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
第七版秦曾煌主编。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的暂态分析、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
编辑于2021-11-29 15:05:47电工学
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1.1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
电路的作用是电能的传输和转换还有分配
电路的另一种作作用是传递和处理信号
其中电源或信号源的电压或电流称为激励 由激励在电路各部分产生的电压和电流称为响应
1.2电路模型
将实际元器件理想化(或称模型化)
理想电路元器件主要有电阻、电感、电容、电源等
在电路图中,各种各种元器件用规定的图形符号表示
1.3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
任意选定某一方向作为电流的参考方向 当电流的实际方向与其参考方向一致时, 则电流为正值。(在参考方向选定之后,电流才有正负之分)
电压的方向规定为由高电位(+极性)端指向低电位(-极性)端 电源电动势的方向规定为在电源内部由低电位(-极性)端指向高电位(+极性)端
电压的参考方向除用极性+-表示,也可以用双下标来表示。例如a、b两点间的 电压Uab,他的参考方向是由a指向b。Uab=-Uba
1.4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可用下式表示:R=U/I
当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一致时,则U=IR 当两者的参考方向选得相反时,则U=-IR 综上可得:U=±IR
欧姆定律有两套正负号:一套是电压和电流的关联与非关联 另一套是U、I本身的正负
遵循欧姆定律的电阻称为线性电阻,他是一个表示该段 电路特性而与电流和电压无关的常数
1.5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
1.5.1电源的有载工作
1.电压与电流
用欧姆定律可以列出电路中的电流:I=E/R₀+R
负载两端的电压:U=IR
由上两式可以得出:U=E-IR₀
当R₀<<R时,则U≈E
2.功率与功率平衡
功率平衡式:UI=EI-R₀I²
3.电源与负载的判别
电源:U和I的实际方向相反,电流从+端流出,发出功率
负载:U和I的实际方向相同,电流从+端流入,取用功率
4.额定值与实际值
电源输出的功率和电流决定于负载的大小
1.5.2电源开路
开路时外电路的电阻对于电源来说等于无穷大,因此电路中电流为0。 这时电源的端电压(称为开路电压或空载电压U₀)等于电源电动势, 电源不输出电能
1.5.3电源短路
电源的两端由于某种原因而连在一起,电源则被短路
此时电流的回路中仅有很小的电源内阻R₀,所以这时电流很大 此电流被称为短路电流Is
U=0 I=Is=E/R₀ PE=R₀I² P=0
1.6基尔霍夫定律
1.6.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在任意瞬时,流入某一结点的电流之和应该等于由该节点流出的电流之和
在任一瞬时,一个结点上的电流代数和恒等于零 规定参考方向指向结点的电流为正,反之则为负
KCL通常应用于结点,也可以把它推广应用与包围部分电路的任一假设的闭合面 在任意瞬时,通过任一闭合面的电流的代数和也恒等于零
1.6.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如果从回路中任意一点出发,以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沿回路循行一周 则在这个方向上的电位降之和应该等于电位升之和
在任一瞬时,沿任一回路循行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 回路中各段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0(遇正写正,遇负写负)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2.1.1电阻的串联
R=R₁+R₂
两个串联电阻上的电压分别为
U₁=IR₁=U·R₁/(R₁+R₂)
U₂=IR₂=U·R₂/(R₁+R₂)
2.1.2电阻的并联
如果电路中有两个或者更多个电阻连接在两个 公共结点之间,这样的连接法称为电阻的并联
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G=G₁+G₂(G称为电导,是电阻的倒数,电导的单位是西(门子)[S])
两个并联电阻上的电流分别为
并联的负载电阻越多(负载增加),则总电阻越小,电路中总电流的总功率也越大 但每个负载的电流和功率却没有变动
2.3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3.1电压源模型
图示为电压源电路
外特性曲线
2.3.2电流源模型
Is为短路电流,I是负载电流,U/R₀为引出的另一个电流
2.3.3电源两种模型之间的等效变换
电压源模型和电流源模型对外电路来讲,相互之间是等效的 但对于电源内部来讲,是不等效的。(不能将待求电阻进行等效变换)
