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本图介绍了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包括肾脏的结构特点、肾脏的基本功能、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与检测方法、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编辑于2021-11-14 21:23:25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概述
肾脏的结构特点
肾脏:为成对略呈蚕豆形的实质性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近端小管
髓袢
远端小管
肾血管:肾动脉由腹主动脉分出,肾脏丰富的血液供应,以及肾血管的双毛细血管网结构,对于肾脏泌尿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意义
肾脏的基本功能
肾脏的泌尿功能
肾脏对物质的选择性排泄作用
肾小球滤过功能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作用
重吸收
排泌
肾脏对体液平衡的调节作用
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的调节
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血管活性物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前列腺素、激肽缓激肽系统等
非血管活性物质:1,25-(OH)2D3、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内源性活性物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旁腺素、生长激素等的降解场所
肾脏疾病的主要临床生物化学变化
蛋白质及其代谢物异常
氮质血症
肾脏排泄功能障碍
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
蛋白尿
肾小球性
肾小管性
低蛋白血症
长期大量蛋白质丢失
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
凝血因子异常
高凝状态
出血倾向
水平衡失调
尿量异常
少尿或无尿
多尿
夜尿增多
水肿
肾源性水肿是全身性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
电解质平衡失调
低钠血症
高钾血症
低钾血症
高磷血症和低钙血症
酸碱平衡失调:肾性代谢性酸中毒
肾衰竭
肾小管性酸中毒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与检测方法
肾小球功能检查
肾清除试验:反映肾脏泌尿功能最直接、最敏感的试验
肾清除率
菊粉清除试验(金标准)
内生肌酐清除率
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查
血清肌酐
检测方法:苦味酸法、酶法
临床意义
增高:各种肾病、肾衰竭、心肌炎、肌肉损伤等
肾功能不全的代偿期
肾衰竭失代偿期
尿毒症
减低:进行性肌肉萎缩、白血病、贫血、肝功能障碍及妊娠等
评价:检测简便,但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是很高
参考区间:成人男性62~115μmol/L;成人女性53~97μmol/L
血清尿素
检测方法:尿素酶法,直接法
临床意义
器质性肾功能损伤时血尿素增高
肾功能不全的代偿期轻度增高
肾衰竭失代偿期中度增高
为尿毒症的诊断指标之一
肾前性或肾后性因素使血尿素增高
作为肾衰竭透析充分性的判断指标
评价
血尿素浓度受蛋白质分解或摄入的影响和肾功能影响
血液中的尿素较易进入红细胞内分解并最终形成氨甲酰血红蛋白
参考区间:2.9~8.2mmol/L
血胱抑素C
检测方法:免疫透射比浊法
临床意义:浓度与肾功能损害程度高度相关,能够准确反映人体GFR的变化
评价
是低分子量蛋白质中与GFR最相关的内源性标志物
浓度与GFR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参考区间:0.6~2.5mg/L
内生肌酐清除率
检测方法:测内生肌酐清除值
临床意义
反映总体肾组织的功能
指导临床治疗
评价
测定GFR比测定血尿素、血肌酐浓度更为灵敏可靠
采用肾小球滤过分数测定排除肾血流量对GFR测定的影响
参考区间:80~120ml/min/1.73m^2
常用肾小球滤过率估算
肾小球屏障功能检查
尿液总蛋白
临床意义
尿蛋白阳性或增高:病理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
通过定量分为:轻度蛋白尿、中度蛋白尿、重度蛋白尿
检测方法
尿蛋白定性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随机尿蛋白/肌酐比值
评价: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能更准确地反映每天排泄的尿蛋白量,有助于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
尿白蛋白
检测方法:尿白蛋白
临床意义:有助于肾小球病变的早期诊断
评价
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
是判断肾小球受损程度的重要蛋白
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生化表现
选择性蛋白尿指数
计算公式:SPI=(尿IgG/血IgG)/(尿Tf/血Tf)
