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原理
大学生教育学前半段的思维导图,包含绪论:教育学及其发展:教育学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及其本质;教育与社会发展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教育学原理
绪论: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论的主要观点: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主要代表人物: 法国的利托尔诺(1831-1902) 英国的沛西·能(1870-1944)
心理起源说
3.心理起源说 主要观点: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 的模仿。有了模仿就有了教育。 主要代表人物: 孟禄(1869-1947)
劳动起源说
主要观点: 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劳动, 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的生活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主要代表人物: 凯洛夫等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基本内涵
教育的词源
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经济
促进经济增长
舒尔茨:人力 资本理论
提高科技水平
斯特鲁米林:科学本身会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直接生产力,但它需要有教育做回转换机制,教育从长远观点看即是生产性的投资。
科学知识再生产
使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提高劳动者素质
1.教育可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改变劳动能力形态,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
政治
维系社会政治安全
提高社会政治文明
促进变革
培养人才
人口
调控人口数量的手段之一
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
促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
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迁移
文化
传承(传递和保存)
选择(选择和净化)
交流(传播和交流)
创新(更新和创造)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人身心发展主要特征
顺序性
阶段性
差异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
1.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格赛尔孪生儿的爬楼梯的实验。) 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遗传决定论代表: 孟子,弗洛伊德(性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刻 ) 霍尔(“一俩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创始人
环境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3.环境对人的发展有自发和自觉的,有积极和消极的。
环境决定论: 洛克的“白板说”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活动特殊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教育主体特殊
3)学校的环境是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而专门设计的,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和教育性。
教育环境特殊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学校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唤醒生命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
四: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定义
广泛: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国家对培养什么人的总体期待,即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目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教育工作总方向,是一定时期国家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区别
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作的社会性质、根本方向乃至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等内容。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概念。教育方针是政治术语,属于教育政策学研究的范畴。
联系
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
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1957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砖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 1993年2月13日,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 2002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144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质精神
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性质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强调某些方面的素质
二因素理论: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合并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也提出“相乘说”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是构成教育活动性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