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遗传病的诊断
下图介绍了遗传病的诊断的相关内容,包含症状前诊断、现证病人诊断、出生前诊断、基因诊断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11-14 15:50:16遗传病的诊断
出生前诊断(产前诊断)
概念
前提
遗传咨询的基础上
时间
在胎儿出生之前
方法
以羊膜穿刺术和绒毛取样等技术为主要手段,对羊水、羊水细胞及绒毛细胞进行遗传学和生化分析
目的
以判断胎以羊膜穿刺术和绒毛取样等技术为主要手段,对羊水、羊水细胞及绒毛细胞进行遗传学和生化分析儿的染色体或基因是否正常。对具有严重遗传病及先天畸形的患儿采取终止妊娠的方法,防止患儿出生。
可以进行诊断的疾病
1.染色体病
2.有明显形态改变的先天畸形
3.特定酶缺陷所致的遗传性代谢病
4.多基因遗传的神经管缺陷
5.可进行DNA检测的遺传病
诊断对象
①夫妇一方染色体异常,特别是平衡易位携带者,或曾生育过染色体病患儿的夫妇;
②年龄≥35岁的孕妇;
③夫妇一方患开放性神经管畸形,或曾生育过这种先天畸形患儿的孕妇;
④夫妇一方患有先天性代谢缺陷,或曾生育过这种患儿的孕妇;
⑤XR病携带者孕妇;
⑥原因不明的流产、死产、畸胎和新生儿死亡史的孕妇;
⑦妻子孕早期或丈夫在孕前接触致畸因素,如化学毒物、辐射、病毒感染等;
⑧有遗传病家族史且近亲结婚的孕妇。
*产前诊断的技术
B超
图像清晰,分辨力强,应用广泛。 可发现胎儿体表畸形,内脏畸形,测定胎儿指标判断有无生长迟缓,判断有无与肢体畸形有关的疾病。
羊膜穿刺术
时间
16周~20周 流产率<1% .
方法
B超检测下,经腹或经阴道
细胞
羊水胎儿脱落上皮细胞
作用
①染色体核型分析,诊断染色体病 ②羊水中酶的含量(AFP等),诊断先天性代谢病 ③检测Y染色体上SRY,预测胎儿性别,XR ④基因诊断(地中海贫血、苯丙酮尿症、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绒毛吸取术
时间
7~19周
方法
B超检测下经阴道(transcervically) 经腹( transabdominally)
细胞
绒毛滋养层细胞
优点
孕早期检查,诊断率99%, 流产率<3%,5~7天获得结果
缺点
胚外组织 不能区分 “限制性胎盘嵌合体” 仅获得细胞,不能检测AFP,因此不能诊断NTD
限制性胎盘嵌合体:胎盘出现正常与异常的染色体嵌合体,而胎儿核型正常。产前诊断中发现2%的存活胎儿出现。
脐带穿刺术
时间
19周~21周 检查时间2~3天
方法
超声引导下脐带穿刺,获取胎儿血。
细胞
胎儿脐血
指征
要求快速,羊水穿刺失败后,合并千预
术后并发症
出血,胎儿心动过缓,胎死宫内,感染,胎盘早期剥离,胎儿血进入母体循环。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广泛应用)
时间
受精后3天
方法
在IVF (试管婴儿)中获得 分析方法: FISH or PCR
细胞
在8~16细胞时期卵裂球(桑椹胚)获得1~2个细胞
无创产前DNA检测NPT(应用广泛)
时间
孕12-16周
细胞
孕妇外周血中利用流式细胞仪等分离得到胎儿有核红细胞或胎儿游离DNA
胎儿有核红细胞:占母体外周血中有核细胞的1/105~ 1/109 (主流)胎儿游离DNA:占母体血循环总DNA的5% ~ 30%,片段比较小,长度在75bp和250bp之间。从妊娠7周开始检测到胎儿DNA,随孕周增大而增高。
成熟应用
13三体,18三体,21三体综合征
*产前诊断的应用
21-三体综合征
B超颈部透明带NT检测(表征)不能保证100%
羊膜穿刺术,母体血清标志物筛查AFP,+hCG+E3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最重要)
无创产前DNA检测(应用有限)
神经管缺陷(多基因遗传病)
B超可100%检测(有表型异常)
生化学检测
血友病(单基因遗传病)
(了解突变位点)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限制性内切酶分析
(不了解突变位点) 基因测序分析
基因诊断
定义
利用DNA分析技术,直接从基因水平(DNA或RNA)检测遗传的基因缺陷,对人体状态和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和过程。基因型表型
特点 越过产物(酶和蛋白质)直接检测基因结构
以特定基因为目标,检测基因的突变和表达信息,针对性强、特异性强。
采用分子杂交和PCR技术,具有信号放大作用,微量样品即可进行诊断,灵敏度高。
可用于症状前、产前的诊断以及群体筛查等,诊断范围广,应用广泛。
不受个体发育阶段和基因表达组织特异性的限制,检测样品获得便利。
类型
直接检测:通过分子杂交、体外扩增等手段,直接检测待证者该核酸片段(或基因)是否有致病突变(已知突变).
