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先秦文学思维导图
先秦文学思维导图,知识内容有绪论、上古神话、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诗经、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屈原和楚辞。
编辑于2021-11-15 00:27:49先秦文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总绪论
一、古代文学的性质和任务
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基础课,它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个部分组成。包括了我国上古到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学。
任务
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了解中国古代的发展轮廓,各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貌、特征和成就,掌握各种文体的源流演变、以及重要流派与代表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
意义
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
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
上古神话
诗歌:《诗经》《楚辞》
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孟子》《荀子》
秦汉-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
辞赋:汉大赋、抒情小赋
传记文学:《史记》《汉书》
诗歌:汉乐府诗歌、古诗十九首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
诗:五言腾踊
魏: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蔡琰
西晋:左思风力
东晋:陶渊明
南朝:谢灵运、谢朓、永明体、鲍照
北朝:庾信
南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木兰诗》
骈文
小说:志人、志怪
隋唐五代:诗的黄金时代
诗歌:格律诗(近体诗)、古体诗 诗人辈出:初唐四杰、陈子昂、李杜、白居易、小李杜
散文: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小说:唐传奇
词的兴起:温庭筠、李煜
宋代:诗词文并行,以比词称盛
婉约派词人:秦观:李清照
清真词人:姜夔
豪放词人:苏、辛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锋
北宋大文豪:苏轼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唐宋古文八大家
话本
元代:苏文学兴盛、戏曲最盛
散曲:马致远
元杂剧: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南戏:《琵琶记》、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明代:小说兴盛,新旧文学思潮交争
小说:四大其书::三、水、西、金;拟话本小说: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二刻拍案惊奇》)
传奇:汤显祖《牡丹亭》
诗文:前、后七子:唐宋派 反理学张扬人性的人文思潮在小说、戏曲中凸显出来,显示中国古代文学的新趋势。
清前中期:以历代文体之大成的文学景观
清代诗人众多,诗歌理论丰富
词的“中性”:陈维崧、纳兰性德、朱彝尊
戏曲代表作:洪晟《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国文言小说之绝唱
长篇白话小说:《武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两部伟大的长篇小说
晚清:文学的新表与新文学的呐喊
诗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忧患意识、爱国精神成为主调。龚自珍发扬了传统审美特性,黄遵宪大开诗的观照天地。
白话小说兴盛,由对旧体制规范的救赎到对现实官场事情谴责(四大谴责小说),新旧杂陈,多声复义,与翻译文学的传播(林纾),一起加速了中国文学的大转型。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1、历史悠久、文类繁多而代有所胜
2、诗歌最为富丽辉煌
3、戏曲、小说具有言志抒情的教化性能
4、儒家为主导的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
5、中和蕴藉的审美特征
6、世界交流和影响
第二节:先秦文学概论说
一、文学的起源
艺术起源:模仿说、传情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人类基于生存,发展需要与各种与生产[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有关的活动,乃是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
原始歌谣、上古神话
二、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从神到人)
1、史前时代与上古神话
2、夏商巫风与巫祝文学
3、周代礼乐与《诗经》
4、史官文学与历史散文
5、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
6、荆楚文学与楚辞赋
三、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
1、特点
☞与其他学科门类混沌交织,说、刻、画一体,诗、歌、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有些作品的时代和作者难以确定 ☞诗歌和散文是先秦最主要的文学形态
2、地位
☞是中国文学的开源和奠基,中国文学无论是其基本形态、文学特征还是主流精神,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端倪
第二章:上古神话
第一节:神话的产生、流传和保存
一、神话及其产生
1、神话的概念
上古神话,从本质上来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于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马克思概括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神话的产生
神话的产生,就思维而言,最初多应是基于“万物有灵”观。
与此相关的还有“图腾”
神话的产生,就现实而言,则是基于原始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上古神话的传播、流传和记录
传播-传播方式:仪式表演、图像刻画(史前时代);口头讲述、书面记录(文字出现后)
流传:上古神话在可以被记述时遭遇“神话历史化”和诸子的化用改动(诸子寓言化)。
记录:上古神话较多的著作《山海经》《楚辞•天问》《淮南子》等
三、《山海经》
《山海经》今见唯一一部较多涉及上古时期怪文异说的著作,注录于《汉书•艺文志》,称“十三篇”。
该书所述离奇驳杂,涉及地理、历史、神话、宗教、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等多种内容,颇难归属。实可视为四方之志,博物之志。
其中保存到著名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皇帝擒蚩尤等。
第二节:神话形象和神话故事
一、女娲与创生和再生神话
创生包括创世和创人。
创生神话: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
再生神话: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淮南子•览冥训》
二、夸父、精卫、嫦娥与“自然力被人格化”
三、射日、治水与英雄神话
四、黄帝、蚩尤与战争神话
第三节:上古神话的精神、艺术及影响
一、上古神话的主导精神
1.在人与自然这一最根本的神话主题中,中国上古神话大多凸显人的作为和主动精神。
