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哲学
自己学习时整理的哲学笔记,算是比较全的,书非借不能读也!坚持很酷!希望对你有帮助。
编辑于2021-11-27 11:53:05哲学
上天不一定眷顾坚持的人, 但一定眷顾一直坚持的人。
哲学考察方法
1.直接考察法
课本原话,背诵记忆即可
背原话
背易错辨析
背
2.间接考察法
1||| 理解原理,明确该说法是否正确;
2||| 读懂题干,知道哪个选项最切题:
3||| 多多做题,掌握技巧后方可提高。
做
找技巧
阅读理解能力
技巧
看到“自然”以及自然现象(动植物)时
就要考虑规律(唯物主义)
看到“决定(支配)”
不能乱用
遇到此词高度警惕
课本、老师讲过没
看到“来源于”前面是意识/认识层面的
实践
看到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这类同义词,选这里面的组合
看到“整体与部分”
大词与小词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中国梦与个人梦
看到“共性与个性”
共性是抽象,无具体指代
eg:苹果、梨子、水果
哲学中的“名人名言”
大概率选列宁
题干“成功的科学实验”
选项选物质和意识或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只要“理”起绝对作用的
就是客观唯心
看到选项主语一致
一般与题干无关,本身说话正确的就是答案
看到相似选项
二者中出正确答案
1、德国古典哲学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空想社会主义
4、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
5、《共产党宣言》
6、《共产党宣言》
7、历史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8、人民的立场
9、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10、与时俱进
11、实事求是
12、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3、顺应时代的发展
马克思
《资本论》
工人阶级的圣经
★《共产党宣言》
发行的时间与地点
1848年2月、英国伦敦,单行本问世
最早的翻译者
陈望道
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人/引来天火的人
李大钊
地位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马克思1、最伟大的发现/贡献/成就有二 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说
第一章、哲学概述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
马哲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政经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
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剩余价值
《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3.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基础
在历史唯物史观(人)和
剩余价值理论(钱)两大发现
空想变科学的原因——解决了人和钱的问题
理论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和归宿
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史观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人民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单)
与时俱进
(多)
A.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
四、 与时政相联系的补充★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事实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哲学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
【考点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x)
理解
理论化≠科学
理论化、系统化≠自发的(不能人人懂哲学)
自发的叫世界观
世界观(看法)
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看法—意识—不起决定作用—指导人们
方法论(做法)
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体现可以换成反映,不能用影响)
2、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汇总(X)
理解
概括和总结≠加和、汇总
【一、易错辨析】
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科学X
2、哲学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汇总
汇总≠概括、总结
3、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的学问
(√)
指导作用不分对错
4、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错在用正确
5、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来源于......的概括和总结
6、世界观影响方法论,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反了
7、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的定义
8、世界观是人们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三包"自然、社会、思维"
9、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错在决定,用指导(中性词)
【考点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
是研究世界某一领域特殊规律的学问
哲学
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研究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1、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看到“整体与部分”
大词与小词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中国梦与个人梦
看到“共性与个性”
共性是抽象,无具体指代
eg:苹果、梨子、水果
2、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近代科学、细胞学、生物进化论,使得马哲诞生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如灯塔。。。。
4、谁先强调谁
【二、易错辨析】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因此哲学能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具体方法X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反了
3、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
4、哲学是全部科学之和
概括和总结
5、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爱因斯坦名言
体现的是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
6、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7、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具体的指导
具体不行
8、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
【考点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
单基本问题
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关系≠辩证关系
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单★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本原/党性/派生(更重要)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单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
≠已知论
不可知论
理解
关系问题≠辩证关系
可知论≠已知论
两个方面≠基本问题
拓展
列宁提出党性问题
恩格斯回答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统一性
一元论
具有统一性
物质/意识
二元论
不具有统一性
【三、易错辨析】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是第一个方面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第一性的问题
3、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辩证
4、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各有对错
5、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只能是关系问题
【考点四】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 ★★★★★
精神是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精神
关键词:人、我、心(人的观念、人的意识控制的器官)
eg:我思故我在、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闭、万物与我为一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精神
关键词:命、鬼神(盘古、女娲、后羿)、上帝、道、理、绝对精神(观念)
eg:道生一......、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理在事先,事随理变(客观唯心)