两种电路模型实际上
一种是电动势为E的理想电压源和内阻R₀串联的电路
一种是电流为Is的理想电流源和R₀并联的电路
子主题
2.4支路电流法
在计算复杂电路的各种方法中,支路电流法是最基本的
他是应用KCL、KVL分别对结点和回路列出所需要的方程组,而后解出未知电流
对具有n个结点的电路用KCL只能得到(n-1)个独立方程 其次应用KVL列出其余的b-(n-1)个方程(b为支路条数)
应用KCL和KVL一共可以列出b个方程,所以可以解出b个支路电流
2.6叠加定理
线性电路:由线性元件组成的电路
对于线性电路,任何一条支路中的电流,都可以是看成由电路中各个电源(电压源或电流源)分别作用时,在此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的代数和,叫做叠加定理。
所谓电路中只有一个电源单独作用,就是假设将其与电源均出去(将各个理想电压源短接,即其电动势为零;将各个理想电流源开路,即其电流为零)但是他们的内阻不去。
功率的计算不能用叠加定理
2.7戴维宁定理
等效电源
2.7.1戴维宁定理
任何一个有源二端线性网络都可以用一个电动势为E的理想电压源 和内阻R₀串联的电源来等效代替。等效电源的电动势E就是有源二 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₀
计算等效电源内阻时,将电压源短路,将电流源开路
计算等效电源电动势时,可用KVL或者结点电压法
电路的暂态分析
3.1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
3.1.1电阻元件
R=u/i
Q=i²R(表明电能全部消耗在电阻元件上,转换为热能。) 电阻元件是耗能元件
3.1.2电感元件
L=Nф/i
电感元件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Q=1/2Li²(表明电感元件不消耗能量,是储能元件)
3.1.3电容元件
C=q/u
电容元件产生的电流为
Q=1/2Cu²(电容也是储能元件)
3.2储能元件和换路定则
换路:由于电路的接通、断开、短路、电压改变或者参数改变等,使得电路中的能量发生变化,但是不能跃变的,否则将使功率达到无穷大。
电感元件中存储的磁能不能跃变,反映电感元件中的电流不能跃变
电容元件中存储的电能不能跃变,反映电容元件上的电压不能跃变
电路的暂态过程是由于储能元件的 能量不能跃变而产生的
用公式表达则为
换路定则仅适用于换路瞬间,可根据他来确定t=0+时电路中电压、电流之值 即暂态过程的初始值
确定各个电压和电流的初始值时,先由t=0-的电流求出电感电容的电流电压,而后由t=0+的电路在已求得的电流电压(+)的条件下求其他电压和电流的初始值
3.3RC电路的响应
3.3.1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RC电路的零状态,是指换路前电容元件未储存能量 在此条件下,由电源激励所产生的电路的响应,称为零状态响应
t≥0时电容元件的充电电路中的电流为
电阻元件R上的电压为
t=5tao后达到稳态(99.3%)
3.3.2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RC电路的零输入,是指无电源激励,输入信号为零 在此条件下,由电容元件的初始状态所产生的电路的响应,称为零输入响应
t≥0时电容元件的电压
t≥0时电容元件的放电电流和电阻元件R上的电压
uc(0+)=U₀电容元件充电到uc=U₀时,断开电源,输入为0
若换路前电路已经处于稳态,则U₀=U
3.3.3RC电路的全响应
所谓RC电路的全响应,是指电源激励和电容元件的初始状态uc(0+)均不为0时电路的响应,也就是零输入与零状态响应两者的叠加
全响应=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
全响应=稳态分量+暂态分量
求出uc后就可以得出
3.4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只要求得f(0+)、f(∞)、和tao这三个要素,就能直接学出电路的响应
3.6RL电路的响应
3.6.1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在换路前电感元件未储有能量i(0-)=i(0+)=0
t≥0时电阻元件和电感元件上的电压
3.6.2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电路接通电源后,当其中的电流i达到I₀时,将开关断开,输入为零 i(0+)=I₀
若换路前电路已经处于稳态则I₀=U/R
t≥0时
t≥0时电阻元件和电感元件上的电压分别为
3.6.3RL电路的全响应
稳态分量+暂态分量
零输入+零状态
正弦交流电路
4.1正弦电压与电流
4.1.1频率与周期
频率是周期的倒数
我国采用50Hz作为电力标准频率,也称为工频
角频率为
4.1.2幅值与有效值
正弦量在任一瞬间的值称为瞬时值,用小写字母表示 如i、u及e分别表示电流、电压及电动势的瞬时值
瞬时值中最大的值称为幅值或最大值,用下标带m的大写字母表示 如Im、Um及Em分别表示电流、电压及电动势的幅值
交流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刻度也是根据有效值来定的
子主题
4.1.3初相位
正弦量用下式表示为
也可以表示为
在这种情况下,初始值i₀=Imsinф,不等于0
上两式中的角度ωt和(ωt+ψ)称为正弦量的相位角或相位
