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基础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内容,自己总结的重点,包括学科性质、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主要学派等。
编辑于2021-11-29 14:55:00基础心理学
1
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研究目标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研究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实验法
测验法
个案研究法
心理学真正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开始的
主要学派
构造主义
奠基人 冯特 代表人物 学生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希望把经验分解成一个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义
创始人 华生
个体一切行为的产生和改变,都是由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造成的
精神分析心理学
创始人 弗洛伊德
把一个人的人格看成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系统
把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马斯洛 罗杰斯
2
脑是心理的器官
仅有脑的活动不能产生心理
心理是整个神经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
大脑皮层表面凹凸不平,形成沟回,分为四个部分: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小脑。这四个部分的分工不同,顶叶是感知觉中枢;枕叶与视觉有关;颞叶与听觉有关,顶叶和躯体感觉有关,额叶控制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细胞体的形态大小有很大差别,有圆形,梭形,星形
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 狗🐶
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 白鼠 鸽子🕊️
巴甫洛夫认为 具体的刺激是第一信号 词语是第二信号
3
一般来说,唤醒,新陈代谢,心率,血压,体温,激素这些生理指标达到顶峰是在昼间,降低到最低点在夜间睡眠
人在睡眠时并不是完全没有反应的
清醒状态下,脑电波是低幅快波 β波 昏昏欲睡,大幅慢波,α波
梦 快速动眼阶段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骑自行车)
注意品质
注意的广度
稳定性
分配
转移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规律与教学
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将讲授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
将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
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
利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利用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
做中学
利用有意后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营造宽松课堂氛围
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
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4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并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相加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反映内容不同
产生条件不同
产生过程不同
生理机制不同
复杂程度不同
运动知觉&似动知觉
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 数值上呈反比关系
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 数值上反比
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赋予事物一定的意义,并用语词把它标识出来
5
记忆
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
记忆种类
记忆内容与对象划分
形象记忆,运动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
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和编码方式划分
瞬时记忆(感觉),短时,长时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 长时记忆的容量没有限制,贮存信息时间长
意识的参与程度划分
外显记忆(有意识的记忆),内隐记忆(无意识)
表象的可操作性,心理旋转实验
记忆品质
敏捷性
持久性
准确性
准备性
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记和忆的完整过程,包括识记 保持和遗忘 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影响识记的因素
目的和任务对识记的影响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识记时的情绪状态
保持并非原封不动地保存头脑中识记过的资料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动态过程,它会发生量和质的变化
遗忘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错误地再认和回忆。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就是信息的丢失 ,表现为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
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最初时间遗忘很快,以后逐渐减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在遗忘
影响遗忘的因素
时间
学习材料
学习程度
个体的主观因素
如何与遗忘做斗争
及时复习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结合
采用多种方式和动员多种感官进行复习
运用记忆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安排科学化
合理安排课程
调整教学进度
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心理背景
使学生有良好情绪状态
使学生明确识记目的
使学生提高对记忆意义的认识
6
思维种类
根据思维过程中解决问题方式的不同
动作思维(操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性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
思维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
深刻性
灵活性
敏捷性
独立性
批判性
逻辑性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知识经验
定势
简单而言是一种心理的准备状态,它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在感知和评价客观事物时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
卢钦斯 量杯量水实验
迁移
动机和情绪状态
功能固着
是一种只熟悉事物通常的用途,而无视它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现象
沃拉斯于1926年«思想的艺术»,认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有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求知欲,保护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与集中思维相结合
鼓励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提倡勤思善立,鼓励大胆创新
7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动机功能
信号
组织
适应
常见情绪状态
心境
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
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
又称压力,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高级社会情感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植物性神经系统
一般在情绪发生时交感神经兴奋度提高,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在情绪消退时副交感神经恢复作用,交感神经受到抑制
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面部表情
姿态表情
语调表情
情绪的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 詹姆斯 丹麦 兰格
情绪是植物性神经系统,尤其是内脏活动的产物
坎农—巴德学说
美
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沙赫特和幸格的两因素理论
美
若要引发特定的情绪体验,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一,个体需要体验到机体上的生理唤醒状态。二,个体需要对当时所处情境刺激的性质进行认知上的解释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美 阿诺德提出 美 拉扎勒斯继续发展
整体上,该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认知的参与伴随始终
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而这一过程中可以有三个层次的评价, 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情绪类型
内部调节与外部调节
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增强调节
原因调节,反应调节
良好调节,不良调节
情绪基本过程
生理调节
情绪体验调节
行为调节
认知调节
人际调节
8
意志活动要同时具备
具有明确的目的
克服困难
有意识的动作行动
从形式上看,动机斗争分为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意志的品质
独立性
果断性
坚韧性
自制力
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目的动机教育
制定可行的行动目标
引导在实践活动中与困难做斗争
了解意志品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9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
归属与爱
尊重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的层次越低,需要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层次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
当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出现
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不是绝对对立的
高层次需要出现的晚
动机
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形成两个条件
内在条件 需要 外在条件 诱因
动机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
维持和调整
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是倒u形曲线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大本能
生死
动机
内部动机
是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
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动机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外部动机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
动机的归因理论 美 海德 个体对成败的原因
能力
努力程度
工作难度
运气
身心状况
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学习目的
求知欲
成就动机与抱负水平
交往动机
10
三维结构理论
美 吉尔福特
人的能力分3个维度
能力活动的内容、操作和产物
智力三元理论
美 斯腾伯格
组成
成分亚理论
经验亚理论
情境亚理论
IQ 德 施特恩 (智龄/实龄)×100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类型
水平
早晚
性别
11
人格
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与共同性
稳定性与可塑性
整体性
功能性
社会性
生物性
气质类型
多血质
胆汁质
黏液质
抑郁质
气质的意义
气质类型本无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并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
气质特征会影响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
气质特征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人格成因
生物遗传因素
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
社会文化
自我调控
人格的测评
自陈量表法
投射法
情境测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