理在气中,理随事变(唯物)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客观唯心)
概念区分
观念
唯心(主观)
理念
客观唯心
世界是理念的影子(柏拉图)
绝对观念
客观唯心
【主观唯心、客观唯心、古朴区分技巧】
技巧
第一步找“关键词”
第二步追到“根上”谁在先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主心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客心
气者,理之依也
古朴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深出
古朴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古朴
【考点五】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
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实物:
水、火、气、阴阳二气、五行等
关键词加具体的物质,谁在前
技巧:
古语+唯物
eg: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深出
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史,莫之与先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本名近代形而上字机械号半截子
物质结构:
原子
缺陷
机械性
位置变化
形而上学性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不彻底性
历史观是唯心的
新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哲)
【考点六】形而上学与辩证法(难点) ★★★★
形而上学的观点:
孤立、静止、片面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联系、发展、全面
eg: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客观唯心
形而上学
哲学派别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客观唯心
辩证法
哲学派别
辩证法唯心主义
辩证法 联系 运动 变化 全面
朴素辩证法【古语】
唯心辩证法【考试不涉及,不用管】
唯物辩证法【发展(变好的运动)】
辨析
辨析一
唯物辩证法
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
一种哲学派别【既得是唯物的"世界观",又得是辩证的方法论,两者缺一不可】
辨析二
形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总结
辩证法———形而上学(≈方法论)
唯物论———唯心(≈世界观)
哲学派别:辩证唯物(方法论+世界观)
朴素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归根到底都是辩证法,做题时不需要区分,全部当做辩证法来处理就是
辩证法做题技巧
1||| 运动的观点
变
一生二、二生三
2||| 全面的观点
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
3||| 联系的观点
影响
4||| 矛盾的观点
即反义词出现的时候(胖-瘦全面)
5||| 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考的较少)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6||| 表现出利用规律的时候(考的较少)
规律是客观的、利用的主动,主客观结合
【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终极技巧】
正确的观点
辩证法(唯物)
错误的观点
形而上学
题目
【例子】
一叶落而天下秋
形而上学
以偏概全
落叶知秋
辩证法
联系
见微知著
辩证法
联系
盲人摸象
形而上学
片面
管中窥豹
形而上学
片面
窥一斑而见全豹
辩证法
联系
【多选】下列观点中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
A. 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弱: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
B.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C.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联系
D. 一日行窃,终身是贼
重难点
【重难点一:区分主观唯心、客观唯心和古朴】
做题第一步:牢记关键词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第二步:分清易错辨别词
观念
理念
绝对观念
理性
知觉
第三步:查看判别词
如果这句话只有一个判别词,就看这个判别词是哪个派别的
如果这句话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判别词,则要找到“根儿“上
第四步:背诵易错题
存在即是被感知
主观唯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古朴(荀子)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深出
古朴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古朴(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古朴(荀子)
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主观唯心
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主观唯心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主观唯心
【重难点二:区分区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第一层:区分哲学上的两个对立(对子)
这两组对立互不相干,即如果题目问的是”以下观点是辩证法的是“不用考虑这句话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相当于世界观角度
唯物
唯心
相当于方法论角度
形而上学
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派别(也叫流派或者历史形态)=世界观+方法论,组合形式可以有(4)种
第二层:区分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知道这三个是不同时期的辩证法的具体形态,即归根到底这三个都是辩证法,不管题目是怎么问的,都按照辩证法去处理即可。也就是说唯物辩证法不用管这句话是不是唯物的。
知道那些观点是辩证法的观点:联系(事物之间有相互作用)、运动变化、反义词、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利用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此处正确不是指你以为的正确,是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也就是褒义词就是辩证法的观点,错误的贬义词意思的就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第三层:区分清楚唯物辩证法、朴素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关系
1||| 唯物辩证法≈辩证法
只要是辩证法的观点即可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
3||| 朴素辩证法≈辩证法
只要是辩证法的观点即可
4|||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语+唯物
5||| 形而上学性(形而上学的观点);孤立、静止、片面三者有其一即可。(或者这句话是错误的/贬义词)
6|||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唯物
第四层:背诵常考易错语句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命),天不变,道亦不变
客观唯心
形而上学
天(自然界)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古朴
朴素辩证法思想
制天命(规律)而用之
古朴
朴素辩证法思想
备注:分辨清楚这三个常考的,剩下的遇到“天”时当做“天命”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一)马哲产生的条件
多自然科学前提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三大科学发现)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多直接理论来源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易错辨析】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错了两个科学
马哲是科学的科学
等同于马哲是科学,错了一个科学
马哲是科学的
√
(二)马哲产生的意义
彻底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易错辨析】
马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X
马哲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
(三)马哲的基本特征
单最根本的/首要的特征
实践性
多基本特征
实践基础上的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常考易错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列宁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根感觉相近的反应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经过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大纲
第二章、唯物论
一、物质
(一)物质的含义 ★★★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唯物主义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同一性
可知论
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
≈主观唯心
客观实在
