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课程
《教育学》课程的思维导图,从课程概述、课程开发、课程改革这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课程概述主要介绍了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类型,课程开发主要从定义、四个层次、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几个方面作了阐述,课程改革从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这两个方面作了详细阐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定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各门学科和教育活动。
课程的概念
课程概念溯源
中国:功课及其进程。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西方:curriculum,学习的进程
课程不同理解
课程即目标或计划
课程即学科
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动态转化)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科书
课程的载体: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共同点: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不同点:计划是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标准是某一学科或学 习领域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开发
定义:综合考虑学校教育的相关现实条件和日标,权衡井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课程中的各要素及其整体馓出决定的过程
四个层次
我们要达成哪些教育目标(课程目标)
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哪些学习经验(课程内容)
如何组织这些学习经验(学习方式)
如何评价目标的达成程度(学习评价)
课程目标的确定
依据
社会一社会本位课程
学科一学科本位课程
学生一儿童本位课程
三种取向
行为目标: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生成性目标:方向性和不确定性
表现性目标:个性化,创造性
课程目标的领域
认知领域目标
情感领域目标
动作技能领域目标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选择来源
学科知识
社会生活经验
学习者的经验
课程要素
主题和概念
原理
技能
价值观
课程组织
定义:课程要素加以组织,形成结构产生合力,实现课程目标
组织维度及其标准
垂直组织:连续性和顺序性
水平组织:整合性(学生经验;学科知识;社会生活)
基本取向
学科取向
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
社会问题取向
混合取向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层次(古德莱德)
观念层次
社会层次
学校层次
教学层次
体验层次
课程实施基本取向
忠实取向
相互适应取向
创生取向
课程评价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
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课程改革
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八次课程改革概况
课程功能
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课程管理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
基本价值取向: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表现
教育公平
国际理解
回归生活世界
关爱自然
个性发展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目标重建
时代要求
新课程确立新的知识观,从而走出了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
新课程确立新的学生观和学习观,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四个因素动态 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新进展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
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
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重视课程实施研究和教师进修
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