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考研贫血
造血细胞的发育;贫血概述: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
编辑于2021-12-17 09:41:39贫血
总论
造血细胞的发育
多功能造血干细胞
定向多能造血干细胞
定向单能造血干细胞祖细胞
各系祖细胞
红细胞
位于外周血
粒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浆细胞
贫血概述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
注意:贫血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各系疾病均可引起贫血
贫血的诊断标准
贫血的分类
按照血红蛋白的浓度
按照红细胞形态不同
按照红细胞缺失原因
红细胞生成减少
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丢失过多
贫血的临床表现
低氧表现
神经系统
头晕、眩晕、萎靡、注意力不集中
肢端麻木可有贫血并发的末梢神经炎所致,特别多见于VitB12缺乏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皮肤黏膜
苍白( 主要临床表现);粗糙、缺少光泽
呼吸系统
轻度贫血是活动后呼吸加深加快;重度贫血是端坐呼吸
循环系统
组织缺氧,心肌,心率加快,心搏有力,脉压升高,贫血性心脏病(贫血治愈后心脏可恢复)
消化系统
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低
泌尿系统
血管外溶血出现高尿胆原和胆红素阴性
浓茶样小便
血管内溶血出现游离血红蛋白尿和含铁血黄素尿
酱油色小便
诊断
金标准是血红蛋白
辅助检查
贫血首选血常规
淋巴瘤首选淋巴结活检
血液病首选骨髓穿刺
治疗
对因(根治)+对症(缓解)
缺铁性贫血
铁的体内代谢
铁的体内分布
铁总量
男性50-55mg/kg
女性35-40mg/kg
储存贴
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功能铁
血红蛋白铁、肌红蛋白铁
运输
吸收入血的二价铁经过铜蓝蛋白氧化后变成三价铁来运输
三价铁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结合,其体内饱和度为1/3
利用
三价铁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成二价铁
二价铁参与形成血红蛋白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1. 需铁量增加
多见于婴儿、青少年、妊娠、哺乳期妇女
2. 铁摄入量不足
婴儿不补充辅食,妊娠、哺乳期不补充高铁食物
3. 铁吸收障碍
胃大部切除、胃肠道功能紊乱(长期腹泻、慢性肠炎、克罗恩病); 转运障碍(无转铁蛋白血症、肝病)
4. 铁丢失过多
各种失血(痔疮、月经过多、慢性胃肠道失血、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失血是最常见的原因
发病机制
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
贮存铁指标(铁蛋白、含铁血黄素)减低
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
总铁结合力和未结合铁的转铁蛋白升高
血清可溶性转铁受体升高
缺铁使游离原卜琳(PEP)升高,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
含铁酶和铁依赖酶活性降低
临床表现
贫血表现(非特异性)
乏力、易疲倦、头晕、头痛、耳鸣、心悸、气促、纳差、苍白、心率增快等
组织缺铁表现(特异性)
1. 精神行为异常
异食癖
2. 口腔
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炎、缺铁性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
3. 指甲
变薄、缺乏光泽、变平,匙状甲(反甲)
4. 皮肤毛发
干燥粗糙脱落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
2. 外周血涂片
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
3. 骨髓检查
核老浆幼
红系增生为主
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
骨髓涂片铁染色提示铁幼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金标准
4. 铁代谢指标
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
总铁结合力(TIBC)↑、未结合铁的转铁蛋白↑
铁蛋白是反应铁储备的敏感指标
5. 红细胞内卟啉代谢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测定(FEP)↑
缺铁性贫血由于铁的缺乏原卟啉不能与之结合成为血红素,因此以游离的方式聚集在红细胞中
6. 血清转铁蛋白受体
升高
诊断
体内贮存铁耗尽(ID)
