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思维导图,从经典性条性条件作用理论、联结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及行为主义新进展这几个方面作了阐述。
编辑于2021-12-04 01:25:3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无条件反应:无需任何训练和经验而自动出现的生理或情绪反应
条件反应:条件作用的行程后习得的对条件刺激(以前的中性刺激)做出的反应
消退: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
泛化:指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分化: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做出条件反应
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就可以起到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作用,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作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作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
华生的行为主义
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打喷嚏、膝跳反射等)和情绪反应(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实验:恐惧形成实验
实验结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2. 联结主义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实验:桑代克迷箱
实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的联结(无需观念介入)
学习方式:试误
桑代克的学习律
1、准备律:个体在学习开始时存在预备定势
2、练习律:重复一个学会了的反应,将增强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被练习和使用地越多,就变得越强。在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3、效果律:在一定情境下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倾向于在这一情境中重复出现
3.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学习装置:斯金纳箱
操作性条件作用:操作——强化(R-S)
强化理论
强化: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
正强化:通过呈现愉快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负强化: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
二级强化: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获得了自身强化效力的强化
二级强化
社会强化:社会接纳、微笑等
代用券:钱、级别、奖品等
活动:自由地玩、听音乐、旅游等
惩罚
I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而降低反应概率
II型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而降低反应概率
强化的原则:
1、教新任务时,要进行及时强化,不要进行断续强化
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 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断续强化
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不要坚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
普雷马克原理:使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欢的活动
行为的学习
新行为的塑造
行为塑造:塑造是指对与期望行为越来越接近行为的强化过程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顺向连锁
逆向连锁
行为的消退与维持
消退: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的过程
维持:指减弱甚至强化之后行为的持续
4. 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
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
学习与(操作)表现
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通过实际行动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班杜拉)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复制过程
动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