共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个别
普遍与特殊
抽象与具体
辨析
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2.物质是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3.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X
客观实在性
辨析
物质的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根本(固有)属性
运动
物质存在方式
运动
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
(二)
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 ★★★★
运动
1. 运动的定义
变化
过程
2. 运动的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
社会运动
最高级
3.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脱离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
脱离物质谈运动
唯心
4. 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不动)
特殊的运动
1. 相对于某种参照系而言
位置不变
2. 事物处于量变状态的时候
★性质不变★
当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时,表现为相对静止
(√)
5. 静止的特点
有条件
暂时
相对
6. 运动的特点
无条件
永恒
绝对
7.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1||| 静止是特殊的运动
2||| 两者存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3|||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 承认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5||| 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易错辨析
1. 静止就是绝对不动
特殊的运动
2. 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反了
3. 静止与运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影响
√
4.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
5. 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
6.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
7. 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
8. 离开物质谈运动反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唯心
9. 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
反了
常考例题汇总 (变与不变的就叫运动和静止)
变(生命、社会)
不变(位置、性质)
1. 卧看满天不动,不知我与云俱东
位置
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生命运动
3.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4. 稳重求进
社会运动
5. 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是我们依然有两个没有变
社会运动
6. 改革开放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7.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考试中考察的几种形式
既有运动又有静止
√
夸大运动,否认静止
相对主义诡辩论
夸大静止,否认运动
形而上学
正常的论述运动的问题,但是不涉及静止
√
常考例题汇总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
既有运动又有静止的观点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只有运动不涉及静止的观点是对的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
运动(两次)+静止(同一条)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用一条河流
X
绝对运动
诡辩论
刻舟求剑
X
夸大静止
形而上学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X
夸大运动(诡辩论)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
X
夸大静止
形而上学
(三)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单
时空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不可逆
一维性
珍惜时间的都体现时间的一维性
空间
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三维性(≠多维性)
时间、空间的特点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大纲
二、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单
定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世界
自然界
无机物
反应特征
低级
刺激感应
高级
本能(感觉、心理)
人(人脑≠大脑)
意识
人类社会
语言
意识的物质外壳
头脑风暴
劳动
决定作用
意识≠精神
意识
是人脑、指人的
意识是世界的源头
X
主心
精神
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之外的
人的精神
主心
人之外的精神
客心
(二)意识的本质★
人脑
机器 (加工)
对客观存在的
原料 (本源)
主观映像
产品
人脑的技能、物质的反映
eg: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人脑
人脑(≠大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条件)
人脑(≠大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X
源泉是客观实在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X
人脑只起加工作用,不会产生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还包含一些精神的、意识的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
主观反映
反映是唯物的观点
意识受到客观、主观条件的制约
内容是客观的
形式是主观的
主观反映≠正确的
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X
也是
大纲
易错辨析
1.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大脑的反映
X
人脑
2.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都是主观的
X
内容是客观的
3.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X
客观存在
4.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X
庸俗唯物主义
5. 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物质基础)或生理基础
X
人脑
6. 意识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
√
7.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X
认为了意识=物质
庸俗唯物主义
8. 鬼、神等错误的意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客观世界
√
9. 鬼神是对客观世界的虚幻、歪曲反映
√
10. 错误的意识归根到底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
11.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X
不一定是正确
12. 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不能产生
√
13. 意识永远依赖于物质
√
14.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5.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
列宁的名言
反映+创造连用才对
(三)意识的作用
能动作用
反映世界
【看】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成功的科学实验、诺贝尔奖之类的
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世界
√
改造世界
【做】
把观念的东西通过实践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X
影响人的生理
能动作用实现的条件
前提
客观规律
途径
实践
条件
依赖于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解题技巧
1、如果题干是一种成功的科学实验
选项中有“意识(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或者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这个选项可选
如果有“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这个选项也可选
2、如果题干是因为“人的想法”影响了人的生理反应
选项中有“意识影响人的生理或者是对人的生理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可选
大纲
三、物质和意识 的辩证关系 ★★★
大纲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不是原理,不能与原理搭配
易错辨析
1. 物质和意识可以互相转化
√
实物笔到脑海的笔
设计图到成品
