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肠疾病知识汇总
本图总结了外科学小肠疾病,包括解剖和生理概要、肠感染性疾病、肠梗阻、肠炎性疾病、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先天性肠疾病等。
编辑于2021-11-28 20:40:21小肠疾病
肠梗阻
病因和分类
按梗阻原因分类
机械性肠梗阻
动力性肠梗阻
麻痹性
痉挛性
血运性肠梗阻
按肠壁血运有无障碍分类
单纯性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
按梗阻部位分类
高位(空肠)梗阻
低位(回肠)梗阻
结肠梗阻
按梗阻程度分类
完全性
不完全性
病理和病理生理
局部变化
梗阻以上肠蠕动增加,肠腔内因 气体和液体的集聚而膨胀
全身变化
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血容量下降
休克
呼吸和心脏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
呕吐
腹胀
排气排便停止
体征
腹部视诊
机械性肠梗阻常可见肠型和蠕动波
腹部触诊
单纯性肠梗阻因肠管膨胀,可有轻度压痛,但无腹膜刺激征
叩诊
绞窄性肠梗阻时,腹腔有渗液,移动性独音可呈阳性
听诊
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为机械性肠梗阻表现。麻痹性肠梗阻时,则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
化验检查
X线检查
显示出肠腔内气体;摄片可见气胀肠祥和液平面
诊断
是否肠梗阻
是机械性还是动力性梗阻
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梗阻
是高位还是低位梗阻
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梗阻
是什么原因引起梗阻
治疗
非手术治疗
胃肠减压
纠正失衡
防治感染
其他治疗
吸氧、止痛剂、生长抑素
手术治疗
单纯解除肠梗阻的手术
肠切除肠吻合术
肠短路吻合术
肠造口或肠外置术
粘连性肠梗阻
是肠梗阻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40%~60%
病因和病理
肠粘连和腹腔内粘连带可分
先天性
后天性,后天性居多
粘连性肠梗阻一般都发生在小肠
诊断
急性粘连性肠梗阻主要是小肠机械性梗阻的表现,病人多有腹腔手术、创伤或感染的病史
预防
腹部手术时减少组织损伤,减轻组织炎症反应, 预防腹腔内粘连是外科医师应重视的问题
可避因素
减少肉芽组织的产生
减少缺血的组织,不作大块组织结扎
注意无菌操作技术,减少炎性渗出
保护肠浆膜面,防止损伤与干燥
冲洗清除腹腔内积血、积液,必要时放置引流
及时治疗腹腔内炎性病变,防止炎症扩散
治疗
肠梗阻的治疗原则适用于粘连性肠梗阻
要点是区别是单纯性还是设学性,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
单纯性肠梗阻可先行非手术治疗,纹窄性和完全性则应手术治疗
肠扭转
肠扭转是一段肠袢及其系膜长轴扭转360°~720°而造成的闭袢型肠梗阻。
病因
解剖因素
物理因素
动力因素
临床表现
肠扭转的好发部位是小肠和乙状结肠,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小肠扭转
常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疼痛可放射至腰背部肠鸣音减弱,可闻及气过水声。
乙状结肠扭转
腹部持续胀痛,左腹部明显膨胀,可见肠型
腹部X线平片显示马蹄状巨大的双腔充气肠袢
治疗
及时的手术治疗,将扭转的肠袢回转复位可降低死亡率,更可减少小肠大量切除后的短肠综合征
肠套叠
肠的一段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称为肠叠套,多见于幼儿,成人肠叠套较为少见,但有其特点
病因与类型
原发性——幼儿;继发性——成人
部位分小肠—小肠型,小肠—结肠型,结肠—结肠型
临床表现
肠叠套的三大典型症状是
腹痛
血便
腹部肿块
治疗
应用空气或钡剂灌肠,不仅是诊断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回盲型或结肠型的早期
成人肠套叠多有引起病理因素,一般主张手术
先天性肠疾病
先天性肠闭锁和肠狭窄
是肠道的先天性发育畸形,为新生儿时期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 发生部位以空回肠多见,十二指肠次之,结直肠最少见
病因与病理
一般认为是由于胚胎时期肠道再度管腔化阶段发育障碍
临床表现
X线平片上可见上腹部有数个液平面,而其他肠腔内无空气
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后尽早手术治疗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是由于胚胎发育中肠旋转及固定发生障碍,形成异常索带或小肠系膜根部缩短,从而引起肠梗阻或肠扭转
临床表现
●出生后有正常胎粪排出,生后3~5天出现间歇性呕吐,呕吐物含有胆汁 ●发生肠扭转时,突出症状为阵发性腹痛和频繁呕吐
诊断
腹部X线平片可见胃和十二指肠第一段扩张并有液平面,小肠内仅有少量气体。钡剂灌肠显示大部分结肠位于左腹部,盲肠位于上腹部或左侧
治疗
手术原则是解除肠梗阻恢复肠道的通畅
手术原则是解除肠梗阻恢复肠道的通畅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主要发生于肠系膜动脉缺血。因肠系膜血管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肠管短时间内缺血坏死形成肠梗阻,临床上表现为血运性肠梗阻
临床表现和诊断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形成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常先有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征象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发展缓慢,表现多不典型,有腹部不适、便秘或腹泻等前驱症状
治疗
早诊断,早治疗,包括支持疗法和手术治疗
小肠肿瘤
小肠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5%,其中恶性肿瘤占3/4
临床表现
腹痛
肠道出血
肠梗阻
腹内肿块
肠穿孔
类癌综合征
诊断
影像学检查
内镜
尿检
必要时可行腹腔镜或剖腹探查
治疗
小的或带蒂的良性肿瘤可连同周围肠壁组织一并作局部切除。 较大的或局部多发的肿瘤做肠段切除吻合术。 恶性肿瘤则需连同周围肠壁组织一并作局部切除术
短肠综合征 (SBS)
是指小肠被广泛切除后,残存的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病人营养需要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病生
一般来讲,切除小肠达50%~70%后可引起吸收不良,。若残存小肠少于75CM(有完整结肠),或丧失回盲瓣、残存小肠少于100CM者可产生严重症状,导致短肠综合征
临床表现