①血清铁蛋白<12μg/L(贮存铁的最佳指标)
②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色铁消失(最可靠指标),铁幼粒红细胞少于15%
红细胞内铁缺乏期(IDE)
a. 符合 ①②
b. 转铁蛋白饱和度(TS)<15%
c. FPE/Hb>4.4μg/gHb
缺铁性贫血(IDA)
符合abc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MCV小于80
存在铁缺乏的病因,铁剂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
铁幼粒细胞性贫血
铁利用障碍
治疗原则
根除病因,补充贮存铁
口服首选无机铁:以硫酸亚铁为代表,其不良反应较有机铁明显;Vc可促进铁的吸收。
注射首选有机铁:右旋糖酐铁、山梨醇铁;口服有机铁:葡萄糖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
肌注:口服不能耐受者,可肌注右旋糖酐铁(深部肌肉缓慢注射)
补铁后两周复查
5-10天,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升高达峰
成人正常为0.8%-2%(一般为1%左右),绝对值(25-75)*10^9/L
新生儿2.0%-6.0%,绝对值(144-336)*10^9/L
血红蛋白两周后开始升高,2月左右恢复正常
血红蛋白正常后,仍需服用铁剂4-6个月,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造血衰竭
概念
是一种可有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低
△三系减少:再障、MDS、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恶性组织细胞病、急性白血病、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病因
1. 病毒感染
2. 药物、化学因素
氯霉素类抗生素(绝大多数可逆),与用药剂量和疗程无关
氯霉素与个人敏感性相关
抗肿瘤药物与苯对骨髓的抑制和剂量相关
抗肿瘤化疗药物
3. 长期接触X线、镭、放射性核素等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感染、出血
急性再障,起病急骤,症状较重
△:再障的贫血是进行性加重的
贫血:早期不明显、晚期明显
感染:呼吸系统常见
发热
出血:皮肤、黏膜、内脏
△:无肝脾肿大
肝脾大者:白血病、MM、MDS、淋巴瘤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
全血细胞减少,呈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
在治疗中血小板恢复最难,红细胞出现最晚
网织红细胞计数减少,白细胞分类无幼稚细胞
△重型再障的SAA的诊断标准(具备以下三项中的两项)
发病急、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和(或)出血
1.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9/L(0.5%)
2. 中性粒细胞<0.5*10^9/L
3. 血小板<20*10^9/L
<30*10^9/L,使用升血小板药物
<20*10^9/L,输注血小板
<10*10^9/L,严格卧床
4. 若中性粒细胞<0.2*10^9/L,则为极重型再障
2. 骨髓涂片
确诊最佳
多部位增生减低,骨髓颗粒减少(其他部位可代偿增加)以非造血细胞为主;骨髓小粒无造血细胞
3. 骨髓活检
造血组织均匀减少,脂肪族孩子增加
诊断标准
1.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2. 一般无肝脾肿大
3. 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
记住,啥都低
鉴别诊断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一过性疾病,具有自限性
1. 常在溶血性贫血或感染发热的患者中发生
2. 全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骤然下降,网织红细胞可降至0,骨髓三系减少
3. 骨髓涂片可见巨大原始红细胞;病程自限性(一个月恢复)
治疗
1. 支持治疗
输血(Hb<60.纠正贫血);止血(控制出血);控制感染
2. 促造血治疗
雄激素:司坦唑醇(康力龙)、十一酸睾酮(安雄)、达那唑、丙酸睾酮
2-3个月起效
造血生长因子:常用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CSF,EPO,TPO
3. 免疫抑制治疗
环孢素(适用于全部AA)疗程长达一年
4. △
非重型再障
雄激素首选,司坦唑醇或十一酸睾酮
重型再障
首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最有效);免疫抑制治疗(环孢素)
促造血治疗适用于所有再障,不过重型再障首选移植罢了
溶血性贫血
总论
溶血位置
血管内溶血(急):hb尿(酱油色小便)+含铁血黄素尿(反复血管内溶血)+走肾+腰酸背痛+走肝走脾+黄疸