2. 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
3. 意识可以创造物质世界、改造物质世界、改变物质世界、消灭物质
X
4.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物质和意识可以相互转化)
√
5. 意识能正确的反映客观物质
√
可知论者
6. 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X
7. 意识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X
借助实践才可以
8.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X
反了
9. 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或关键
√
物质决定意识
类比客观规律决定主观能动性
解题技巧
1、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选此选项的时候题干的一半是“随着实际的变化观念、认识、理论、政策等产生或者发生了变化”这样的意思表述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反作用
①强调意识、精神、认识、科学理论(比如习总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大发展理念、XX精神)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工作、思想建设工作、文化建设工作等的重要性
②这些理论的提出使得现实社会发生了某种改变
3、总之:看题干强调的是谁的重要性,谁先发生的变化答案就选谁。
现实还是思想
练习
革命理性高于天
反作用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反作用
扶贫先扶智(志)
反作用
破除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
反作用
习总在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指出:“立志而胜则胜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反作用
运动员、科研人员不怕苦,有毅力,最终取得成功
反作用
老龄化人口日益严重,所以我国提出了全面洱海的政策
决定
望梅止渴
反作用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元论与二元论
大纲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 简称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含义
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外部)
以及内部诸要素之间
的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
关键词
协调好XXX
循环
平衡XXX
特征多
1. 普遍性
1||| 万事万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2|||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联系的中介是
物质
3|||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4||| 技巧
这个选项只要出现一般都是正确答案
eg:六度空间
2.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创造联系
X
消灭联系
X
建立联系
√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因而是主观的
X
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eg:
喜雀报喜,乌鸦报丧
X
主观情感
买楼不买18层,因为有18层地狱之称
X
主观
技巧
只要题干是封建迷信的情况,一般有“违背联系的客观性”或者类似思想的选项都可以选
3. 条件性★
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1|||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X
需要条件
2||| 人们可以改变(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
3||| 可以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
4||| 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
技巧
变废为宝(本来一件不好的事情或者不利的事情,通过人们的改变变成了一个好的事情或者好的东西。此时有跟联系的条件性相关的选项的话可选)
4. 多样性(多种)
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一般联系和个别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费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例子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会打洞
X
一种联系
本质联系
注意
多样性
≠多个联系
=多种联系
5. 系统性
整体与部分
关键部分决定整体
X
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整体
√
关系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整体决定部分
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整体
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
易错辨析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
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
整体大于部分
√
数量上
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X
三个和善没水喝
系统优化后的整体功能之和大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
√
当部分以合理、优化、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
解题技巧
1. 注意相关的关键词
部分、环节、区域等有整体与部分的意思表示的词
2. 注意标点符号
顿号、分号连用的时候
说明性质相同,部分
3. 有团结的意思表示的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4. 注意题干主语强调的意思
是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还是整体对部分的影响,还是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
整体与部分
【常考例句汇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团结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一生与一件事
巢覆卵破
相互依赖
唇亡齿寒
相互依赖
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相互依赖
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
部分离不开整体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整体的重要性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抓住关键少数
部分的重要性
【易错辨析】
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 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
3.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
5.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X
联系是有条件的
通过创造条件建立联系
6. 创造、消灭联系
X
联系具有客观性
7. 建立联系
8. 人可以根据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9. 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
10. 人们可以创造或者改变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11. 人们可以改变联系
12. 人们可以认识联系
【“联系”的做题技巧】
1、找关键词
循环、平衡、协调、整体与部分问题,要素与系统问题、各环节与整体的问题
2、抓住联系的含义的关键点
只要表现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意思即可
【常考例句】
蝴蝶效应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学问不死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蹄铁效应
围魏救赵
除四害,捕杀大量麻雀,引起虫灾
内蒙古挖甘草卖钱、引起沙尘暴
黄鼠狼吃鸡、杀黄鼠狼,老鼠成灾,下老鼠药,猫被毒死
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
黑格尔
部分与整体
【此类连锁反应的都是】
方法论
无运动和静止(绝对和相对)
发展
含义
向上的运动多
低级向高级
简单向复杂
无序向有序
实质单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
定义
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生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新事物萌发、产生于旧事物内部,是旧事物所无法消除的东西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力量强弱不等于生命力
新事物吸取了旧事物中合理的成分,克服了消极的成分,又有新的创造
辩证否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扬弃的过程
旧事物
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
新旧事物区分的标志
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是否有强大的力量
X
是否有远大的前途
