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研究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五观
物质观
概念
1.唯一特性:客观实在 2.根本属性,存在方式:运动
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统一性原理
1.多样的 2.统一的 3.物质的
意识观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3.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能动作用
目的 计划
创造
改造客观世界
对人体的控制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辩证统一
运动观
时空观
时间一维性
空间三维性
时空观?
实践观
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直接现实性
最主要
形式
生产实践(人与自然)
社会实践(人与社会)
科学实践
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客观 普遍 多样 具体 条件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发展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实质和核心)——动力和源泉
同一性和斗争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精髓)
质量互变——形式和状态
质: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质量互变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相互渗透 4.量变引起质变
否定之否定——方向和道路
实质:扬弃
五大范畴
1.原因与结果 2.必然性与偶然性 3.可能性与现实性 4.本质与现象 5.内容与形式
四大方法
认识论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的首要的观点,马克思的核心观点,根本特性
实践与辩证的关系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正确认识推动实践 2.错误认识阻碍实践
实践决定认识
1.基础 2.动力 3.标准 4.目的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感性认识:感觉 直觉 表象 2.理性认识:概念 判断 推理 3.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一元性 3.绝对性和相对性 4.真理和谬误 5.辩证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1848年《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唯物史观;1867年《资本论》提出剩余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主要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方式,地理因素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起决定性作用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政治倾向,非社会意识形态不具有社会倾向。
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能动作用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中相对独立性指的是: 1.社会意识间相互影响 2.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平衡性 4.社会意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突出表现)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1.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衡量世界进步的尺度 2.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统治阶级的生产关系总和 2.上层建筑包括观念上层建筑(7个)和政治上层建筑(制度,组织和设施)
社会形态
区分社会形态的标志是经济制度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1.1840年我国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主,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间的矛盾 2.1856年我国主要矛盾是落后农业国和先进工业国,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同落后社会生产的需求 3.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的需求 4.2018年十九大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
阶级斗争
我国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中提出)
革命(自下而上)
改革(自上而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宪法中爱国统一战线: 1.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2.社会主义建设者 3.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4.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5.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2018年新增)
表现
1.创造物质财富 2.创造精神财富 3.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十八大以来四次思想教育学习
1.2014年群众教育实践活动 2.2015年三严三实 3.2016年两学一做 4.2017年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党的三条线
1.基本路线 带领各民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3.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