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我国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述
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本国教育要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应然的教育目的
实然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社会基础
教育目的受社会交往范围的制约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种形态
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育目的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教育目的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制约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方针
定义
上位概念
与教育目的的联系
与教育目的的区别
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最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突出劳动或实践的重要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中心内容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是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哪种教育目的是好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三个观点
个人本位论
定义: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孟子,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马斯洛,卢洛孟福泰
主要观点:①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②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有助于个人的价值的实现③教育的基本职能在于使人的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社会本位论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人的要求来设定
孔德,孔子,涂尔干,凯兴斯泰纳,那托普(司徒两孔)
主要观点:①个人的一切发展都赖于社会②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③强调教育要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④教育的结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重要程度来衡量的
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即生长)
代表人杜威
主要观点:①认为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没有预先设置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生成)③主张社会中心,学校即社会,并非完全放弃教育目的,而是反对外加的,强制性的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古代
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
1957
1978
1982
1985
1986
1995
1999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观点
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坚持人才 培养的社会主义性质
根本特点
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质量标准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途径
根据不同时期 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强调某些方面的素质
时代特征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内涵
总体来说,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地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来说,素质教育内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持续性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呼唤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
人才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
重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一方面需要改革现实的教育,实现观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另一方面需要实施创新教育→从目标上说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趋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创新精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