√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
√
出现的先后
X
≠出现的先后
易错辨析
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
2.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X
具体的X,生老病死
3. 创新永无止境
√
4. 力量强大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X
5. 新事物总是力量强大
X
6.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
7.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
8. 新事物是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X
9. 新事物是产生于旧事物的母腹之中
√
10. 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
新生旧亡,新生就是一种质变的过程
发展的关键是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11. 所有质变都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X
质变有好坏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解读
要如实的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明确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解题技巧
只要是体现出上升性的意思表示的时候都可以考虑发展
体现出阶段性(时间段)的意思的时候也可以考虑发展
注意有“向上”意思表示的关键词:创新、与时俱进、传统文化等
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扬弃
东北二人转
常考例句汇总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
发展的眼光
长江后浪推前浪,流水前波让后波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强大生命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春-强大生命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体现初夏的勃勃生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会越来越好,向上的意思
大纲
三大规律★
规律 ★★★★
规律的含义
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多
可知性
指人类可以认识规律
社会规律不能掌握
X
社会规律很难掌握
√
客观性
指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能消灭、事物创造、违背它,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创造、消灭、改造、改变规律
X
规律是稳定的客观的
创造、消灭、改造、改变规则
√
规则是人为的
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
√
认识、尊重、遵循、利用规律
√
可利用性
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
改变思维规律
X
改变思维方式
√
普遍性
指任何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思维规律
稳定性
可重复性
按客观规律办事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原理要求我们 首先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尊重规律
运动中把握规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做题技巧
题干中出现“自然”(绿色,绿色发展)这个词, 或者题干描述的是一种自然现象、 又或者是动植物的繁衍生息等情况
就要选择规律相关的选项
例:草船借箭(雾)
自然规律
大纲
质量互变规律
单揭示了 事物发展的 形势和状态
1. 质量度的含义 (名词)
质
内在的规定性
不同事物
量
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相同事物
度
范围
(范围两端是临界点或者叫关节点,不是度)
2. 质变、量变的含义 (动词)
PS:质≠质变 量≠量变
质变
根本性质的变化
非连续性(阶段性)
显著变化
量变
数量的变化
连续性
不显著的变化
空间结构、排列次序的变化
田忌赛马也是量变
铅笔、石墨烯、钻石都是碳原子构成,结构排列顺序不一样
中国正在调结构、促改革、谋发展
3. 量变和质变是 的辩证关系
相互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重视量的积累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不失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X
坚持适度原则
过犹不及也是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
坚持适度原则
相互渗透
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在总的量中又包含着部分质变
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例:两半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全局的性质未变而其中个别部分法生了兴致的变化
例: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PS:
区分质变与量变的根本标志是
是否超过度
4. 方法论
1||| 重视量的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
铁杵成针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蜗牛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往上爬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防微杜渐
海恩法则
飞机空难前,已经有很多征兆
99%*99%*99%*99%...=58%
2||| 不失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
行百里者半九十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
打通最后一公里
3||| 坚持适度原则
过犹不及
竭泽而渔
因噎废食
治大国如烹小鲜
火候就是度的意思
5. 易错辨析
量是质的必要准备和基础
X
量≠量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X
超过度
是否出现新质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标志
X
超过度
量变引起的质变就是指数量上的增减引起的质变
X
空间顺序和排列结构
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
X
发展是显著的变化
√
一定有质变
是显著的变化
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
没有发展就没有质变
X
反了
质变就是发展
X
得好的质变
6. 做题技巧
用方法论倒推哲学原理
否定之否定规律
单揭示了 事物发展的 方向和道路
方向是:向上 道路是:曲折
辩证的否定观
单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扬弃
扬(联系)+弃(发展)
克服+保留
辩证否定是:
事物自我的否定
内因推进
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包含肯定的否定
包含否定的肯定、与过去的决裂
是一个扬加弃的过程
辨析: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X
不是辩证否定观,不存在扬和弃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做题技巧
杨+弃
不能只是全面的看问题得有取舍
事物自身的变化和升级
1.0→2.0
4G→5G
GDP→绿色GDP
蝴蝶、蝌蚪等生命史变态发育自我的进化
内容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对肯定的否定和对否定的否定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一个周期性的循环
曲折+上升
自我完善、发展
辨析
只有上升,那是发展
曲折+上升,这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从内容上看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从表现形式上看
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上升+曲折
方法论的意义
做题技巧
找关键词:
周期性
题干原文中明确表示出:
前进性+曲折性的时候
注意:
要注意发展和否定之否定的区分
发展是只体现上升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必须是上升性加曲折性
且曲折性在原文题干中必须有明确的意思表示,不能个人自我想象
eg: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过程,不是通过一次改革就能完成的,体现的是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自我想象,没有明确意思表示
例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曲折+上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辨析
否之否规律揭示了发展的道路是上升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X
必须一一对应
道路是曲折的
方向是上升的
否之否规律揭示了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否之否规律揭示了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常考例句汇总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再黑的黑夜也会迎来黎明,在场的坎坷也会出现平路
√
对立统一规律 又叫“矛盾规律” ★★★★★★