2.就神话人物而言,无论是神性十足的自然神、天神还是被神化的人间英雄,都被赋予救苦救难的神圣使命
3.在面临困境、灾难、挫败中,坚韧不屈的精神被张扬。
4.与自然抗争中前仆后继、生生不息的世代相承精神。
二、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
1、建立在万物有灵基础上的形象创造,使它在表现形式方面更属于以超现实为其特征的浪漫文学范畴。
2、首先表现在它赋予自然以生命,赋予天界以人境,赋予人神以幻变,从而创造了种种离奇形象和境界。
3、还表现为夸张描写的大胆与无羁。如共工怒触不周山。
三、上古神话的文学影响
1、神话素材、典故及原型被借用和化用,以构造新奇。
2、如《离骚》《李凭箜篌引》《红楼梦》
3、神话天然神奇的想象和自然形成的拟人夸张被后世借鉴、以有意进行幻化夸诞的全新创作。
4、如李白的诗歌、《庄子》寓言、志怪小说、《西游记》等
第三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
第一节:甲骨文和铜器铭文
一、巫卜、记事与书面作品的出现
人们相信有冥冥神意,也相信巫觋卜祝能通过探察“灵迹”洞见神示,以预知吉凶,决疑择行。为加强探索,人们利用锲刻符号对占卜活动进行标识,记录,同时也促进了文字的发展与成熟。
二、殷墟甲骨文
趋利避祸,乞求年丰人安,是甲骨卜辞的基本主题
初具记事散文的雏形(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三、西周铜器铭文
第二节:《周易》中的“卦爻辞”
一、“卦爻辞”中所见的历史和生活
1、内容和价值:
封爻辞除据卦象爻位而特别编创的语句之外,还多援引当时的歌谣、谚语、传说、故事,无论新创和援引,都是殷国之交特定时代的产物,其内容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
2、作用:
印证某些历史时间
捕捉殷周之交特定时期的历史状况、民风民俗和社会生活
二、“卦爻辞”的象征、意象和谣谚
1、援物象以说人事
2、具体呈现人事境况
3、呈现某个事件或故事
4、封爻辞多以短句为主,且天然形成整齐、对仗、押韵的形式
5、兼用比兴的完整的“诗篇”
第三节:《尚书》中的殷周之文
一、《尚书》的汇编及存篇
《尚书》中的文章经过统一的汇总和编选,因此成为中国迄今所见第一部散文总集
作为传习文献,经过某些整理、加工和改定,出现“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等
《尚书》大致可视为殷周文献的纂集和汇编。《尚书》原称“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组成
二、《尚书》内容的认识价值
1、首先,从中可直接或间接看到上古时代一些重大事件的历史情况
2、其次,文章直接呈现了殷周之际特别是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和观念意识
三、《尚书》的记言与叙事
古人于《尚书》之文有“六体”之说
《尚书大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尚书》之文因此而可分为偏于记言和偏于叙事两类。其中记言类占有绝大
有的文章所记人物说辞语气逼真,富于现场感。
有的文章所记人物说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开始讲究说理艺术。
偏于叙事的作品,有的运用对比,有的故事曲折生动,颇富传奇色彩。
《尚书》的语言多古奥难读,韩愈称其为“佶屈聱牙”
第四章:《诗经》
第一节: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
一、《诗经》的名称
先秦:《诗》或《诗三百》
西汉:《诗经》
二、《诗经》的体制分类
《诗经》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诗经》按音乐分为风、雅、颂
风:土风歌谣,十五国风,160篇
雅:正声雅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宗庙祭祀乐歌,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三、《诗经》产生的地域、时间和作者
1、地域
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湖北北部一带。
2、时间
大体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年)
3、作者
从贵族到平民各个阶层人物(王室贵族、列国公卿、世子庶民)
四、《诗经》的编定
1、诗篇的收集
乐官奉命而作(颂诗)
采诗(风诗)
献诗(雅诗)
2、诗篇的删定
乐师删定
五、《诗经》的传授
1、先秦:两种途径
官方:乐官太师传授给贵族子弟。
私人:私收学生传授,始于孔子。(私塾)
2、汉代以后:(秦火)
四家诗:齐、鲁、韩、毛
今文诗:三家诗
古文诗:毛诗
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宗庙祭歌和周族史诗
保存在“三颂”和“大雅”中的宗庙祭司之歌,其中心内容是歌颂祖先在和在位君王或诸侯的功德。
二、农事诗
1、农事祈报祭歌
如:《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小雅中的《信南山》《大田》
2、生产劳作之歌
如:《豳风•七月》《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
三、燕飨诗
更多的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场面。
如:《小雅•鹿鸣》
四、怨刺诗
西周中叶以后,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些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雅诗中的怨刺诗多指斥政治黑暗、规谏朝政,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忧民。
风诗中的怨刺诗,无情的揭露统治阶级的暴政和丑行,辛辣而犀利。
五、战争徭役诗
《诗经》中的战争与徭役一般称为“王事”
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
周人重农尊亲,战争诗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从而凸显了较强的中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
思妇诗:《诗经》中还有一些诗歌是从思妇的角度抒发由于战争、徭役、差役所带来的夫妻离散相思之苦的。
如:《卫风•伯兮》
六、婚恋诗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歌,主要集中在风诗之中,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是《诗经》中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1、爱情诗:《周南•关雎》《秦风•蒹葭》《邶风•静女》《郑风•子衿》《郑风•出其东门》《郑风•溱洧》《王风•采葛》等。
2、反映婚姻生活的诗篇:《诗经》中有一些反映婚俗和家庭生活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也很有情趣。如:《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
弃妇诗:在周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在婚姻中常常遭遇丈夫的无情抛弃,反映这一内容的诗篇又称弃妇诗。如:《卫风•氓》《邶风•谷风》
七、其他内容
如《王风•黍离》抒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抒发爱国之情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
真实是《诗经》反映现实的突出特点,而《真率》则是诗经抒发情感的重要特征。
《诗经》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诗,是发自诗人心底的歌,真实的反映社会人生,真率的抒发内心情感,形成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这种特点这是今人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说法众多,其中朱熹的说法流传最广查,为人们所接纳。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1、赋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抒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比者,以彼物比彼物也。
