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财政学 第六章 社会保障支出
财政学 第六章 社会保障支出知识总结,包括社会保障的含义和内容、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等。
编辑于2021-12-01 06:45:51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概述
社会保障的含义和内容
社会保障的概念及概念要素
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目标,通过政策或立法措施强制实施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内容。
从中国国情出发,可以对社会保障的概念做如下定义:社会保障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相适应,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四个方面的概念要素
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
社会保障的实施以法律、法规为支点。
社会保障的最终目的是稳定社会。
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社会保障的内容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等内容。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也称劳动保险制度,是政府按照保险市场原则为社会成员提供的生活保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各个国家社会保险项目组成部分大致相同,主要包括:
1、养老保险,又称老年保险,是劳动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按规定退出工作岗位时,由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养老金的一种社会保险项目。
2、医疗保险,是劳动者及其直系亲属患病时,由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一定医疗费用的一种社会保险项目。
3、失业保险,是劳动者在失去工作,中断生活来源时,由失业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失业保险金的一种社会保险项目。
4、工商保险,是劳动者因工负伤时,由该保险按规定支付工伤津贴的一种社会保险项目,其待遇标准高于非因工负伤的情况。
5、伤残保险,是劳动者在未达到退休年龄但却丧失了劳动能力时,保险按规定支付,伤残补助金的一种社会保险项目。
6、疾病生育保险,是劳动者休病假、产假时由该保险发放并产假工资的一种社会保险项目。
7、丧葬补助,是劳动者过世时,由该保险向其家属支付一次性丧葬补助金的一种社会保险项目。
社会救助
政府对低收入阶层、面临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幸事故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或居民提供救济和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是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为贫困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生活保障。
社会福利
政府对特定社会成员进行特殊关照以及提高全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公共服务政策和制度。
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是同意语。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
社会福利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公共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团体兴办的以全体公民为对象的公益性事业。包括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娱乐、市政建设、环境保护、住房补贴等。
专项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特殊人群的特别需要举办的福利项目。如老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等。
区域性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一定范围内公民的生活状况设置的福利项目。如我国为淮河以北地区设立的冬季取暖补贴制度。
社会优抚
国家和社会对于特定群体给予优待和褒扬的一种制度。
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确保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一定生活水平给予的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措施和总和。
社会互助
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中增加了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危济困活动。
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保护公民基本生活权利
基本生活权利是公民的一项经济权利,意味着人们具有摆脱贫困,拥有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财富的权利。
人类免于贫困的基本生活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政府有责任保证公民这一权利。
提供个体评价低于社会评价的优质品
社会保险是一种优质品,政府的介入体现了家长主义的观点。(解决免费搭便车问题)
政府有必要强制的要求社会成员将现在的一部分收入存入其个人账户或存入政府的社会保险账户,并为其管理这笔资金,以供未来使用。
消除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后果。
在保险市场上,逆向选择是指保险公司面临索赔概率大于平均概率的现象。
为了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消除逆向选择问题,解决免费搭便车问题,解决精准保障问题,政府要介入社会保障。
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调节社会分配不公,实现社会公平。)
维护宏观经济稳定,调节经济周期波动
中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支出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施行
社保交费的账户基金制度
政府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
相结合的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支出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特征不同:强制性,自愿性
主体不同:政府,保险公司
对象不同:劳动者,投保人
资金来源不同:个人缴费,企业缴费、财政税收、投保人
目的不同:追求利润、保障参保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经济稳定、社会安定维护社会公众基本权益
社会保险的特征
覆盖广泛性:社会保险旨在保障参与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的基本生活需要。
参与强制性:社会保险旨在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政府通常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强制性的参保责任,并依法规范国家,企业、个人在社会保险实施中的责任与权利。
受益适度性:社会保险制度的定位在于保障参保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而非追求较高生活质量的福利享受。
社会保险基金
社会保险基金
是指为实施社会保险制度而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来的专款专用的法定经费,具有强制性、非营利性、储备性的特点。
应遵循“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类,三种: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制、部分基金制。
现收现付制
是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社会保险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
基金积累制:通过职工及单位共同缴费和账户积累的办法筹措社会保险基金。
弊端:存在社会保险负担的代际转移。
完全基金制
完全靠自我交费满足保险资金需求,缴费率高,负担重。
完全基金制又称完全积累制,是指当期交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交费的受保人建立储备基金,而建立储备基金的目标应当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保险金的资金需要。
弊端:
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资金的保值与增值压力很大。
但他不存在社保负担代际转移的问题
部分基金制
具有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的双重特征,需要企业统筹基金和政府财政适当负担。
部分基金制亦称部分积累制:是介于现收现付制和完全基金制之间的一种投资模式,即期的交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期的社会保险开支,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储备基金。
部分基金制比较灵活
一方面可避免收费率的频繁调整,使企业和财政的社会保险支出负担均衡。
另一方面,由于储备数量少,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参保人负担相对较轻,管理相对较为简单。
一个国家的政府考虑采用什么社会保险筹资模式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不同社会保险项目支出的特点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方式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中国的社会保险项目和社会保险支出
三大基本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加统筹账户和财政补助两大辅助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企业缴费加社会统筹
社会保险项目
养老保险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998年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2003年农村居民2007年城市居民2016年1月合并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制度是指国家和企业为怀孕,分娩,哺乳和节育的妇女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产假和休假以保障因生育、节育、抚养孩子而造成收入中断的妇女及其孩子的基本活动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生育津贴,一般相当于生育女职工的工资水平
社会保险支出
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社会保险支出是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主体,采取部分基金制运转方式。社会保险基金并不体现在一般公共预算中,2014年前,一直作为预算外收支项目。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制度设计问题:缺乏科学的顶层制度设计的协同推进
公平与效率问题:公平性不足与效率不高并存
资金来源结构问题:社会保险资金来源结构失衡、国家和企业不堪重负
老龄化和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现行社保体系受到人口老龄化和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严重冲击
社保支出刚性增长与政府财力增长缓慢的矛盾问题:福利支出刚性增长
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思路
以公平为首要建制概念,并将效率融入公平中
贯彻适度原则,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范围
牢固树立责任公担意识,构建合理的责任分担机,确保可持续发展
实现基本保险制度全覆盖,让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
大力发展各种补充保险,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
统一社保管理体制,实现征缴、管理、使用三分离
从上至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负责社会保险各方面的政策业务
从上至下,建立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不依附于行政管理部门。
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险监督组织。应坚持基础征缴、管理、使用分离的原则,做到征缴有度,管理有方,使用有效。
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制度设计,追求效率的前提下,主要任务是解决,制度的不公平问题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贯彻适度原则,构建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确保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低起点,低成本,低准社保制度避免陷入西方国家财政困境,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减轻政府和企业社保压力,扩大社会保险范围,实现制度全覆盖,目标面向全民制度安排应覆盖全民,面向特定群体,保险制度应该覆盖特定群体,所有成员逐步消除,不同所有制不同,不同地区,不同身份居民在社保待遇上的明显差异,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并适当延长直供的法定退休年龄
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在性质上有相同之处,主要体现为两者都具有强制性,并且都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目的服务的,但是两者也有区别,第一,社会救助具有无偿性第二,社会救助具有选择性,社会救助的对象是贫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