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分散体系
分散体系知识总结,建议和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五版)配套使用,大致的将分散体系章节中的知识点进行了整理和归类。
适用于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C的朋友参考参考,主要内容有溶液、稀溶液的依数性、电解质溶液、胶体溶液、分散体系的分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分散体系
溶液
物质的量浓度c(B)(与温度有关)
质量摩尔浓度b(B)(溶质的质量/溶剂的物质的量)
摩尔分数 x(B)
质量分数w(B)
不受温度影响
溶液组成的表示
稀溶液的依数性
溶液的蒸汽压下降
原因:溶剂的部分表面被溶质分子所遮挡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与溶质B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Δp=p’•M(A)•b(B)=K•b(B)
当溶质为挥发性物质时,Δp仅代表溶剂的蒸汽压变化
溶液的沸点升高
沸点的概念:当液体的蒸汽压等于外界的蒸汽压时,液体沸腾,此温度称液体的沸点
原因
ΔTb=Kb•b(B) 其中Kb为沸点升高常数,与溶质无关
凝固点:在一定的外压下,物质的固相蒸汽压与液相蒸汽压相等,两相平衡共存时的温度为该物质的凝固点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ΔTf=Kf•b(B)其中Kf为凝固点降低常数,与溶质无关
溶液的渗透压
渗透作用: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自发现象 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是一种自发现象,并不需要浓度差的存在
渗透压:为了维持渗透平衡而向溶液上方所施加的最小压力 π=b(B)•RT
溶液依数性的应用
植物细胞的抗旱性和耐寒性
冰盐混合物作冷冻剂
稀溶液的依数性应用
利用溶液的沸点上升或凝固点下降求物质的相对摩尔质量
利用溶液的渗透压求大分子物质的相对摩尔质量
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的概念:强酸、强碱和各种盐在水溶液中均全部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称为强电解质
离解度: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已离解的部分与其全量之比称为离解度 (实际上,强电解质的离解度也并非百分之百)
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由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发生离解,使得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比非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质粒子数更多,从而使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增大 但是其依数性并不是非电解质溶液的整数倍,因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并非完全离解
胶体溶液
分散度与比表面(分散系的分散度常用比表面表示) 比表面是物体所具有的表面积除以体积
表面能
吸附(物质的分子自动聚集到界面上的过程称为吸附)
固体对气体的吸附(活性炭、骨炭、硅胶等) 对于气固吸附,随压力增大,吸附量升高,温度上升,吸附量升高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分子吸附:固体在非电解质或弱电解质中的吸附称为分子吸附 规律为相似相吸,极性吸附剂吸附极性
离子吸附
离子选择吸附:离子从溶液中选择性地吸附与其组成有关的离子,如胶体的制备中胶核吸附电位离子
离子交换吸附(可逆过程):吸附剂在吸附过程中将同号离子等电量的置换到溶液中去的过程
离子交换树脂的重要用途之一是制取去离子水
溶胶的性质
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光的散射现象)
动力学性质:布朗远动(布朗运动是指由于分散剂分子对胶体粒子进行撞击从而使胶体粒子产生无的规则运动)
电学性质:电泳(带电荷的胶粒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的定向移动) 电渗(分散剂(反离子与水化层)在外电场作用下的定向移动)
胶体粒子带电的原因:(1)吸附带电 (2)离解带电
胶团结构
胶团
胶粒
胶核
吸附层
反离子
电位离子
扩散层(反离子)
胶团凝结的方法
长时间加热
溶胶间的相互凝结
加入电解质(影响最大)
凝结值: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开始凝结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凝结值越小,凝结能力越强)
离子价数越高,凝结值越小,聚沉能力越强
水化离子半径越大,凝结值越大,聚沉能力越小
分散体系的分类(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1nm
可通过半透膜
1~100nm 胶体分散系
高分子溶液(血浆)
溶胶(AgI溶胶)
均不能通过半透膜
>100nm 不可通过滤纸
不同种类的分散系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三者之间的过渡是渐变的,分散质粒径为500nm的分散系也可能表现出溶胶的性质
电位离子和反离子均来自过量溶液
粒子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
电解质的“反常行为”
溶液的各依数性可由质量摩尔浓度联系起来
对于血红素分子而言,其它依数性的改变量均很小, 仅有渗透压可准确测量,故选择来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凝固点降低法相对于沸点升高法更准确 其一是沸腾比凝固更难观察 其二是凝固点降幅比沸点升幅大
原因均为溶液的蒸汽压下降
拉乌尔定律
p’表示纯溶剂的蒸汽压 K为常数,与溶质无关
考点是浓度的相互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