2、比就是比喻、比拟的方法进行创作。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3、兴即触物兴词,就是先以景物或其他事物作为诗章的开头,然后引出诗人所要歌咏之词。
三、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所谓复沓,就是指一首诗中的若干章字句是大体相同,只是在相应的地方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
四、整齐而灵活的句式,和谐而优美的韵律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除,四言句外又根据情感和内容的表达,有一些灵活的变化。
《诗经》而绝大多数篇章都是押韵的。形成《诗经》音韵之美,还因诗歌中大量使用重叠词和双声、叠韵词。
第四节、《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开创我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二、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
三、比兴手法的垂范
四、体裁、题材、语言艺术的影响等
子主题
第五章: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左传》
一、《春秋》
1、《春秋》本指周代编年体记事古史的通称。与《左传》有关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春秋》我国第一部私人编撰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撰而成的。它简要的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共241年间周王朝和各个诸侯国的历史。
3、春秋三传:战国至秦汉之间,有三部阐释春秋的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被称为春秋三传”。
4、春秋笔法:《春秋》在简约记事中表现作者褒贬倾向的写法,被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对后世史学家有很深的影响
二、《左传》
1、《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2、基本内容: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主要记录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及言论,也存在天道、鬼神、灾祥、卜筮、占梦等事。
3、进步思想:
①民本思想; ②爱国思想; ③敢于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荒淫无耻的罪恶和丑行。
第二节:《国语》及《琐语》 《穆天子传《晏子春秋》》
一、《国语》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书中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应以基岩为主,故名国语。
文学成就:长于记言
二、汲冢书与《琐语》《穆天子传》
1、《琐语》
《琐语》又称《汲冢琐语》《古文琐语》。是一部以技术历史人物轶文趣事为主要内容的国别体杂史著作。
《琐语》今见佚文多为记述卜梦、解梦、预言、怪异、遥知等事件或事迹者,颇富传奇语怪色彩。
明胡应麟将《琐语》称为“古今小说之祖”。
2、《穆天子传》
原称《周王游行》或《周王游行记》,共五篇
专记周穆王巡游之事。战国人所写。
中心情节为“穆王见西王母”
三、《晏子春秋》
专记晏子言论行事的故事汇编,今存八篇215章。
写出了晏子的睿智、机警、谐趣。
第三节:《战国策》
一、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书中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中山诸国之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起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年,(前460-前220)
书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
西汉学者刘向编校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共33篇
基本内容
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合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思想倾向
《战国策》一书思想庞杂,兼有儒、墨、道、法、兵诸家的思想,而以纵横家为主,书中突出的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主张和人生观。
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长于说辞
2、人物形象也极为主动,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尤其是一系列谋臣策士的形象。
第四节: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一、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二、先秦历史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三、先秦历史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六章:先秦诸子散文
第一节:诸子散文的兴起
一、诸子散文兴起的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兴起
2、思想解放,言论自由,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诸子流派
1、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2、九流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三、诸子散文
儒家:《论语》《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第二节:《老子》《孙子》 《论语》《墨子》
一、《老子》
1、老子
老聃,春秋后期楚国苦县人,曾为周朝“守藏室之史”。
2、《老子》
今本《老子》八十一章,五千余言,当时战国时人,修订之本,而其原始本很可能成于春秋后期。
3、老子的哲学
《老子》一部智慧之书,该书在万事万物的运行变化中提升出“道”的范畴,阐述了“道”所支配的具体事物二元对立又相互转化的普通规律,提出一系列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无为为有为的治世方略和处世哲学,集中体现了老子朴素辩证的哲学精髓和笃静守柔的人生智慧。
4、《老子》的文体
《老子》各章多为箴言体,含蕴深厚的哲理凝练于简洁、规整而富于韵律的语句中,既耐人寻味,又便于吟咏。
《老子》的表述也时有比喻
二、孙武与《孙子》
1、孙武与《孙子兵法》
孙武,春秋末年齐国人,与孔子同时而稍早。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是一部专门探讨军事问题的兵书,涉及到作者的战争观念,战略思想,具体作战指导原则以及治军理论,显示了其谨争慎战、崇谋尚智和将善兵能的基本思想。形成了许多精到且传世久远,家喻户晓的格言警句和成语。
2、《孙子》的行文特点
《孙子》中文如其用兵,既追求整齐划一,用众如用寡,又追求奇谲多变,其语句整齐、富于节奏又变化多端。
《孙子兵法》以思维严谨、用词准确为特征,但有时为加强表达效果,也偶用比喻或夸张。
三、《论语》
《论语》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也是反映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通行本《论语》共20篇。
