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治则及其主要治法和代表方剂,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药味轻、药量轻、药物质地轻、短煎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驱邪正安、权衡湿热。
编辑于2021-12-22 21:21:26温病的治疗
温病治则及确立治法依据
温病治则
驱邪护阴
卫气营血治则
“在卫汗之可也”——辛凉发汗 “到气才可清气”——辛寒、苦寒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清营(凉润)+透热转气 “入血直须凉血散血”——凉血散血(咸寒)
三焦治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药味轻、药量轻、药物质地轻、短煎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驱邪正安、权衡湿热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药味厚重、药量重、药物质地重沉、长煎
确立治法依据
审因论治
根据病因确定治法
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热毒,痰饮,瘀血,积滞
辩证施治
根据证候病机确立治法
对症施治
针对特殊症状确立治法
神昏,惊厥,斑疹,虚脱
温病的主要治法
内治法
驱邪为主
泄卫透表法
疏风散热
银翘散
发热,微恶寒,口微渴,无汗或少汗,舌边尖红,苔薄白
解表清暑
新加香薷饮
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心烦,口渴,脘痞,舌红苔腻
宣表化湿
藿朴夏苓汤
恶寒,头重如裹,身体困重,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
疏卫润燥
桑杏汤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鼻咽喉干燥, 咳嗽少痰,舌红苔薄白
清解气热法
轻清宣气
栀子豉汤
身热微渴,心中懊帐不舒,舌苔薄黄,脉数
辛寒清气
白虎汤
壮热烦渴,汗出,舌苔黄燥,脉洪数
清热泻火
黄芩汤或 黄连解毒汤
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和解表里法
清泄少阳
蒿芩清胆汤
寒热往来,口苦喜呕,胁脘闷痛,烦渴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分消走泄
温胆汤
寒热起伏,汗出不解,胸痞腹胀,溲短,苔腻
开达膜原
雷氏宣透膜原法 或达原饮
寒甚热微,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舌红绛或紫绛,苔白厚浊腻如积粉
祛湿清热法
宣气化湿
三仁汤
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或微恶寒,汗出不解,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濡缓
燥湿泄热
王氏连朴饮
身热而汗出不解,口渴不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舌苔黄腻,脉濡数
分利湿热
茯苓皮汤
小便短少,甚则不通,热蒸头胀,渴不多饮,舌苔白腻
清营凉血法
清营泄热
清营汤
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斑点隐隐,舌质红绛
凉血散血
犀角地黄汤
灼热躁扰,甚则昏狂谵妄,斑疹密布,各种出血,舌质紫绛或有瘀斑
气营(血)同病
加减玉女煎
偏于气营同病,则出血倾向不重,症见壮热口渴,烦扰不寐,舌绛苔黄
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气血两燔,热毒深重之证,则见壮热躁扰,甚或神昏谵妄,两目昏瞀,口秽喷人,周身骨节痛如被杖,斑疹密布,出血,舌质紫绛,苔黄燥或焦黑
通下逐邪法
通腑泄热
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潮热便秘,或热结旁流,时有谵语,腹部胀满或硬痛拒按,舌苔黄爆或焦黑起刺,脉沉实
导滞通便
枳实导滞汤
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舌苔黄垢浊腻
增液通便
增液承气汤
身热不退,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沉细等
通瘀破结
桃核承气汤