t=0时的相位角称为初相位角或初相位
4.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设复平面中有一复数A,其模为r,幅角为ψ,它可以用下列三种式子表示
或简写为
复数的代数式、指数式、极坐标式
为了与一般的复数相区别,把表示正弦量的复数称为相量 并在大写字母上打“·”。于是表示正弦电压的相量式为
上式中的j为复数的虚数单位,j²=-1
任意一个相量乘上+j后,逆时针旋转90°;乘上-j后,顺时针旋转90°
4.3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
4.3.1电阻元件的交流电路
u=iR i=Imsinωt 则u=iR=RImsinωt=Umsinωt
在电阻元件的交流电路中,电流和电压是同相的,相位差为0
在电阻元件中,电压的幅值(或有效值) 与电流的幅值(或有效值)之比,就是电阻R
电压瞬时值u与电流瞬时值i的乘机,称为瞬时功率 用小写字母p代表,即
一个周期内电路消耗电能的平均速度,即瞬时功率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功率 在电阻元件中,平均功率为
4.3.2电感元件的交流电路
在电感元件电路中,相位上电流比电压滞后90°
由此可知,在电感元件电路中,电压的幅值(或有效值)与电流的 幅值(或有效值)之比为ωL,单位为Ω,称为感抗
即XL=ωL=2πfL
如设电压为
则电流应为
如用相量表示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则为
或
因电流相量·I乘上j后,向前(逆时针)旋转90°,电压超前电流90°
在电感元件电路中,平均功率为0,没有能量消耗,只有能量互换 这种能量互换的规模用无功功率Q来衡量,这里规定无功功率等于瞬时功率PL的幅值
4.3.3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
在电容元件电路中,相位上电流比电压超前90°
在电容元件电路中,电压的幅值(或有效值)与电流的 幅值(或有效值)之比为1/ωC,单位为Ω,称为容抗
Xc=1/ωc=1/2πfC
用相量表示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则为
电容元件的无功功率
4.4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
是阻抗的模,称为阻抗模,单位是Ω
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的瞬时功率为
正弦交流电路中有功功率
正弦交流电路中无功功率
在交流电路中,平均功率一般不等于电压与电流有效值乘积 将两者有效值相乘,得出视在功率S即
变压器的容量就是以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乘积 即额定视在功率
这三个功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可以用一个功率三角形来表示
4.5阻抗的串联与并联
4.5.1阻抗的串联
只有等效阻抗才等于各个串联阻抗之和
Xk中,感抗XL取正号,容抗Xc取负号
4.5.2阻抗的并联
只有等效阻抗的倒数才等于各个并联阻抗的倒数之和
三相电路
5.1三相电压
频率相同、幅值相等、相位互差120°的三相对称正弦电压
三相电压的瞬时值之和为0
三相交流电压出现正幅值的顺序为相序。U₁→V₁→W₁
将三个末端连接在一起,这一连接点称为中性点或零点,用N表示。 这种接法称为星形联结L₁、L₂、L₃称为相线,俗称火线。 相线与中性线间的电压称为相电压,有效值一般用U₁、U₂、U₃或UP表示 两相线之间的电压称为线电压,其有效值用U12、U23、U31或UL表示
线电压也是频率、幅值相同,相位互差120° 在相位上比相应的相电压超前30° 线电压与相电压在大小上的关系为
低压配电系统中相电压为220V 线电压为380V
5.2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
三相电路中的电流也有相电流与线电流之分。每相负载中的电流Ip称为相电流, 每根相线中的电流IL称为线电流。在负载为星形联结时,相电流即为线电流
每相负载中的电流
各相负载的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分别为
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可得
负载对称就是指各相阻抗相等即Z₁=Z₂=Z₃=Z或阻抗模和相位角相等即
因为电压对称,所以负载相电流也是对称的,这时中性线电流为0
5.3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
各相负载都直接接在电源的线电压上,所以负载的相电压与电源的线电压相等 不论负载对称与否,其相电压总是对称的即
各相负载的相电流的有效值分别为
在相位上线电流比相电流滞后30°
5.4三相功率
不论是星形还是三角形联结,总的有功功率必定等于各相有功功率之和。负载对称时,每相的有功功率时相等的。因此三相总功率为
φ角时相电压Up与相电流Ip之间的相位差
当对称负载是星形联结时
当对称负载是三角形联结时
不论对称负载是星形还是三角形,可得
同理可得出三相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