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学导图笔记
一张导图笔记带你学习佛学的知识点,包括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哲学、隋唐佛教哲学等,希望梳理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11-28 16:10:06佛学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哲学
早期的中国佛教哲学
"格义"佛教
特点:用中国原有的学术思想去比拟配说佛经,递互解说,以使人易于理解佛教义理,消解学人对外来佛教的隔阂感
格义佛教出现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有译经而设有讲次,因讲次而有格义
格义佛教的影响和地位
般若学和“六家七宗”
要旨和理论特点:通过体认世间诸法的虚幻不实,来引导世人摆脱俗世种种假象的诱惑。世间万物(诸法)无不借各种条件的组合(缘合)而成,没有独立的“自性”,是“性空”,世人对存在的认识只是一种“假名”(概念)而已
兴起之因
”六家七宗“在“空”“有”问题上的阐发
本无宗(道安)
般若学用“本无”来表示“性空”,佛家说“无”既非简单的否定判断,也不是宇宙的生起之源,是一种存在状态,是谓宇宙的实相
心无宗(支愍度)
心无义的特点是空心(心不执物)不空色;对于空而言,关键不在色之有无,而是人在主观上不能有所执着,其理论的重心落在心体上
即色宗(支道林)
物质现象没有独立的本质特征,没有自体,其性是空
惠远
对本无宗理论的发展
有和无都是存在的现象,而非终极的实在,主张只有从有无对立中超越出来,既不执有,又不执无
佛教伦理哲学思想
神不灭论
因果报应
佛教与名教
僧肇
不真空论
六家即而不偏:旧般若学派对“空”义的理解与阐发,不是存在有,就是执空。僧肇依据般若中道观的思想,以不偏不二、不取不舍的理论,当下而论,即色而谈空,即色而显空,即色即空,色空不二
阐述不真空如何成立
物从因缘故不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
万物非真,假号久矣
谈真则说空,导俗应存有,中道义
般若无知论
探讨般若是有相还是无相,有知还是无知
无相
般若的无相不是一无所有的空无,而是不住一切相又离一切相的“殊胜相”。般若智慧从直观的体验中产生,而不是由分别心所得,般若是以“观照”的方式来把握世界,而不是通过知识的、分析的途径去认识世界的
无知
所知(认识对象)并非孤立的,而是由知所确定;知也并非孤立的,而是缘于对象的触发,相与而有,相与而无,都是因缘而生,两者皆非真
物不迁论
究竟之理体既不可以概念求,也不能截然地划分动静,佛说常或无常仅是权巧方便,不能执实,动静未始异。以“真”与“不迁”相应,视“流动”为导俗之说
竺道生
涅槃佛性说
法遍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佛性即我,众生本性与佛无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般若之功在破除假有,涅槃之旨在树立真际
一阐提也有佛性
顿悟成佛义
渐悟
把对佛理的觉悟看做是一个认识过程,认为有阶梯次序,需多次完成,持渐者有支道林、道安、惠远、僧肇、慧观
顿悟于第七地
众生的慧根有深浅,必然会有顿、渐之别
顿悟
认为悟是即刻性的,是一次完成的,不悟则已,一悟顿了
悟与见不同,以修为悟,或误把进修过程中的所见所得为悟,犹如以指为月,未得谓得
究竟之真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悟也不分阶级,必须是顿,而不可能是渐
隋唐佛教哲学
天台宗
圆融三谛
隔历三谛
一者有谛
二者无谛
三者中道第一义谛
圆融三谛
即中即假即空
诸法实相就是即中即假即空,三谛即是一谛,一谛亦即是三谛,三谛圆融,即一实谛
一心三观
圆融三谛作为不可思议的妙法,落实到观行上
一念三千
三科拣境
只取识阴作为观境,而识阴正是心
一念心
一念心即具足十法界三千诸法所有性相
不可思议境
可思议法,有大小乘之分,不可思议境将十法界分为十种五阴世间、十种众生世间、十种国土世间,一一世世间各具十如是法,凡三千如是法
一念三千
当下的一念即具一切法
四悉檀
一念三千虽不可说,但出于对众生的慈悲怜悯,又可从无名相中假借名相来说
性具善恶
说法因缘
善恶之法首先属于可思议分因果法
诸法实相不可得,故一切善恶之法不可得,若有说法的因缘,又可说
三因佛性
正因佛性
法性实相是众生成佛的正因,可发智慧照了实相,但不可言说,故无善恶
缘因佛性,了因佛性
缘、了二因皆具性德善恶,性是不可改,历三世而无人能毁,不可断除
一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