单揭示了 事物运动和 发展的 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含义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美与丑
一、矛盾的基本属性(2个)
矛盾的同一性(有条件)★(选择题)
1. 相互依赖(依存)
矛盾双方(两方) 相互依存的解题技巧
1||| 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有瘦的才会有胖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2||| 有比较的意思的时候, 比如出现“愈、更、越” 等有比较意思的词眼的时候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3||| 事物之间有相互依赖的关系, 谁也离不开谁的意思表示的时候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要奏交响乐,不能奏独奏曲
4||| 例子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万物并育而不伤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2. 相互转化(贯通)
矛盾双方(一方) 相互转化的解题技巧
1||| 必须注意我们此处说的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也就是一个事物两个方面或者一个事情两种结果的互易其位。
2||| 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3||| 举例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水满则溢
月盈则亏
否极泰来
物极必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没有哪一次巨大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4||| 做题
“国五条”政策出台导致建材行业的股价下跌, “美丽中国”理念出现以后,环保行业的股价增长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X
相互转化得是一个事物才行
B.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矛盾的斗争性(无条件)
此处的斗争不是非等是打架之类的, 而是只要体现出来不同、差异、对立的意思就行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单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
辨析(实质)
1. 辩证法的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
2. 辩证法VS形而上学的焦点与实质
内因
3. 辩证否定的实质
扬弃
4. 发展的实质
新生事物的产生,旧实物的灭亡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2)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 矛盾的普遍性(无条件的)
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
1. 要承认矛盾
2. 要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单选题)
3. 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4. 共性
解题技巧
由方法论倒推世界观,所以看到题干中有1、3、4这样的描述的时候就选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普遍性示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
一分为二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4
共性
有些党员干部怕问题,,怕困难,绕着问题走,绕着困难走
违背1普遍性
要承认矛盾
智能手机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也是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减少,增加了社会的离间感。
3
一分为二
(4)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有条件的)
特殊性即个性
每个矛盾各有特点
每个矛盾的每个阶段各有特点
每个矛盾的每个方面各有特点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示例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骏马能历险,犁地不如牛;身处中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化解产能过剩等问题,一企一策
解题技巧
注意“不同”、“差异”这样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字眼
(5)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二者的联系
★★★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或叫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特殊性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普遍寓于特殊之中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苹果包含果糖
另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学习技巧
1、无条件的寓于有条件的,并通过有条件的表现出来
2、有条件的也离不开无条件的或者表述为有条件的包含无条件的
注意:这个两句话中的“无条件”和“有条件” 这两个词不能互换位置,互换以后是错误的。切记!
示例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通过同一性表现出来,矛盾的同一性也离不开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寓于特殊性(个性)之中。。。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解题技巧
当题目中出现一对多的时候
答案一般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即一个方法、一个政策等可以用来解决多个类似的问题, 或者一个现象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此类题目一般出现在改革领域比较多,因为我们国家的改革一般都是先试点,通过试点得到一个普遍使用的方案,然后再把这个方案适用于其他领域或者其他地方。如果遇到此类描述的题目时,答案一般就是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这个选项
此处必须注意两者先后顺序:个性→共性→个性
上海-全国-各个省
如果题目中有“可复制”“标签化”“类型” 这种共性的意思表示的时候,
可以考虑
矛盾的普遍性 或者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选项
相同表述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7) 名人名言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不是或X,或就错了
(8)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常考示例
白马非马
否认普遍性和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
试点
改革从试点到推广
面对同样的问题,各国解决方法不同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事迹不同,但同样感人,给人以启迪
三、矛盾的不平衡性
由特殊性引申出来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复杂的矛盾系统(多个矛盾)
主要矛盾
居于支配地位
起决定性(质)作用
决定事物发展方向
是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服从地位
影响作用
两者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转化后工作重点转移
eg:尿毒症
肾源
主刀医生
抗排斥药
做法
关键词
中心环节
抓重点
抓衣领
突破口
关键
纲领
牵牛鼻子
“反义词”特例
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 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就是大道理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每个矛盾(一个矛盾)
主要方面
支配地位
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决定事物性质的
是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被支配地位
两者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转化后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
eg:是药三分毒
药过量性质变毒药
看法
抓主流
这个是主要方面
支流
是次要方面
性质
看法
认识
“反义词”(修饰一个事物)
做题技巧
3、坚持两点论(全面)与重点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要求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解题技巧
①题干这句话是正确的,能看到两点论或者重点论中的一种情况的,就可以选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个选项
②注意一些关键词:
表示两点论的词
一方面...另一方面
与此同时综合
统筹
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惩防并举
表示重点论的词
突破口
重点
关键
注重
示例
眉毛胡子一把抓
X
首先题干得是正确的才行
无重点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X
无重点
四面出击,重点突破
√
全面+重点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全面的观点
苍蝇老虎一起打
√
全面
四、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定义
内因
定义