短肠综合征病人早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泻、水电解质失衡,以及营养不良,其中腹泻一般最早出现,其严重程度与残留肠管的长度密切相关。
治疗
●首在预防,在处理小肠疾病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扩大切除 ●一般分三阶段: ①第一阶段——急性期 ②第二阶段——代偿期 ③第三阶段——维持期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主要发生于肠系膜动脉缺血。因肠系膜血管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肠管短时间内缺血坏死形成肠梗阻,临床上表现为血运性肠梗阻
原因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形成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常先有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征象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发展缓慢,表现多不典型,有腹部不适、便秘或腹泻等前驱症状
诊断
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
治疗
早诊断,早治疗,包括支持疗法和手术治疗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可行取栓术。血栓形成则回可行血栓内膜 切除或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搭桥”手术
肠炎性疾病
急性出血性肠炎
定义
是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肠管急性炎症病变
病因和病理
可有不洁饮食史或上呼吸道感染史
病变主要在空肠或回肠,常呈节段性,严重时可融合成片
临床表现
急性腹痛、腹胀、呕吐、腹泻、便血 及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少数病人腹痛不明显而以血便为主要症状
治疗
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
维持内环境平衡
控制肠道厌氧菌生长
防治脓毒血症和中毒性休克
应用静脉营养
克罗恩病
病因不明
病理
多见于回肠未段,可同时累及小肠和结肠
病变可局限于肠管的一处或多处,呈节段性分布
临床表现
与发病急缓、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有无并发症有关
散泻、腹痛、体重下降是其常见症状,可见黏液重便
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一般为经挛性痛,多不严重,常伴局部轻压痛
诊断
克罗恩病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病理组织学、影像学和临床生化检查等来综合判断。
结肠镜检查与活检病理,影像学检查包括CT肠道显像(CTE)和磁共振肠造显像(MRE),有助于临床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行胶囊内镜、小肠镜等检查。
鉴别诊断
肠结核
白塞病
肠道淋巴瘤
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
一般采用内科治疗
手术适应症
肠狭窄梗阻、腹腔脓肿、肠内痿或肠外痿、 游离性穿孔、不可控制的肠道出血、癌肿形 成、肛周病变,内科治疗无效,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者
目的
处理并发症
肠感染性疾病
肠结核
定义
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管所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
病因和病理
病因分类
原发性
继发性
较多见
病理形态
溃疡型
增生型
病位
主要发生在回盲部及远端回肠
临床表现
病人多呈低热、盗汗、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结核病的全身症状
溃疡性肠结核:
慢性腹部隐痛,腹泻,粪便不带黏液和脓液,
右下腹有轻度压痛
增生型肠结核:
低位不完全性肠梗阻,肠鸣音高亢,
右下腹常触及固定较硬且有压痛的肿块
诊断
血象,红细胞沉降率,胸部X线平片,X线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活组织检查
治疗
以内科治疗为主,伴有外科并发症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
1、病变穿孔形成局限性脓肿或肠瘘
2、溃疡型病变伴有瘢痕形成或增生型病变导致肠梗阻
3、不能控制的肠道出血
4、病变游离穿孔合并急性腹膜炎
肠伤寒穿孔
病因和病理
伤寒病由沙门菌属伤寒杆菌所引起,经口进入肠道, 侵入回肠末端的淋巴滤泡和淋巴结集结,引起炎性 水肿,在发病的第2周开始发生坏死,形成溃疡。
溃疡的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深及黏膜下层, 坏死严重者可深达肌层及浆膜层
临床表现
突发右下腹疼痛,伴有呕吐、腹胀
明显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等腹膜炎征象
脉缓、白细胞计数下降、体温高, 穿孔后反有脉搏增快,白细胞计数增加,体温下降
诊断
X线检查发现腹腔游离气体
取血做伤寒菌培养和肥达试验(Widal test)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腹腔穿刺可抽到脓液
治疗
伤寒肠穿孔确诊后应及时手术治疗
原则是施行穿孔缝合手术
术后对伤寒病和腹膜炎应采用积极抗感染治疗,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解剖和生理概要
小肠的解剖
●小肠起自胃幽门十二指肠球部,止于回盲瓣,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 ●除十二指肠近端的血液供应来自腹腔干的分支外,其余小肠的血液供应都来自肠系膜上动脉; 空肠静脉和回肠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最后汇合成肠系膜上静脉,其与肠系膜上动脉并行,在胰颈的后方与脾静脉汇合形成门静脉 ●小肠接受自主神经系统的副交感神经支和交感神经支的支配
小肠的生理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胰液、胆汁和胃液可继续在小肠内起消化作用
小肠黏膜腺体也分泌含有多种酶的碱性肠液,其中最主要的是多肽酶(肠肤酶),能将多肽分解为可被肠黏膜吸收的氨基酸
小肠还吸收水、电解质、各种维生素,以及脱落的消化道上皮细胞所构成的大量内源性物质
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分泌大量的胃肠激素,已知的有生长抑素、促胃液素、缩胆素等
小肠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