1、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春秋使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
2、《论语》文章特点
《论语》语录体散文,其中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
《论语》中人物说话还时用比方,使对话形象、风趣,亦因此而颇耐寻味。
四、墨子与《墨子》
1、《墨子》简介
春秋末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
《墨子》一书墨家学派的言论总集。
《墨子》章文体不一,有论有记,其中议论文的特点是语言质朴、反复申说,明白晓畅。
2、《墨子》的文学特征
首先,墨子与人对话随口比方,动辄用譬喻。
其次,墨子与人对话已开始具有辩论色彩。
第三节:《孟子》
一、《孟子》简介
《孟子》是一部主要记载孟子言行的书,书中详细记载了孟子与各国诸侯或学者的论辩之辞。全书基本是对话语录体。
《孟子》出游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人不同住宿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今本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二、《孟子》的文学特点
1、长于辩论:欲擒故纵,敛气蓄势,牵制对方;反复诘难,层层逼问;长于比喻,其比喻大多前进简短而贴切深刻。
2、感情情充沛、气势浩然的风格:《孟子》散文大量使用排偶句、叠词等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气势。
第四节:《庄子》
一、《庄子》简介
《庄子》一书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今本三十三篇分为内、外、杂篇三部分。
《庄子》思想的核心在于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要“全性保真”,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反对儒墨和名家的是非之争,在认识论上提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长短、大小、善恶、是非都是相对的。
二、庄子的生平与为人
生平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中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比孟子稍晚,而略早于屈原。
为人
生活困窘,鄙视名利,达观生死
三、《庄子》的文学特点
庄子具有诗人气质。
1、想象丰富奇特,言辞瑰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多用神话和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2、是我的描写极为生动形象,善用比喻。
3、文章多用韵。
4、《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肆意,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第五节:《荀子》《韩非子》
一、荀子与《荀子》
1、荀子其人
荀子(前325?-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儒家学派又一重要代表。他于孔子学说亦确有继承发展之处,但更有以儒学为基础兼采各家的特点。
2、荀子的思想
政治上,荀子强调礼治,但已打破周礼世袭出身的等级贵贱;礼治需兼法治而行,尚贤使能与赏功罚过并施,“王道”“霸道”兼重。
人性问题上,孟子“性善论”相对,荀子主张“性恶论”。礼的作用即在于“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
3、《荀子》的文章特点:呈现为严谨、周到、细密的文风特点。
首先,主题明晰之露。
其次,长于对论题全面周密的展开论证,注意运用分、综合等种种方法,尤其善于从问题的各个层面、角度和正反方面分别加以解剖说明。
再次,文章结构严谨,语句整齐,从而给人以严谨规范之感。
另外,使事用典多连用、形式,多以排比对仗句式出之,并不展开叙述描写,从而给人以思维细密、形式整齐之感。
4、《赋篇》《成相篇》
《赋篇》《成相篇》是《荀子》中用韵文写成的文学成品。
《赋篇》中《礼》《知》《云》《蚕》《箴》以“隐语”的体式、问答的形式描写了五种现象和事物。
二、韩非与《韩非子》
1、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中部)人,为韩之诸公子,受学于荀子,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韩非子》今见55篇。建构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结合的法家学说体系,尤以具体论述治国驭臣之术及社会历史观为其内容的基本特色。
2、韩非子的思想
商鞅尚“法”,申不害尚“术”,慎到尚“势”,韩非融合三家遂成法学集成。
韩非主张法术势力应配合使用。
此套法术学说的基础是社会进化历史观。
3、《韩非子》的文章特点:文章犀利峻峭,长于面面分析,层层剖剥,鞭辟入里,直至要害。
首先,说理全面周到,着力全方位捕捉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各种可能。
其次,说理必持之有故,且为加强可靠程度,论据必须出于历史事实、现实故事和写实譬喻,几无玄想和虚夸。
再次,其文章的更大特点还在于善于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
4、《说林》《储说》
《说林》《储说》是《韩非子》中两组集中了大量寓言故事的特殊作品,包括《说林》上下、《内储说》上下、《外储说》左上左下、右下、右上共八篇。
“林”“储”有汇集、储备之义,所汇总之。
“说” 在此意为传说、故事。
第七章: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楚辞
一、楚辞的两种含义
1、诗歌的体裁
2、作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二、楚辞的特征
1、浓郁的楚地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2、神奇的浪漫色彩
3、句式参差自由,多六七言句式,大量使用语气词“兮”,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代替虚词的作用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
1、才能杰出
2、遭遇不幸
3、忠君爱国
二、屈原的作品
《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
第三节:《离骚》
一、《离骚》篇名的意义
1、离忧
2、遭忧
3、别愁
二、写作时间和背景
1、作于屈原遭上官大夫之谗被怀王疏远时期
2、作于屈原在楚顷襄王时鹅被放逐江南时期
三、内容简介
四、思想感情
1、对美政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向往
2、深沉的忠君爱国情感和为之效力而不得的痛苦
3、志洁行廉,特立独行的人格情操
4、对楚国黑暗现实的极端不满和尖锐批判
5、对自己不平遭遇的道的深切哀叹和悲愤
五、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性的意象群
行为的象征性
3、神奇的想象:融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自身经历于一体,驰骋天地、纵横古今的超奇浪漫想象
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一、《九章》
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讼》、《悲回风》
除《橘讼》是咏物述志外,其余各篇皆为疏远在于汉北和放逐江南所作
《九章》表现思想情感和《离骚》一致,艺术上主要用直接铺叙、反复抒写,比于《离骚》的浪漫,其有较多的写实性
二、《九歌》
1、《九歌》的名称由来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的一组优美的抒情诗
2、《九歌》的内容
《礼魂》送神曲
《东皇太一》祭祀天之尊神
