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的思维导图,包括教育的概述、属性、基本要素、功能、起源、发展历程等内容。
编辑于2022-01-01 16:19:10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5、教育的基本功能
根据教育作用的对象划分
个体/基本/本体/固有功能
指教育对个体的生产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表现
个体社会化功能
个体个性化功能
个体谋生功能
个体享用功能
社会/衍生/派生/工具功能
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指教育对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表现
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能动地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体现:政经文科人生
社会流动功能
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和流动
包括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
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
正向功能
也称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促进政经文科人生发展,与之相适应)
负向功能
也称消极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与政经文科人生不相适应)
根据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
显性功能
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更强调计划性
隐性功能
指伴随显性功能而出现的非预期且具有较大隐蔽性的功能,强调意料之外的结果
隐形功能一旦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可以转变成显性功能
6、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
主要观点: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
朱熹的“天人合一”观点
评价:是最古老的观点,缺乏科学依据
生物起源论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
法国的利托尔诺
英国的沛西·能
美国的桑代克
达尔文
劳伦兹
评价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心理起源论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评价
研究对象从动物转向人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劳动起源论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生产劳动中经验传递的需要
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评价:在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
交往起源论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交往
代表人物:叶澜
7、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产生最根本的原因
产生条件
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特征
没有阶级性(原始社会是唯一一个教育没有阶级性的时期)
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与生产劳动结合
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具有生产性
教育手段极为原始
与宗教结合,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古代社会的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外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古代社会的教育特征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奴隶时期产生了学校
学校产生的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基础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文字的创造(重要标志)及社会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保障作用)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和宗教性
在奴隶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在封建社会,教育在阶级性的基础上呈现出严格的等级性
教育内容丰富,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孔子的“君子忧道不忧贫”
樊迟问稼即把“请学稼”“请学为圃的樊迟视为小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
官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道统性:教育服从于统治
专制性: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
刻板性:学习方法刻板,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
象征性:接受的教育种类象征个人的社会地位
近代社会的教育特征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实施义务教育,16世纪)
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生产性)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趋势
教育的终身化: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被誉为终身教育之父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标志着终身教育理论体系最终形成
教育的全民化(平民化)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机会均等
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教育的自由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
4、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根本特征/自然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
一方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动物的学习、动物之间的哺育不是教育
另一方面,人的先天本能不是教育
“培养人”强调人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机械地灌输、错误观念的影响不是教育
“有目的”区别于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1不都是教育,那些无目的的偶然影响不是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历史性
不同的社会、同一社会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时代性是指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同一时代的教育有共同的特点
阶级性是指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是由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的,集中体现为教育的社会性质
相对独立性
教育有自身发展的规律
历史继承性:不同时期相同特点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变化与社会发展不完全同步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生产性
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民族性
3、教育的基本形态
家庭教育
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教育
特点
先导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感染性
权威性
针对性: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
终身性:在人的一生中,享受时间最长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
生活性
社会教育
广义上讲,社会教育是指社会生活中一切对个人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
从狭义上讲,社会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
特点
自愿性与自主性
伸缩性和灵活性
持久性和巩固性
补偿性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特点
较强的目的性
系统性和组织性
较强的可控性
教育的专门性:任务的单一
教育时空的集中性和效率性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是教育最基本的要素
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习者)
是教育最基本要素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为主要职责的活动主体,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教育中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影响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教育影响是联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中介和桥梁
1、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的由来
结合:“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所著《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分开:最早见于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文
教育的定义(根据层次结构划分)
广义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称为教育的三合力、三位一体的教育、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零碎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
狭义
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