临床意义:反映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在某种程度上与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有一定关系
评价
SPI增高时无法鉴别是因滤过膜孔径增大还是因负电荷的丢失所引起
分子大小和电荷选择性测定
肾近端小管功能检查
重吸收功能检查
β2-微球蛋白
检测方法:免疫透射比浊法
临床意义
用于检测近端肾小管的功能,是反映近端小管受损的非常灵敏和特异的指标
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α1-微球蛋白
检测方法:免疫比浊法
临床意义:比β2-微球蛋白更能反映肾脏早期病变,是肾近端小管损伤的标志性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
检测方法:免疫透射比浊法
临床意义:尿RBP排量与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明显相关,可作为监测病程、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项灵敏的生物化学指标
评价: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可以引起血中RBP增高
尿钠和滤过钠排泄分数
检测:FeNa(%)=尿钠排出量/滤过钠总量=【(尿钠/血钠)/(尿肌酐/血肌酐)】×100%
临床意义
作为估计肾小管坏死程度的指标
鉴别急性肾衰竭和肾前性氮质血症
预后判断
评价:尿钠浓度与自由水清除值成反比,而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可使尿钠浓度向相反方向转变。FeNa不受上述因素影响,能正确反映肾小管的功能
排泄功能检查
酚磺酞排泄试验
细胞损伤检查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临床意义
肾小管疾病
肾小球病变
评价:诊断肾脏早期损害的灵敏指标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检测方法: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
临床意义
增高:各种急性肾衰竭、儿童心脏手术急性肾衰竭以及有机磷中毒患者肾和药物性肾损伤
评价:早期诊断急性肾脏损伤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溶菌酶
临床意义
增高:白血病患者血清及尿中含量,肾脏疾患时尿和血清中含量,矽肺患者
评价:作为肾小管和肾小球病变的鉴别指标
肾远端小管功能检查
尿液浓缩稀释试验
尿比重与尿渗量
测定方法:化学试带法,尿液冰点下降法
临床意义
尿比重的高低与饮水量和当时的尿值有关
尿渗量测定作为肾脏浓缩与稀释功能检验指标
渗量溶质清除率
临床意义:Cosm反应了肾脏维持水及溶质之间的平衡
自由水清除率
临床意义:是判断远端肾小管浓缩与稀释功能的灵敏指标
肾小管性酸中毒检测
酸负荷试验
临床意义:尿pH>5.5者提示远端肾小管酸化功能减弱,为一型肾小管酸中毒
评价:协助诊断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试验
参考区间:服用氯化铵2小时后,尿pH<5.5
碱负荷试验
临床意义:一型肾小管酸中毒<5%,二型肾小管酸中毒>15%
评价:通过观察HCO3-的排泄分数,有助于近端小管酸中毒的诊断
参考区间:正常人尿液中几乎无HCO3-,排泄分数≤1%
尿肾小管组织蛋白检测
检测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
临床意义
尿THP升高: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蛋白尿酸中毒、肾小管损伤、尿路结石等
尿THP降低:肝硬化、肾病、尿毒症、多囊肾、肾功能减退等
THP是形成管型的主要基质,尿管型引起肾小管阻塞,与急性肾衰竭的发生有关
评价:用于诊断、检测肾远曲小管损伤
肾血流量检测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肾脏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肾脏疾病生物化学检验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肾功能检测指标的分类与评估
肾功能检测指标的分类
肾功能检测指标的评估
尿常规和尿沉渣检查
肾小球功能及损伤检查
肾小管功能及损伤检查
肾功能检测指标的选择及应用注意事项
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急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为主要表现,并可有一过性氮质血症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
肾功能检查
肾病综合征
临床表现: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严重水肿和高脂血症为特点的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尿蛋白测定:肾小球性蛋白尿
血液生化检查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
糖尿病性肾病
临床表现: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性蛋白尿
实验室检查
尿蛋白测定
肾功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查
肾形态检查与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