《云中君》祭云神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配偶神
《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
《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
《东君》祭太阳神
《河伯》祭河神
《山鬼》祭山神
《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战神),即人鬼
3、《九歌》的艺术
1、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语言清丽而华美
节奏舒缓,韵味悠长
三、《天问》
书中就自然、历史、社会、乃至神话传说提出了172个问题,表现作者对自然和人事的怀疑和探求精神
全诗以“曰”字领起,几乎以问句组成。全诗基本上以四言为主,间有少量杂言
大致四句一组,每组一韵,音韵自然协调
四、《招魂》
《招魂》。屈原在楚怀王死后,根据民间习俗为他写的一首招魂词
司马迁认为《招魂》屈原所作,王逸列外宋玉名下
一屈原自招其魂,一说招楚怀王之魂
艺术上,想象奇特,作用铺排
语言特点辞藻瑰丽华美
第五节:屈原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一、地位
1、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
2、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先河
二、影响
1、其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2、其诗歌艺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节:宋玉楚辞
一、宋玉及其辞赋作品
1、宋玉
战国后期楚国人,在屈原后。出身寒士,被黜失职
2、宋玉的作品
《汉书•艺文志》记宋玉赋十六篇。现存为十四篇:《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
二、楚辞《九辩》
1、《九辫》题名含义
固有乐歌名称。辩,一说“变”,一说“遍”
主旨:“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2、艺术特色
悲秋传统的滥殇,把对社会环境、对人生际遇及结局的感叹与对秋天气候的描写交织在一起,开拓了借秋景写悲愁的感伤传统
三、宋玉的赋
1、特点
设为问答,以叙述描写为主的散体辞赋
2、内容
表达宋玉志向和特点
《对楚王问》《登徒子好色赋》
对外部景观的描摹
《高唐赋》《神女赋》
比试语言功力,滑稽为文
《大言赋》《小言赋》
3、影响
为汉代大赋的创作拉开了序幕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语录体——对话体——专题论文
先秦文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总绪论
一、古代文学的性质和任务
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基础课,它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个部分组成。包括了我国上古到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学。
任务
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了解中国古代的发展轮廓,各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貌、特征和成就,掌握各种文体的源流演变、以及重要流派与代表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
意义
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
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
上古神话
诗歌:《诗经》《楚辞》
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孟子》《荀子》
秦汉-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
辞赋:汉大赋、抒情小赋
传记文学:《史记》《汉书》
诗歌:汉乐府诗歌、古诗十九首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
诗:五言腾踊
魏: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蔡琰
西晋:左思风力
东晋:陶渊明
南朝:谢灵运、谢朓、永明体、鲍照
北朝:庾信
南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木兰诗》
骈文
小说:志人、志怪
隋唐五代:诗的黄金时代
诗歌:格律诗(近体诗)、古体诗 诗人辈出:初唐四杰、陈子昂、李杜、白居易、小李杜
散文: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小说:唐传奇
词的兴起:温庭筠、李煜
宋代:诗词文并行,以比词称盛
婉约派词人:秦观:李清照
清真词人:姜夔
豪放词人:苏、辛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锋
北宋大文豪:苏轼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唐宋古文八大家
话本
元代:苏文学兴盛、戏曲最盛
散曲:马致远
元杂剧: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南戏:《琵琶记》、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明代:小说兴盛,新旧文学思潮交争
小说:四大其书::三、水、西、金;拟话本小说: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二刻拍案惊奇》)
传奇:汤显祖《牡丹亭》
诗文:前、后七子:唐宋派 反理学张扬人性的人文思潮在小说、戏曲中凸显出来,显示中国古代文学的新趋势。
清前中期:以历代文体之大成的文学景观
清代诗人众多,诗歌理论丰富
词的“中性”:陈维崧、纳兰性德、朱彝尊
戏曲代表作:洪晟《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国文言小说之绝唱
长篇白话小说:《武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两部伟大的长篇小说
晚清:文学的新表与新文学的呐喊
诗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忧患意识、爱国精神成为主调。龚自珍发扬了传统审美特性,黄遵宪大开诗的观照天地。
白话小说兴盛,由对旧体制规范的救赎到对现实官场事情谴责(四大谴责小说),新旧杂陈,多声复义,与翻译文学的传播(林纾),一起加速了中国文学的大转型。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1、历史悠久、文类繁多而代有所胜
2、诗歌最为富丽辉煌
3、戏曲、小说具有言志抒情的教化性能
4、儒家为主导的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
5、中和蕴藉的审美特征
6、世界交流和影响
第二节:先秦文学概论说
一、文学的起源
艺术起源:模仿说、传情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人类基于生存,发展需要与各种与生产[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有关的活动,乃是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
原始歌谣、上古神话
二、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从神到人)
1、史前时代与上古神话
2、夏商巫风与巫祝文学
3、周代礼乐与《诗经》
4、史官文学与历史散文
5、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
6、荆楚文学与楚辞赋
三、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
1、特点
☞与其他学科门类混沌交织,说、刻、画一体,诗、歌、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有些作品的时代和作者难以确定 ☞诗歌和散文是先秦最主要的文学形态