血管外溶血(慢):走脾走肝+肝脾大+游离入血,结合入胆囊入肠道+血游离胆红素增加,血胆原增加+走肾+胆原尿(+)尿胆红素(-)黄疸
原位溶血:MDS+MDS表现+胆红素
分类
I. 红细胞自身异常
1. 红细胞膜异常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PNH
获得性血细胞膜糖基化肌醇磷脂(GPI)锚连蛋白异常
2. 红细胞酶异常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
无氧糖酵解酶缺乏(丙酮酸激酶)
3. 珠蛋白结构异常
海洋性贫血。镰状细胞型地中海贫血
II. 红细胞外部异常
自身免疫性温抗体型(IgG)或冷抗体型(IGM)
发病机制
原位溶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巨幼细胞性贫血
血管内溶血
1. 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蚕豆病
2. 起病急
睡前吃点冷蚕豆
3. 结合珠蛋白异常:结合珠蛋白的主要功能与游离血红蛋白结合,减少血红蛋白对肾脏损伤(结合珠蛋白减少见于血管内溶血,与Hb结合保护肾脏)
血管外溶血
地球外变温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温抗体性自身免疫性溶血
起病缓慢(脾脏内溶血)
临床表现
再生障碍性危象:在慢性溶血过程中,某些诱因(病毒感染),患者可发生暂时性红系停滞,持续1-3周
急性溶血性贫血
血管内溶血:多为急性,表现:贫血+黄疸+腰背四肢酸痛+酱油色小便+含铁血黄素尿
头痛、呕吐、高热、腰背四肢酸痛、腹痛
严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肾衰(少尿。无尿)
慢性溶血性贫血
血管外溶血:多为慢性,表现:贫血+黄疸+肝脾大+浓茶尿(尿胆原+)
胆石症、肝功能损害、胆汁淤积性黄疸、胆固醇高
血红蛋白尿
血管内,见于急性血管内溶血
含铁血黄素尿
肾小管,慢性反复性血管内溶血,Rous试验阳性
实验室检查
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
骨髓检查可见红系造血增生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特征: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异常),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血管外溶血
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反复发生溶血性贫血,间歇性黄疸、不同程度的脾大;常见的并发症有胆囊结石(50%)
检查: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
治疗:切除脾脏有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I. 温抗体性(常见)
特征:抗体主要为IgG,其次为C3
表现:起病缓慢,为慢性血管外溶血,正细胞性贫血
检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阳性,具有诊断意义
治疗:主要方法是糖皮质激素,脾脏切除有效,可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
II. 冷抗体型(少见)
特征:主要抗体是IgM
表现:起病急,血管内溶血,正细胞性贫血
治疗:保暖是主要治疗措施,输血时血制品应该预热,切脾无效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发病机制
参与红细胞磷酸戊糖途径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G6PD)活性降低和(或)酶性质改变。上述改变是红细胞既可以被脾脏巨噬细胞吞噬发生血管外溶血,也可以发生血管内溶血
临床表现
药物性溶血:服用抗疟疾药(奎宁)、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对氨基水杨酸等)
蚕豆病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G6PD红系筛查: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阳性(首选)
红细胞活性测定:最可靠
红细胞内可见海因小体(计数>5%有意义)
治疗
输红细胞,用糖皮质激素;切脾无效
血红蛋白病
珠蛋白合成数量异常
地中海贫血
α型
β型
异常血红蛋白病
镰状红细胞型贫血
碱基错配,β珍珠蛋白第六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
治疗:地中海贫血一般无需治疗,α型可切脾治疗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特点:血细胞膜上CD55和CD59 缺乏,使红细胞被补体破坏,导致血管内溶血
临床表现:血红蛋白尿,贫血,有血栓形成倾向
确诊试验:酸溶血试验,蔗糖水溶血实验,蛇毒因子溶血实验 流式细胞仪健侧:CD55,CD59
治疗:唯一可治愈的方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