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一思想道德与法治全书思维导图
思想道德与法治包括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遵守道德规范 锻炼道德品格,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编辑于2021-12-28 01:07:04思想道德与法治
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
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立大志,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
明大德,锤炼高尚品格,崇德修身,启润青春
成大才,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担大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作用
调节人们思想行为
协调人际关系
维护社会秩序
思想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思想道德建设为法治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把这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
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社会关系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目的
人生态度
人生价值
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正确的人生观
高尚的人生追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
人生当务实
人生应乐观
人生要进取
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正确评价
根本尺度: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贡献大小与尽力程度
尊重物质贡献,尊重精神贡献
注重社会贡献,注重自身完善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树立正确的顺逆观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反对错误人生观
反对拜金主义
反对享乐主义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成就出彩人生
与历史同向
与祖国同行
与人民同在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理想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超越性 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实践性 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实现
时代性
信念
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执着性
支撑性
多样性 (高层次信念决定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高层次的信念。敬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
理想信念的作用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理想信念催生前进动力
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马克思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对立统一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为指引
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汇聚和升华
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
自觉躬身实践,知行合一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
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对品格养成的重视
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伟大创造精神
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对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支柱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
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经济全球化)
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增强国防意识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
最鲜明的特色这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改革开放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创新决定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改革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
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夯实创新基础
培养创新思维
投身改革创新实践
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
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立场和态度是对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反映特定的时代精神
体现鲜明的的民族特色
蕴含特定的阶级立场
核心价值观
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体现社会制度的阶级属性
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
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称道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内在一致性
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都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
都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
富强
是促进社会进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高准的根本要求
根本目的在于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人民当家做主 ,真实,广泛,高效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反映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集中体现
是一种政治实践 价值理念
文明
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为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
和谐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
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层面
自由
社会活力之源,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
绝大多数人的,实质上的,真实的
受法律和规范制约,权利和义务对等的
与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
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更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
平等
人类追求的美好状态
兼顾效率与公平
实实在在的而非形式的
人人公平行使社会权利,履行社会义务,分享社会成果,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
公正
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强调机会公平,程序正义,兼顾结果的公正
法治
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个人层面
爱国
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密结合, 个人价值的实现同国家的繁荣发展对接, 人生意义的提升同增进最好的人民的福祉相连
敬业
对生产劳动和人类生存的一种根本价值态度
诚信
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价值规范 社会存续的重要价值基石
友善
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和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
推进社会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上,最广泛的形成价值共识
有效引领,整合社会思想意识
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
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先进性 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同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适应,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价值表达
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中的独特优势。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体底蕴的集中体现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
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性,人民历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立场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深厚的基础和最大底气
以解放广大劳动人民为宗旨,竭尽全力为人民谋福利,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
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鲜明的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真实可信的
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选举
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
根本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理论上具有虚伪性,实践上具有虚伪性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扣好人生的扣子
意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加强价值观的养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勤学 笃实 明辨 修德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道德的含义与本质(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是一种实践精神。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
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的产生
主要前提是劳动,这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
客观条件是社会关系
主观条件是人的自我意识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的功能
认识功能
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能与效力
规范功能
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并促进人们崇德向善
调节功能
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与其他社会调节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条件效用)
道德的作用
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巩固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会主义道德是崭新类型的道德
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
是对人类优秀道德资源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
克服了以往阶级社会道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意义高于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集体主义的层次性
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注重人伦关系,重视道德义务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与阐发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反对 复古论 和 虚无论 两种错误思潮
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秉承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因为我为主,为我所用,批判吸收其他国家的道德成果
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遵守社会公德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加强网络文明自律
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
恪守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培养创业的勇气与能力
弘扬家庭美德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家教中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尊重人格平等
自觉承担责任
文明相亲相爱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避免四个误区
处理三种关系
锤炼个人品德(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涵养高尚道德品格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
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道德修养重在践行
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向道德模范学习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积极引领社会风尚
知荣辱 荣辱观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导向和调节作用,社会风尚同荣辱观紧密相连,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讲正气 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同一切歪风邪气作斗争
作奉献 文件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促和谐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社会文明状况是社会风尚的重要体现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法律的含义
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强制性
滞后性
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阶级性 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的历史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鲜明的阶级性和广泛的人民性 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科学性和先进性 (尊重反映社会发展规律)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 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法律执行 坚持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基本原则
法律适用 司法原则-司法公正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等
法律遵守 依法享有权利 履行义务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指导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
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全面系统的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新飞跃
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发展做出独创性,原创性,集成性贡献)
政治方向
战略地位
工作布局
主要任务
重大关系
重要保障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历史的必然结论
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违法必究
非歧视 (无差别对待)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建设法治中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建立的有效的法治化权力监督网络
是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迫切要求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
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社会建设是基础工程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重点),全民守法(基础)
维护宪法权威
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地位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宪法是实现国家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个人发展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纽带
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尊重保障人权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
实施
依宪执政
依法立法
严格执法
监督
健全人大工作机制
健全宪法解释机制
健全备案审查机制
健全合宪性审查机制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正当性
规范性
逻辑性
科学性
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权力制约
公平正义
权利保障
程序正当
依法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
法律权利特征
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有法律规定或认可,受法律维护或保障,不可侵犯性,强制保障实现(区别于其他权利的根本所在)
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
法律义务的特点
历史的
源于现实需要
必须依法设定
可能发生变化
二者关系
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我国宪法规定的权利
政治权利
选举权
表达权
民主管理权
人身权利
生命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
人格尊严权
住宅安全权
通信自由权
财产权利
私有财产权
继承权
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
休息权
社会保障权
宗教信仰自由
文化教育权利
文学艺术创作自由
进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科学研究自由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目的的正当性
必要限度
方式的法定性
正当程序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依法服兵役
依法纳税
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尊重法律权威
信仰,遵守,服从,维护
学习法律知识
提升法治素养的前提
参与法治实践是学习法律知识的有效途径
养成守法习惯
增强规则意识
守住法律底线
提高用法能力
维护自身权利
维护社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