2、地位
☞是中国文学的开源和奠基,中国文学无论是其基本形态、文学特征还是主流精神,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端倪
先秦文学
第二章:上古神话
第一节:神话的产生、流传和保存
一、神话及其产生
1、神话的概念
上古神话,从本质上来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于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马克思概括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神话的产生
神话的产生,就思维而言,最初多应是基于“万物有灵”观。
与此相关的还有“图腾”
神话的产生,就现实而言,则是基于原始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上古神话的传播、流传和记录
传播-传播方式:仪式表演、图像刻画(史前时代);口头讲述、书面记录(文字出现后)
流传:上古神话在可以被记述时遭遇“神话历史化”和诸子的化用改动(诸子寓言化)。
记录:上古神话较多的著作《山海经》《楚辞•天问》《淮南子》等
三、《山海经》
《山海经》今见唯一一部较多涉及上古时期怪文异说的著作,注录于《汉书•艺文志》,称“十三篇”。
该书所述离奇驳杂,涉及地理、历史、神话、宗教、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等多种内容,颇难归属。实可视为四方之志,博物之志。
其中保存到著名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皇帝擒蚩尤等。
第二节:神话形象和神话故事
一、女娲与创生和再生神话
创生包括创世和创人。
创生神话: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
再生神话: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淮南子•览冥训》
二、夸父、精卫、嫦娥与“自然力被人格化”
三、射日、治水与英雄神话
四、黄帝、蚩尤与战争神话
第三节:上古神话的精神、艺术及影响
一、上古神话的主导精神
1.在人与自然这一最根本的神话主题中,中国上古神话大多凸显人的作为和主动精神。
2.就神话人物而言,无论是神性十足的自然神、天神还是被神化的人间英雄,都被赋予救苦救难的神圣使命
3.在面临困境、灾难、挫败中,坚韧不屈的精神被张扬。
4.与自然抗争中前仆后继、生生不息的世代相承精神。
二、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
1、建立在万物有灵基础上的形象创造,使它在表现形式方面更属于以超现实为其特征的浪漫文学范畴。
2、首先表现在它赋予自然以生命,赋予天界以人境,赋予人神以幻变,从而创造了种种离奇形象和境界。
3、还表现为夸张描写的大胆与无羁。如共工怒触不周山。
三、上古神话的文学影响
1、神话素材、典故及原型被借用和化用,以构造新奇。
2、如《离骚》《李凭箜篌引》《红楼梦》
3、神话天然神奇的想象和自然形成的拟人夸张被后世借鉴、以有意进行幻化夸诞的全新创作。
4、如李白的诗歌、《庄子》寓言、志怪小说、《西游记》等
先秦文学
第三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
第一节:甲骨文和铜器铭文
一、巫卜、记事与书面作品的出现
人们相信有冥冥神意,也相信巫觋卜祝能通过探察“灵迹”洞见神示,以预知吉凶,决疑择行。为加强探索,人们利用锲刻符号对占卜活动进行标识,记录,同时也促进了文字的发展与成熟。
二、殷墟甲骨文
趋利避祸,乞求年丰人安,是甲骨卜辞的基本主题
初具记事散文的雏形(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三、西周铜器铭文
第二节:《周易》中的“卦爻辞”
一、“卦爻辞”中所见的历史和生活
1、内容和价值:
封爻辞除据卦象爻位而特别编创的语句之外,还多援引当时的歌谣、谚语、传说、故事,无论新创和援引,都是殷国之交特定时代的产物,其内容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
2、作用:
印证某些历史时间
捕捉殷周之交特定时期的历史状况、民风民俗和社会生活
二、“卦爻辞”的象征、意象和谣谚
1、援物象以说人事
2、具体呈现人事境况
3、呈现某个事件或故事
4、封爻辞多以短句为主,且天然形成整齐、对仗、押韵的形式
5、兼用比兴的完整的“诗篇”
第三节:《尚书》中的殷周之文
一、《尚书》的汇编及存篇
《尚书》中的文章经过统一的汇总和编选,因此成为中国迄今所见第一部散文总集
作为传习文献,经过某些整理、加工和改定,出现“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等
《尚书》大致可视为殷周文献的纂集和汇编。《尚书》原称“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组成
二、《尚书》内容的认识价值
1、首先,从中可直接或间接看到上古时代一些重大事件的历史情况
2、其次,文章直接呈现了殷周之际特别是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和观念意识
三、《尚书》的记言与叙事
古人于《尚书》之文有“六体”之说
《尚书大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尚书》之文因此而可分为偏于记言和偏于叙事两类。其中记言类占有绝大
有的文章所记人物说辞语气逼真,富于现场感。
有的文章所记人物说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开始讲究说理艺术。
偏于叙事的作品,有的运用对比,有的故事曲折生动,颇富传奇色彩。
《尚书》的语言多古奥难读,韩愈称其为“佶屈聱牙”
先秦文学
第四章:《诗经》
第一节: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
一、《诗经》的名称
先秦:《诗》或《诗三百》
西汉:《诗经》
二、《诗经》的体制分类
《诗经》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诗经》按音乐分为风、雅、颂
风:土风歌谣,十五国风,160篇
雅:正声雅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宗庙祭祀乐歌,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三、《诗经》产生的地域、时间和作者
1、地域
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湖北北部一带。
2、时间
大体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年)
3、作者
从贵族到平民各个阶层人物(王室贵族、列国公卿、世子庶民)
四、《诗经》的编定
1、诗篇的收集
乐官奉命而作(颂诗)
采诗(风诗)
献诗(雅诗)
2、诗篇的删定
乐师删定
五、《诗经》的传授
1、先秦:两种途径
官方:乐官太师传授给贵族子弟。
私人:私收学生传授,始于孔子。(私塾)
2、汉代以后:(秦火)
四家诗:齐、鲁、韩、毛
今文诗:三家诗
古文诗:毛诗
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宗庙祭歌和周族史诗
保存在“三颂”和“大雅”中的宗庙祭司之歌,其中心内容是歌颂祖先在和在位君王或诸侯的功德。
二、农事诗
1、农事祈报祭歌
如:《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小雅中的《信南山》《大田》
2、生产劳作之歌
如:《豳风•七月》《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
三、燕飨诗
更多的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场面。
如:《小雅•鹿鸣》
四、怨刺诗
西周中叶以后,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些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雅诗中的怨刺诗多指斥政治黑暗、规谏朝政,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忧民。
风诗中的怨刺诗,无情的揭露统治阶级的暴政和丑行,辛辣而犀利。
五、战争徭役诗
《诗经》中的战争与徭役一般称为“王事”
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