某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是内部矛盾
事物发展的根据,第一位的原因
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示例
打铁还需自身硬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外因
定义
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是外部矛盾
事物发展的条件,第二位的原因
影响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示例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纱在涅之俱黑
孟母三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注意: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可知,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内因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根本对立的焦点
是否承认事物的 内部矛盾(内因)
五大范畴★多
无绝对与相对
偶然与必然
单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
偶然性(有)
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无)
确定不移的趋势
方法论
③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②认识必然性和利用必然性才能获得自由
利用有利的偶然性、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性
④通过偶然性掌握必然性
⑤宣称“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①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现象与本质
单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象:外部联系(客观)
真象
假象
海市蜃楼
可以反映本质
错觉(主观)
不能反映本质
因为错觉是主观的
黑色衣服显瘦
本质:内在联系
现象与本质是统一的★
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
任何现象都表示本质
√
假象作为现象也是表示本质的
√
解题技巧★
技巧
看起来像但不是
示例
草萤有耀终非火,何露晶莹岂是珠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原因与结果
单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解题技巧
时间顺序,因在前,果在后且必须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示例
热胀冷缩
√
因果关系
摩擦生热
√
因果关系
水涨船高
√
因果关系
春华秋实
√
因果关系
日夜更替,四季轮回
X
自然现象
不存在因果关系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X
自然现象
不存在因果关系
电闪雷鸣
X
自然现象
不存在因果关系
可能与现实
单揭示事物的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
可能性
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1尚未实现的现实
现实性
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已经实现了的可能
已经实现了的可能
内容与形式
单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法一对范畴
内容
灵活易变
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形式
相对稳定
是事物的各种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例子
国体与政体
就是内容与形式
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
辩证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合适的促进
不合适的阻碍
第四章、认识论
一、实践与认识
实践
单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变成)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能动地
自觉能动性
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
直接现实性
一切社会性的
社会历史性
客观物质活动
客观物质性
≠一切活动
示例
学生读书
X不是实践,是一种认识活动
因为实践的主体、客体、对象都是客观的才行
★特征★ 解题技巧
1||| 自觉能动性(想)
人与动物的比较
强调意识的作用
2||| 直接现实性(做)
强调做
3||| 社会历史性
古今对比
强调社会物质条件的重要性
4|||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都是客观的
基本形式
1||| 生产实践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 社会关系的实践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3||| 科学实验
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
认识
定义
在实践的基础上
实践决定认识
主体
主体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示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客体的
客观性
能动的反映
唯物主义认识论
特征
客观性
主体性
实践与认识 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多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唯一来源≠唯一途径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示例
百闻不如一见
直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直接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间接
上山问樵,下海问渔
间接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同义词
动力、推动、推进、前进、变化、发展
关键句
1||| 新问题
2||| 工具
3||| 积累经验、思维能力的提升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
认识指导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解题技巧
示例
要想知道梨子的问道就要亲口去尝一尝
来源
想知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来源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目的和归宿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动力
推向前进
真金不怕火炼
标准
易错辨析
实践决定认识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高于认识
√
实践是把想的变成做,比想多一个做
因为直接现实性
认识是实践的先导
√
认识来源于实践
√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
认识促进实践发展
X
正确的才促进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X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源泉
√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途径之一
√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来源之一
X
唯一来源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X
客观物质活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活动
X
说的是实践
错误的认识不来源于实践
X
正确的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X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X
还有间接经验
实践与认识 辩证关系 的解题技巧
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解题技巧一样,看谁先变,或者强调谁重要
二、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认识的辩证过程
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多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有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
感觉
个别
直觉
整体
表象
推理
理性认识
概念
最起始条件
判断
推理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飞跃的条件多
1||| 丰富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 运用抽象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 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X
思维方式有可能加工错误
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可靠
X
眼见不一定为实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高级
√
实践→认识→实践(不能反)
(二)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重复性【过程】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知
认识是有限的(个人),需要多次