间接检测:以先证者为线索,对患病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确定待诊者是否遗传了与先证者相同的父源、母源染色体片段并进行分析,使待诊者得以诊断(未知突变).
方法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LP)
原理
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一种在特殊核苷酸序列处水解双链DNA的内切酶。特异性识别的切割部位都具有回文序列.
过程
基因突变导致的基因碱基组成或(和)顺序发生改变,会在基因结构中产生新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或使原有的位点消失.用限制酶对不同个体基因组进行消化时,其电泳条带的数目和大小就会产生改变,根据这些改变可以判断出突变是否存在.当基因发生突变后核苷酸顺序发生改变,导致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改变,从而使片段长度发生改变
STR多态性连锁分析法
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tandemrepeats,STR):又称为微卫星DNA,重复单位为2-6bp,重复次数10~60多次,基因片段,400bp以下。人类基因组内已发现了七千个以上的STR位点。它具有分布广泛,易于检测,信息量大,有高度多态性并遵循孟德尔共显性遗传等优点。目前STR分析已广泛应用于遗传制图、连锁性分析、亲子鉴定、疾病基因定位和物种多态性研究等诸多领域。
聚合酶链反应分析(pcr技术)
基本原理
PCR技术在模板、dNTP、Mg2+等条件下,用耐热的Taq酶代替DNA聚合酶,用合成的DNA引物代替RNA引物,经过DNA变性、引物与模板结合(复性)和延伸3个步骤的循环过程(25×30个循环),目的DNA可扩增100万倍以上。
PCR结合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来进行鉴定
通过PCR-ASO来进行鉴定
DNA测序
分析特定DNA片段的碱基序列,也就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与鸟嘌呤的(G)排列方式。
DNA芯片
DNA芯片又叫做基因芯片(genechip)或基因微阵列(microarray),寡核酸芯片,或DNA微阵列,它是通过微阵列技术将高密度DNA片段阵列以一定的排列方式使其附着在玻璃、尼龙等材料上面。由于常用计算机硅芯片作为固相支持物,所以称为DNA芯片。
现证病人诊断(临症诊断)
概念
是对患者的病史及各种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合实验检查的结果,对患者是否患有遗传病及所患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做出判断的过程。从病史(包括家族史、婚姻史、生育史)入手、通过症状和体征及系谱、皮纹、实验室检查等结果判断是否患遗传病。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
一般病史、家族史、婚姻史、生育史
症状和体征
遗传病与其他疾病:有相同体征,又有特有症状和体征。
1、智力发育不全,伴有特殊腐臭尿液。可能为苯丙酮尿症
2、智力发育不全,伴有白内障、肝硬化等。可能为半乳糖血症
3、智力发育不全,伴生长发育迟缓、特殊痴呆面容等。可能为唐氏综合征
4、性腺发育不全或有生殖力下降、继发性闭经、行为异常。可能为性染色体病
皮肤纹理分析
弓形纹,箕形纹,斗形纹
遗传学调查与系谱分析(主要单基因遗传病)
作用
系谱分析可以有效地记录遗传病的家族史,确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还能用于遗传咨询中个体患病风险的计算和基因定位中的连锁分析。
注意事项
1.系统、完整、可靠 2.去伪存真:延迟显性、外显不全。 3.新的基因突变 4.显性与隐性概念的相对性
特殊情况
孟德尔式遗传病 单基因病(AR、AD、XR、XD、Y连锁)
1.基因多效性(苯丙酮尿症) 2.遗传异质性(遗传性耳聋)
非孟德尔式遗传病 多基因病、线粒体遗传病
无法进行系谱分析
特殊遗传方式
遗传印记、动态突变、性别、修饰基因
细胞遗传学检查(多基因遗传病)
染色体检查(核型分析)
方法
待检组织通过体外细胞培养,一定量的秋水仙素处理,经细胞收获、低渗、固定、滴片等过程,即可制备染色体本片。再经各种不同方法处理,可显示不同的染色体带纹,供染色体分析。
来源
主要取自患者的外周血和身体的各种组织;胎儿的绒毛、羊水中胎儿脱落细胞和脐血、受精卵卵裂细胞、皮肤等各种组织。
显带技术
Q显带
G显带
R显带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该技术可用于检测染色体微小缺失、插入、易位、倒位或扩增等结构异常。进行间期核 FISH分析,可完成非整倍体的检测。
生化检查
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病往往表现在酶和蛋白质的质和量的改变或缺如。因此,酶和蛋白质的定性定量分析是诊断单基因病或分子代谢病的主要方法。
对酶和蛋白质的检查
蛋白质的检查:血液。异常的血红蛋白
酶的检查:肝、肾、皮肤、甲状腺、肠粘膜。
症状前诊断
概念
症状前诊断及携带者检测是遗传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受检者的婚育有指导意义。有些遗传病象亨廷顿舞蹈病,患者在青少年时期基本正常,要到成年后才发病,等到知道是患者时往往已经生儿育女,不自觉地把致病基因传递给了下一代。如果早期对风险者亨廷顿基因的三核苷酸重复拷贝数进行检测,即可在患者症状出现之前作出明确诊断,从而预防这种悲剧的发生。这就是症状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