周人重农尊亲,战争诗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从而凸显了较强的中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
思妇诗:《诗经》中还有一些诗歌是从思妇的角度抒发由于战争、徭役、差役所带来的夫妻离散相思之苦的。
如:《卫风•伯兮》
六、婚恋诗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歌,主要集中在风诗之中,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是《诗经》中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1、爱情诗:《周南•关雎》《秦风•蒹葭》《邶风•静女》《郑风•子衿》《郑风•出其东门》《郑风•溱洧》《王风•采葛》等。
2、反映婚姻生活的诗篇:《诗经》中有一些反映婚俗和家庭生活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也很有情趣。如:《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
弃妇诗:在周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在婚姻中常常遭遇丈夫的无情抛弃,反映这一内容的诗篇又称弃妇诗。如:《卫风•氓》《邶风•谷风》
七、其他内容
如《王风•黍离》抒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抒发爱国之情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
真实是《诗经》反映现实的突出特点,而《真率》则是诗经抒发情感的重要特征。
《诗经》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诗,是发自诗人心底的歌,真实的反映社会人生,真率的抒发内心情感,形成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这种特点这是今人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说法众多,其中朱熹的说法流传最广查,为人们所接纳。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1、赋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抒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比者,以彼物比彼物也。
2、比就是比喻、比拟的方法进行创作。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3、兴即触物兴词,就是先以景物或其他事物作为诗章的开头,然后引出诗人所要歌咏之词。
三、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所谓复沓,就是指一首诗中的若干章字句是大体相同,只是在相应的地方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
四、整齐而灵活的句式,和谐而优美的韵律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除,四言句外又根据情感和内容的表达,有一些灵活的变化。
《诗经》而绝大多数篇章都是押韵的。形成《诗经》音韵之美,还因诗歌中大量使用重叠词和双声、叠韵词。
第四节、《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开创我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二、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
三、比兴手法的垂范
四、体裁、题材、语言艺术的影响等
先秦文学
第五章: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左传》
一、《春秋》
1、《春秋》本指周代编年体记事古史的通称。与《左传》有关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春秋》我国第一部私人编撰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撰而成的。它简要的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共241年间周王朝和各个诸侯国的历史。
3、春秋三传:战国至秦汉之间,有三部阐释春秋的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被称为春秋三传”。
4、春秋笔法:《春秋》在简约记事中表现作者褒贬倾向的写法,被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对后世史学家有很深的影响
二、《左传》
1、《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2、基本内容: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主要记录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及言论,也存在天道、鬼神、灾祥、卜筮、占梦等事。
3、进步思想:
①民本思想; ②爱国思想; ③敢于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荒淫无耻的罪恶和丑行。
第二节:《国语》及《琐语》 《穆天子传《晏子春秋》》
一、《国语》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书中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应以基岩为主,故名国语。
文学成就:长于记言
二、汲冢书与《琐语》《穆天子传》
1、《琐语》
《琐语》又称《汲冢琐语》《古文琐语》。是一部以技术历史人物轶文趣事为主要内容的国别体杂史著作。
《琐语》今见佚文多为记述卜梦、解梦、预言、怪异、遥知等事件或事迹者,颇富传奇语怪色彩。
明胡应麟将《琐语》称为“古今小说之祖”。
2、《穆天子传》
原称《周王游行》或《周王游行记》,共五篇
专记周穆王巡游之事。战国人所写。
中心情节为“穆王见西王母”
三、《晏子春秋》
专记晏子言论行事的故事汇编,今存八篇215章。
写出了晏子的睿智、机警、谐趣。
第三节:《战国策》
一、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书中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中山诸国之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起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年,(前460-前220)
书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
西汉学者刘向编校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共33篇
基本内容
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合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思想倾向
《战国策》一书思想庞杂,兼有儒、墨、道、法、兵诸家的思想,而以纵横家为主,书中突出的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主张和人生观。
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长于说辞
2、人物形象也极为主动,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尤其是一系列谋臣策士的形象。
第四节: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一、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二、先秦历史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三、先秦历史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先秦文学