多次反复完成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过程】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认识无限(整个人类)
认识的上升性【结果】
大纲
三、真理与价值
真理
定义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顺序不能反)的范畴
太阳东升西落
不是真理
地球自转,这才是真理
真理不是现象,是本质
类比记忆
认识
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意识
人脑对客观实在的主观反映
本质属性单
客观性多
内容客观
标准客观
两重属性 (一个真理)
绝对性
内容绝对客观
无条件、客观、必然
人的认识水平绝对可以发现真理
★相对性★
有条件的
有条件、具体范围内的,过程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单
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唯一标准是实践
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
原因多
真理的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看的过程
实践的特点
主观见之于客观
做的过程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有明确的界限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互依赖
解题技巧
一:绝对性=无条件的=客观地=必然的=本质的
①真理的内容是绝对客观的
②人的认识是绝对能发现真理的
二:相对性=有条件的=具体的=一个过程=全面的
1||| 如果强调认识或者理论、政策等需要一定条件,或者是随着条件变化,实际情况变化、社会现状变化适用范围变化而变化等的一般都是真理的相对性
2||| 尤其是我们国家的政策、制度、理论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而变的时候也是真理的相对性
3|||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相对性
坑
真理≠认识
主观与客观顺序不能反
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示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X
缺了正确的
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X
一定条件下是有明确界限的
真理与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
X
有
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客观性
√
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重复运动,认识具有重复性
X
螺旋式上升运动,反复性
价值
有用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
正确
价值原则
有用
第五章、唯物史观
大纲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社会领域中
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问题
(一)社会存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地理环境
必要前提
影响作用
人口因素
必要条件
加速或者延缓作用
生产方式
A.决定力量
决定作用
生产力
B.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
物质关系
(二)社会意识
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主体构成
个人意识
一个人
群体意识
一伙
层次
社会心理
风俗、习惯、信念等
社会意识形式
哲学、宗教、道德、法律等
经济基础
意识形态
与经济基础有关、有阶级性
道德、艺术、宗教、寺庙、哲学
非意识形态
与经济基础无关,没有阶级性
多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促进
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阻碍
注意:社会意识不能直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发挥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长征精神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集中的表现★单
辨析
(四)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历史观的标准
是人民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
X
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单 (人与自然)
实体性生产要素多 (直接与自然作用)
劳动者
人
主导作用
劳动资料
锄头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单
劳动对象
地
生产资料多
非实体性生产要素 (智能型生产要素) (渗透附着在劳动者身上)
潜在生产力 在生产过程中 由潜在变成直接生产力
科技
第一生产力
潜在生产力
≠间接的
当被用于生产过程时,变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管理
教育
生产关系单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静态单
1||| 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 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3||| 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4||| 判断社会形态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动态多
生产→分配→交换(买)→消费(用、住)
所有制决定分配制
生产决定消费
哲学中:买是交换,用是消费
注意
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社会形态
在做题的时候遇到经济制度或者所有制这样的词的时候要知道它们所对应的哲学改变是生产关系,所以答案就从生产关系是主语或者中心词的选项中找就可以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适合的推动
不适合的阻碍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
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属于社会物质关系
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政权
政治上层建筑【做】
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治部门等设施;
政治法律制度
只有政治和法律制度,没有经济制度
思想上层建筑【想】
道德、宗教、哲学、艺术
政治法律思想
注意
上层建筑≠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方面
上层建筑包括设施等社会存在的内容,也包括意识形态等社会意识的内容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生产力(最终、根本)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如果题干改革的是经济领域,答案就是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这些都是经济关系,也就是物质关系,都属于社会存在范畴
解题技巧
经济领域
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比如: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税费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
政治、 法律、领域 文化、
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比如:意识形态的调整、政治制度的调整、党建问题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等
注意
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辨析
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可以促进社会发展
X
调整上层建筑适应先进的经济基础就可以促进社会发展
√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
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
重要动力
改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历史的主体,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创造者≠源泉
源泉是人民群众的实践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
人与人的区分在于
社会关系
人的价值
个人价值
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
社会价值
人对社会的积极性、肯定性的作用和奉献
两者关系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唯物史观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奉献
即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易错辨析
第一组
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
第二组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人的本质属性
第三组
生产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
生产工具
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
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
认识论角度
实践—→认识—→实践
辩证法角度
个性—→共性—→个性
历史唯物主义
人们是历史的主体
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