龄的体质指数
按照年龄的头围
数据表法
均值离差法

制表理论基础
正常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多呈正态分布
统计方式
以平均值加减标准差 (SD)来表示
68.3%的儿童生长水平在均值±1SD范围内
95.4%的儿童在均值±2SD范围内
99. 7%的儿童在均值±3SD范围内
通常均值±2SD(包括总体的95% )为正常范围
均值离差法与临床的关系

优点
简单易行
缺点
只能对单项指标评估不能对儿童体型以及生长动态评估
儿保应用点
将两个班级或者两所学校的所有学生测量资料,分别按照不同发育指标,采用统一标准,对照相应的登记评价标准,确定各个体的登记,然后,分别统计每项指标中发育等级中人数占各班、各校整体百分数%,由此可分析两班间、两校间在该指标上发育“好”或“差”的登记百分数的高低,比较其发育情况。
评价特性
优点
简单、容易掌握,直观,所得结论不受两个群体内部成员性别以及年龄差异限制
缺点
无法准确判断发育的匀称度,也不能反应儿童生长发育变化过程
百分位数法

用于集体儿童的评价
当测量值呈偏正态分布时,百分位数法能更准确地反映所测数值的分布情况
以P50为中位数
通常P3(均值-2SD)~P97(均值+2SD)(包括总体的94%)为正常范围
百分位法与临床的关系
W(体重)/A(年龄)<P3
体重低下
H(身高)/A(年龄)<P3
生长迟缓
W(体重)/H(身高)<P3
消瘦
同一个身高水平下
优点
不管指标是否是正态分布,都能准确地显示其分散程度
曲线图法
优势
更为 方便、直观,不仅可以评出生长水平,还可看出生长趋势,并能算出生长速度,便于与家长交流

横坐标
儿童的年龄或者身高
纵坐标
生长指标
体重
身长
头围
体质指数
体重/身高2
正确解释生长曲线的关键(2007公卫助理)
定期、连续的生长监测
生长的个体差异:受遗传及环境条件影响
喂养方式的考量
“回归”均值趋势:约2/3的儿童出生体重和身长在2 ~3岁前可出现百分位值趋向P50
生长波动:持续生长监测中出现生长曲线偏离原稳定的生长轨道超过1条主百分位线者为生长波动(P97、P75、P50、P25、P3)为主百分位线,2条邻近主百分位线相当于1s),需 要适当增加生长监测频率,并査明原因,必要时给予营养喂养指导
生长异常:当儿童生长水平或体 型匀称度<P3或>P97,或系列测量过程中出现生长曲线偏离原稳定的生长轨道超过2条主百分位线者 称为生长异常,需及时寻找可能的原因,必要时应该及时转诊至上一级医疗机构或相关专科进一步 诊治
优点
追踪观察儿童某个指标的发育趋势和速度,能比较个体和群体的发育水平
缺点
不同的性别每个指标都要做一张图,不能同时评价几个指标,分析比较发育的匀称度
组合评价主流方式
百分位数法
+
曲线法
百分位数曲线图
如图
>P97
上
P75—P97
中上
P25-P75
中
P3—P25
中下
<P3
下
根据给他身高、体重在图上的位置,即可评价发育现状,根据所处范围描述结果,便于动态观察
缺点
性别-年龄组人数不足150人(青春期不足200人),制成标准曲线,两端P3、P97,值摆动较大,直接影响指标的应用价值
准差的离差法(Z评分或Z score,SDS)
X为实际测得值,SD为标准差。Z评分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标准差的离差值以±2以内为正常范围
>2
上等
1-2
中上等
-1-1
中等
-2--1
中下等
<2
下等
用于横向(不同群体)和纵向(同一群体不同年代)的比较
优势
不仅评价个体还可以评价群体
不用像其他方法一样考虑性别、年龄
儿保应用
补充解决百分位数曲线图人数要求的不足
A群体7岁,体重平均值22.7,B群体8岁,体重平均值24.9,初看B群体平均水平高于A群体,使用Z标准差发后两者的均值都在0-1范围,属于同一水平
指数法