第六章:先秦诸子散文
第一节:诸子散文的兴起
一、诸子散文兴起的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兴起
2、思想解放,言论自由,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诸子流派
1、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2、九流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三、诸子散文
儒家:《论语》《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第二节:《老子》《孙子》 《论语》《墨子》
一、《老子》
1、老子
老聃,春秋后期楚国苦县人,曾为周朝“守藏室之史”。
2、《老子》
今本《老子》八十一章,五千余言,当时战国时人,修订之本,而其原始本很可能成于春秋后期。
3、老子的哲学
《老子》一部智慧之书,该书在万事万物的运行变化中提升出“道”的范畴,阐述了“道”所支配的具体事物二元对立又相互转化的普通规律,提出一系列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无为为有为的治世方略和处世哲学,集中体现了老子朴素辩证的哲学精髓和笃静守柔的人生智慧。
4、《老子》的文体
《老子》各章多为箴言体,含蕴深厚的哲理凝练于简洁、规整而富于韵律的语句中,既耐人寻味,又便于吟咏。
《老子》的表述也时有比喻
二、孙武与《孙子》
1、孙武与《孙子兵法》
孙武,春秋末年齐国人,与孔子同时而稍早。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是一部专门探讨军事问题的兵书,涉及到作者的战争观念,战略思想,具体作战指导原则以及治军理论,显示了其谨争慎战、崇谋尚智和将善兵能的基本思想。形成了许多精到且传世久远,家喻户晓的格言警句和成语。
2、《孙子》的行文特点
《孙子》中文如其用兵,既追求整齐划一,用众如用寡,又追求奇谲多变,其语句整齐、富于节奏又变化多端。
《孙子兵法》以思维严谨、用词准确为特征,但有时为加强表达效果,也偶用比喻或夸张。
三、《论语》
《论语》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也是反映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通行本《论语》共20篇。
1、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春秋使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
2、《论语》文章特点
《论语》语录体散文,其中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
《论语》中人物说话还时用比方,使对话形象、风趣,亦因此而颇耐寻味。
四、墨子与《墨子》
1、《墨子》简介
春秋末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
《墨子》一书墨家学派的言论总集。
《墨子》章文体不一,有论有记,其中议论文的特点是语言质朴、反复申说,明白晓畅。
2、《墨子》的文学特征
首先,墨子与人对话随口比方,动辄用譬喻。
其次,墨子与人对话已开始具有辩论色彩。
第三节:《孟子》
一、《孟子》简介
《孟子》是一部主要记载孟子言行的书,书中详细记载了孟子与各国诸侯或学者的论辩之辞。全书基本是对话语录体。
《孟子》出游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人不同住宿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今本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二、《孟子》的文学特点
1、长于辩论:欲擒故纵,敛气蓄势,牵制对方;反复诘难,层层逼问;长于比喻,其比喻大多前进简短而贴切深刻。
2、感情情充沛、气势浩然的风格:《孟子》散文大量使用排偶句、叠词等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气势。
第四节:《庄子》
一、《庄子》简介
《庄子》一书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今本三十三篇分为内、外、杂篇三部分。
《庄子》思想的核心在于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要“全性保真”,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反对儒墨和名家的是非之争,在认识论上提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长短、大小、善恶、是非都是相对的。
二、庄子的生平与为人
生平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中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比孟子稍晚,而略早于屈原。
为人
生活困窘,鄙视名利,达观生死
三、《庄子》的文学特点
庄子具有诗人气质。
1、想象丰富奇特,言辞瑰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多用神话和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2、是我的描写极为生动形象,善用比喻。
3、文章多用韵。
4、《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肆意,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第五节:《荀子》《韩非子》
一、荀子与《荀子》
1、荀子其人
荀子(前325?-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儒家学派又一重要代表。他于孔子学说亦确有继承发展之处,但更有以儒学为基础兼采各家的特点。
2、荀子的思想
政治上,荀子强调礼治,但已打破周礼世袭出身的等级贵贱;礼治需兼法治而行,尚贤使能与赏功罚过并施,“王道”“霸道”兼重。
人性问题上,孟子“性善论”相对,荀子主张“性恶论”。礼的作用即在于“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
3、《荀子》的文章特点:呈现为严谨、周到、细密的文风特点。
首先,主题明晰之露。
其次,长于对论题全面周密的展开论证,注意运用分、综合等种种方法,尤其善于从问题的各个层面、角度和正反方面分别加以解剖说明。
再次,文章结构严谨,语句整齐,从而给人以严谨规范之感。
另外,使事用典多连用、形式,多以排比对仗句式出之,并不展开叙述描写,从而给人以思维细密、形式整齐之感。
4、《赋篇》《成相篇》
《赋篇》《成相篇》是《荀子》中用韵文写成的文学成品。
《赋篇》中《礼》《知》《云》《蚕》《箴》以“隐语”的体式、问答的形式描写了五种现象和事物。
二、韩非与《韩非子》
1、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中部)人,为韩之诸公子,受学于荀子,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韩非子》今见55篇。建构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结合的法家学说体系,尤以具体论述治国驭臣之术及社会历史观为其内容的基本特色。
2、韩非子的思想
商鞅尚“法”,申不害尚“术”,慎到尚“势”,韩非融合三家遂成法学集成。
韩非主张法术势力应配合使用。
此套法术学说的基础是社会进化历史观。
3、《韩非子》的文章特点:文章犀利峻峭,长于面面分析,层层剖剥,鞭辟入里,直至要害。
首先,说理全面周到,着力全方位捕捉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各种可能。
其次,说理必持之有故,且为加强可靠程度,论据必须出于历史事实、现实故事和写实譬喻,几无玄想和虚夸。
再次,其文章的更大特点还在于善于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
4、《说林》《储说》
《说林》《储说》是《韩非子》中两组集中了大量寓言故事的特殊作品,包括《说林》上下、《内储说》上下、《外储说》左上左下、右下、右上共八篇。
“林”“储”有汇集、储备之义,所汇总之。
“说” 在此意为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