身热,少腹硬满急痛,大便秘结或色黑,小便自利,或神志如狂,舌紫绛,脉沉实
扶正为主
滋阴生津法
滋养肺胃
益胃汤、沙参麦冬汤
干咳少痰或无痰,口干咽燥,或干呕不欲食,舌光红少苔或干
增液润肠
增液汤
大便数日不下,口干咽燥,舌红而干
滋补真阴
加减复脉汤
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颧红,口干咽燥,神疲欲寐,或心中憺憺大动,舌绛少苔或干绛枯痿,齿燥,脉虚细或结代
急救
开窍醒神法
清心开窍
安宫牛黄丸 紫雪丹 至宝丹
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身体灼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或纯绛鲜泽,脉细数
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
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谵语,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滑或数
息风止痉法
凉肝息风
羚角钩藤汤
灼热躁扰,四肢拘急,甚则角弓反张,口噤神昏,舌红苔黄,脉弦数
滋阴息风
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低热,手足蠕动,甚或瘛疚,肢厥神疲,舌干绛而痿,脉虚细
固脱救逆法
益气敛阴
生脉散
身热骤降,汗多气短,体倦神疲,舌光少苔,脉散大无力
回阳固脱
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
四肢逆冷,大汗淋漓,神疲倦卧,面色苍白,舌淡苔润,脉微细欲绝
外治法
洗浴法
小儿麻疹,疹色淡红隐而不透时,可用鲜芫荽煎汤外洗 感受风热病邪而致高热、无汗,可用荆芥、薄荷各等分煎水擦浴 对高热而无恶寒者,还可采用25℃ ~35℃的30%乙醇擦浴,或用32℃ ~34°C温水擦浴,可明显的散热降温
灌肠法
对象
难口服煎剂的患者,如小儿及处于昏迷状态者尤为适用
具体方法
灌肠所用药物煎汤过滤去渣,温度保持在38C左右,患者取左卧位,肛管插人20~30cm,将药液灌人,灌肠次数依病情而定
痢疾用白头翁汤煎液灌肠 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用泻下逐瘀剂作高位保留灌肠 风温病肺胃热盛者用白虎汤加千金苇茎汤灌肠等
敷药法
用药物制成膏药、 搽剂、熨剂等,在病变局部或穴位作外敷 主治各种温病在局部出现热毒壅滞症状者
将具有解表、清热、通达阳气的药物研细(如大黄、山栀子、生石膏、葱白等),用米醋或蛋清调成糊状,外敷涌泉穴或手足心处,包扎固定,4~6小时取下,具有迅速降温的作用,适用于壮热、烦渴,等症 温毒所发生的局部肿痛,可用水仙膏外敷,敷后如皮肤出现小黄疮如黍米者,改用三黄二香散外敷 温病热盛衄血,可用吴茱萸、大蒜捣敷于涌泉穴,以引热下行而止衄 疟疾用二甘散(甘遂、甘草各等分)外敷神阙穴,或用毛茛捣烂外敷内关
搐鼻法
将辛窜芳香气味的药物研细, 抹入鼻孔少许,通过鼻腔 黏膜的吸收,或使病人打喷嚏,达到开窍醒神的目的
适用于温病热入心包或中暑神昏
用蟾酥、冰片、雄黄各2g, 牛黄lg研细,取少许放入鼻孔以取嚏,可治疗中暑昏迷、卒倒、牙关紧闭 朱丹溪的通关散(细辛、皂角按6:1调配),治疗高热头痛或神昏、呼吸不畅、鼻塞
吹喉法
将具有清热解毒、祛腐生新作用的药物研细,吹于喉部少许,治疗烂喉痧咽喉红肿糜烂,具有解毒消肿、利咽清热的作用。代表方如锡类散
雾化吸入、熏蒸、吹耳、 灸疗、冰敷、拭齿
温病兼夹证的治疗
兼痰饮
原因
①素有停饮宿痰②温病过程中体内津液不能正常布化
治法
燥湿化痰理气
痰湿气阻
清热化痰开结
痰热互结
痰热壅肺
痰热结胸
小结胸汤
痰热闭窍
痰热阻于肝经
兼食滞
原因
①病前宿食停滞②病中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减弱
治法
消食和胃
保和丸
导滞通腑
枳实导滞丸
兼气郁
原因
情志失调
治法
理气解郁,疏肝理脾
四逆散
兼血瘀
原因
①素有瘀血宿伤②温病过程中热盛动血,迫血妄行③妇女经血适来或产后而病温,热陷血室,热瘀互结
治法
清营血,化宿血
清血室,化瘀热
温病瘥后调理
正虚未复
补益气液
薛氏参麦汤或三才汤
滋养胃肠
益胃汤或增液汤
补养气血
八珍汤加减或集灵膏
余邪未尽
清解余热,益气养阴
竹叶石膏汤
芳化湿邪,醒胃和中
薛氏五叶芦根汤
理气化湿,健脾和中
参苓白术散加藿香、佩兰、荷叶、砂仁
化湿利水,温补肾阳
真武汤
复证治法
劳复证
气虚劳复
补中益气汤
阳虚劳复
加减复脉汤
余热劳复
食复证
香砂枳术丸或大柴胡汤
感复证
解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