BMI
每平方米身体面积所包含的体重,即该面积下所涵盖机体组织的平均密度
BMI=体重(kg)÷[身长(身高)(m)]2
不仅敏感地反应身体充实度和体型胖瘦,而且受身高的干扰较小
18岁以后与成人接轨,≥24和≥28,分别筛查为超重和肥胖
反应身体的匀称度

身高胸围指数
身高胸围指数=[胸围(cm)÷身高(cm)]X100
反应体型
身高坐高指数
身高坐高指数=[坐高(cm)-身髙(cm)]X100
反应人的躯干和下肢的比例
长躯型
中躯型
短躯型
身高体重指数
体重(kg)/身高(cm)
反应营养状况
握力指数
左、右手平均握力(kg)/体重(kg)
上臂的肌肉力量
背肌力指数
背肌力(kg)/体重(kg)
腰背部的肌肉力量
肺活量指数
肺活量(ml)/体重(kg)
肺活量(ml)/身高(kg)
反映机体肺通气能力的大小
要点
不能忽略身高的因素
反例
同性别、年龄而身高不同的儿童,身高高大而粗壮者和身材矮小而瘦弱者可同样被评价为“体型匀称”
克服方法
利用年龄身高标准,先筛选出生长发育迟滞者
注意种族和地区差异性
大部分呈非正态分布,依据百分位数法将指数分为若干等级,确定其等级含义
评价内容
生长水平
儿童该项体格生长指标(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上臂围)在此 年龄的生长水平
生长速度
是对某一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定期连续测量(纵向观察)(2016公卫医师)
以生长曲线表示生长速度最简单、直 观
定期体格检查是评价生长速度的关键
主要评价指标
身高
体重
头围(3岁以内)

调查性质
横断面资料,来制定发育速度的参考标准
横断面:在某一较短的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对某几种指标进行一次性大样本调查
追踪性调查
长时间的跟踪调查
半纵向调查
追踪性调查+横断面调查
分布调查不同年龄段的(0-3岁、3-6岁、6-9岁)同时最追踪3年
年增加值
身高1-身高2/1-2之间的时间间隔
年增加率(2018公卫)
原理
不同年龄的基础身高不同,尽管增长值相同,但含义不一样
基数越小,生长速度越快
基数越大,生长速度越慢
年增加率Vt(%)=Ht+1-Ht/HtX100%
Ht+1一年后第二次测量身高,Ht第一次身高测量值即基数身高
发育年龄评价
形态年龄
性征年龄
齿龄
骨龄测定的意义
(2011公卫、2016乡村)最实用而最精准
骨龄>时间年龄
早熟
骨龄<时间年龄
发育滞后
根据儿童青少年骨骼发育钙化程度,同骨发育标准进行比较求得发育年龄
反应个体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较为精准的指标,能较客观地反应从出生到成熟各个阶段的发育水平
利用X线摄片,通过观察儿童手腕部各骨化中心出现,骨块大小,形态变化及关节面出现和干骺端的愈合情况
2019公卫选择腕骨测定的(优势)
判断骨成熟程度手腕部最理想
手腕部骨的种类多样,形态多样,包括长骨、短骨、不规则骨和籽骨,对全身骨骼有很好的代表性
手、腕部个继发性骨化中心出现及掌指骨、尺桡骨的干骺愈合有明显的时间顺序,不同发育时间界限明确,易发现差别
拍片方便
投照条件易控制,受检者接受的X线剂量小,有利于保护青少年的健康
临床价值
(2007儿科主治)骨生长与生长激素、甲状腺素、性激素有关
儿童的身高不取决于年龄,取决于骨龄
骨龄明显延后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生长激素缺乏症
骨龄超前
真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骨骺未闭合有生长的余地
骨骺已闭合无生长的余地
营养状况评价法
个体或者群体的营养状况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营养不良
现时性营养不良
消瘦
长期性营养不良
身高生长迟滞
(2004公卫)评价指标
身高
体重
皮脂厚度(2007全科)
反应的是青少年近期的营养状况
评价效果较好,皮下脂肪约占全身脂肪量的50%以上
卡钳测量皮皱厚度是最为简单和经济的方式
年龄别身高
以时间年龄来比较身高大小的方法
身高别体重
儿保应用
先应用年龄别身高
排除生长迟滞者
如果不使用年龄别身高排除,身高与体重都不足的患儿容易漏诊,被误作为正常体重纳入统计。
后应用身高别体重
筛查消瘦
年龄别体重
以时间年龄来比较体重
只适用于新生儿或者婴儿
不能准确反映身高迟滞的长期营养不良儿童
评定等级
正常
贴着曲线长
偏低
与曲线上升趋势一致,但是增长缓慢
不增
没有上升趋势
下降
生长呈下降趋势,体重/身高出现下降趋势