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佛虽不断性恶,而已经断尽无记无明,不为善恶种子所熏染,无恶可生;佛能通达恶际即是实际,于恶自在,性恶不断,所以还能起恶,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能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却不会被恶所染。
唯识宗
一切唯识
如是一切虽异名说,皆是此中唯识境智差别名也
四重出体说
摄相归性体
摄境从识体
摄假随实体
性用别论体
八识与转依
八识变现一切法
初能变相
自相
阿赖耶识,是指自我执着心一直将刹那生灭、恒转相续的阿赖耶识,误解为常一不变的主宰而执着不舍
果相
能引生一切善恶业的果报
因相
能持一切有漏、无漏、色、心等诸法种子,又能与有漏、无漏种子共同作用,生起现行诸法即一切现象
种子
一切法可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一切有为法,包括有漏、无漏、色、心诸法,都是从阿赖耶识中开发生起。功能利用生成诸法之果,未生起时,称作种子,生起显现为诸法时,称为现行
种子来源
本有种子
新熏种子
本体论
器世间
异熟识中的共相种子成熟了,变现为器世间相。器世间不是由一个或一部分众生的异熟识变现的,而是由所有众生由于具有共同的作用力,由于异熟识交互作用共同变现的
根身
异熟识中的不共相的种成熟了,变现根身。众生不仅依不共相种变出自己的身体,同时也由共相种变现出其他众生的身体
第二能变相
第七末那识,无始以来,与第八阿赖耶识共同生起,恒审其见分为“我”而执着不舍
独有恒审思量的作用
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
第三能变相
第三能变识有六种,根据各自所依六根来立名,分别为眼耳鼻舌身意,根据各自认识的对象(境)来立名,为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中,以第六识功能最为强大,自已能思虑作用,需要的条件最少所以经常发生
转依——转识成智
真如(一切法的实相)为实践所依据,第八识为染净所依,依藏识由染分变成净分
有漏的八识转为无漏的八识,从而得四种智慧
三性与二谛
三性
遍计所执性
指凡夫的迷情妄执
依他起性
依因缘而生的一切法
圆成实性
即圆满成就的真实性,在任何时间和地方都湛然常住,无生灭变易,故称真如
二谛
世俗谛
胜义谛
华严宗
法界缘起
以法界为宗
四法界
事法界
差别之现象界,宇宙万物都是因缘而生,各有差别和界限,但是是因为普通人的认识分别产生的,并非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理法界
平等的理体,真如,宇宙万物真实的体性平等而无差别
理事无碍法界
差别的事物与平等的理体之间,是一体不二的关系,平等的真如理体唯有借助有差别的事物才得以显示出来
事事无碍法界
一切差别的事物,一一具有真如法性之理。一切现象和本质、各有差别的一切现象之间都是统一的
性起法门
性起理论
一真法界并非纯粹凝然不变,而是能够随缘生起一切染净诸法。一切诸法都是依真如法性之体而得生起,并不需要其他因缘
性起之因
真如有不变、随缘二义,不变即是不动,随缘即是动,圆成实性(真如)虽然随缘成为染净诸法,而永远不失自性清净
六相圆融
指用来说明一切事物相反相成、圆通自在、无碍混融关系的三对范畴
总相、同相、成相表示一切事物平等无差别;别相、异相、坏相,表示一切事物各有差别
平等与差别相即相入,圆融无碍
十玄门
从十个方面说明事事无碍法界之相,揭示相即相入的原理,一切事物之间是混融无碍的关系。相即表示万物同体的观念,相入万物相依的观念
禅宗
明心见性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本心:真心和妄心
慧能认为真心不离妄心,主张即妄心而认识真心,而不是断妄心以求真心
本性
也称自性,世人性空又含万法,众生之性即是佛性,凡夫即是佛,佛性本无差别,只是迷悟程度不同
般若行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
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禅宗与经教
宗通与说通
宗通:讲自己如何修成佛道,远离言说文字妄想
说通:讲如何教化其他未悟的人,所以必须既立文字而又远离各种差别之相
呵斥经教与禅教合一
为了破除学禅者对佛菩萨乃至经典文句的固执和盲目的宗教信仰,而不惜采用呵骂佛祖、毁弃经教的教授方法,以期实现人格的升华和精神的悠闲自在
顿悟与修行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悟顿渐,人有利顿,故名顿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