增长过速
与监测图中正常参考曲线相比,儿童生长曲线上升迅速
匀称度
体型匀称度
1949-今 辉煌成就70年
1949年-1956年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三反:自身,五反:资本家;社会主义革命;国家工业化道路
过渡时期背景;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一五”计划;中共八大(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论十大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中特提出);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历史意义、教训
子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
生长发育的规律
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
婴儿期
0-1岁
幼儿期
1-3岁
学龄前期
3-6岁
学龄期
6-12岁
青春期
10-19岁,女孩比男孩早2年
青年期
15-24岁
生长发育的程序性
前一阶段发育是后一阶段发育的基础(2003、2009执业医师)
整个生长周期呈时快、时慢、波浪式曲线增长
第一个生长高峰
体重和身长在生后第1年,尤其前3个月增加 很快,第1年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
第二个生长高峰
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
子主题
幼儿期
头尾发展律
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
2-6岁下肢的增长超过躯干
青春期
向心律
下肢先于上肢(骨发育的规律)
婴儿期长骨发育
出生时腕部尚无骨化中心,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已出现骨化中心
婴儿早期应摄膝部X线骨片(2009公卫)
幼儿期长骨发育
腕部于 出生时无骨化中心,其出生后的出现次序为:头状骨、钩骨(3个月左右)、下橈骨髄(约1岁)、三角骨 (2-2.5岁)、月骨(3岁左右)、大小多角骨(3.5-5岁)、舟骨(5 ~ 6岁)、下尺骨髄(6〜7岁)、豆状骨 (9-10岁)。10岁时出全,共10个,故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大约为其岁数加1。
3个月以后的年长儿摄左手及腕部X线骨片,以了解其腕骨、掌骨、指骨的发育(2009公卫)
生后第1年脊柱生长快于四肢,以后四肢生长快于脊柱
岀生时脊柱无弯曲,仅呈轻微后凸。3个月左右抬头动作的出现使颈椎前凸;6个月后能坐,出现胸椎后凸;1岁左右开始行走,出现腰椎前凸
这样的脊椎自然弯曲至6~7岁才为韧带所固定。注意小儿坐、立、走姿势,选择适宜的桌椅,对保证儿童脊柱正常形态 很重要
呈自下而上、自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变化
手部骨骺端愈合
由远及近
指骨末端-中端-近端-掌骨--腕骨-桡、尺骨近端
儿童的身体比例
2个月头颅特大
在新生儿头长占身长(高)的比例为1/4
成人后头长占身长(高)的比例为1/8
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粗大动作的发育(执业、公卫)
2抬、4翻、6会坐、7滚、8爬、10会走
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时期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儿童生长发育虽按一定的总规律发展,但因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环境的影响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规律
青春期发育
青春期基本概念以及分阶段划分
青春期内分泌变化
生长发育的形态和功能变化
生长发育的特殊表现
青少年心理发育
儿童神经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