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期末重点复习整理,包括学前教育学导论、学前教育学的基础、学前儿童与教师、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等内容。
编辑于2022-01-01 16:39:17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导论
学前教育的概念
是指从出生到六岁儿童的教育,包括3岁钱的婴儿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两个有机联系的过程
学前教育的种类
学前家庭教育 学前社区教育 学前机构教育
学前教育的特点
基础性 福利性 保教并重
学前教育学的概念
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年龄分支学科,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从出生到六岁儿童教育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学前教育学萌芽阶段西方教育学家的著作及主要观点
福禄贝尔 "幼儿园之父" 1837"保姆养成所"1840正式命名"幼儿园"(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张之洞 1904 "湖北武昌蒙养院"(中国近代第一家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第二章:学前教育学的基础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客观因素
遗传与生理成熟
环境与教育
主观因素
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生态环境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概念
儿童发展是其生态环境作用的结果,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环境由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与时间系统所构成
早期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基础性与易感性 阶段性与连续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与普遍性
基于早期儿童身心发展需求的学前教育原则
1.学前教育要注意保护儿童的感官 2.学前教育要适应并引导儿童的身心发展 3.学前教育要重视儿童的整体发展 4.学前教育应以活动为基本的方式与途径 5.学前教育要因时、因境与因人施教
社会经济发展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手段 学前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学前教育的社会成本效益与财政投入)
社会政治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1.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决定了学前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制度制约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领导权 4.~受教育权 5.~管理体制 6.学前教育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意识形态、爱国情怀)
第三章:学前儿童与教师
儿童观
儿童观的内涵
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人们对儿童的地位与权益的看法、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的认识程度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
儿童观的价值取向
国家本位 家族本位 个人本位
儿童观的形态
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 学术理论形态 大众意识形态
现代儿童观的内涵
1.儿童是人,具有人的尊严与作为人的一切基本权利 2.儿童有权享有幸福的童年 3.儿童应该受到平等对待 4.儿童尤其独特的文化 5.儿童是主动的学习是 6.儿童是富有差异性的存在 7.儿童的基本活动是游戏 8.儿童期具有独立存在和为成人期做准备的双重价值
儿童观现代化的途径
历史的反思是儿童观现代化的基础 立法保障是儿童观现代化的必要保障 深化研究是~重要前提 宣传普及是~必要条件 重视转化是~关键环节
教师观
幼儿园教师的概念
是专指在特定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利用专门的设施,按照特定的章程,对学前儿童实施教育行为的专业人员
现代幼儿园教师的角色
生活照顾者 课程建构者 行为观察者 活动指导者 资源整合者
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伦理 专业参与 专业创新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自我实现途径 教师教育途径 实践反思、实践研究、结合实践的专业进修再辅之以各种专业参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有了切实的保证
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的概念
指发生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优质师幼关系的特征
助长性 平等性 互动性 民主性 对话性
优质师幼关系的培养策略
树立现代儿童观是关键 转变教育观念是根本 提高教育技能是保证 营造良好环境是基础 完善管理制度是保障
第四章:学前教育的目标
学前教育目标概念
是指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育目标,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学前教育的任务和教育对象而提出来的培养人的具体质量和规格
预设的教育目标与生成的教育
预设的教育目标
指的是在教育活动开展之前,教师根据他们对于儿童的前期了解以及活动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所预先设计的教育目标
生成的教育目标
是教师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根据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特定反应而拟定的
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
导向的功能 调控的功能 评价的功能
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
1.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 2.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3.学前教育的启蒙性质
学前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指向现在和指向未来 普遍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中的价值取向
普遍性目标是把一般教育宗旨为原则与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和物性,可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 行为性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合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以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结构为框架,将教育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被广泛采纳
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特点
1.保育和教育并重 2.注重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3.关注学前儿童的长远发展
幼儿园教学内容选择的范围
1.关于自己及周围世界的粗浅的认识经验 2.关于基本的活动方式方法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3.关于发展儿童智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经验 4.关于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的经验
幼儿园教育原则
1.尊重儿童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原则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3.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的原则 4.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5.保教结合的原则 6.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7.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8.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第五章: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学前儿童的体育
学前儿童体育的内涵
学前儿童体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中基础而关键的组成部分 广义的学校儿童体育是指依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维护和促进学校儿童身心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学习儿童体育是指教师为养护学前儿童,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校儿童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发展动作和增强体质的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体育的意义
1.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增强学前儿童体质 2.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通过改善个体素质,进而提高民族的素质
学前儿童体育的目标
通过适宜的体育游戏与活动,锻炼学前儿童的身体,增强学前儿童的体质,提高其身体机能水平、环境适应能力和疾病抵抗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为学前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学前儿童体育的基本任务
1.保证学前儿童的生命安全,促进其正常发育 2.锻炼学前儿童的身体,增强其体质 3.培养学前儿童适宜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 4.培养学前儿童的体育兴趣,锻炼其意志 5.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饮食与卫生习惯
学前儿童体育的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身体练习 2.学习儿童体育活动 3.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
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基本特点
1.身体养护为基本前提 2.肢体运动的主要内容 3.体育游戏为主要形式 4.户外环境为主要场地
学前儿童体育的指导原则
科学性 安全性 适宜性 趣味性
学前儿童的智育
学前儿童智育的内涵
是指根据学前儿童智能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以增进学前儿童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学前儿童智能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八种:音乐、运动、逻辑、语言、空间、人际、内省、自然
学前儿童智育的内容
1.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和初步的动手能力 2.培养学前儿童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 3.丰富学习儿童对环境的认识,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 4.培养学前儿童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儿童的德育
学前儿童德育的内涵
是教育者按照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在促进学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活动
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知系统 道德情感系统 道的行为系统 道德意志系统
学前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皮亚杰)
前道德阶段(四五岁之前) 他律道德阶段(四五岁到七八岁)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实施
内容
1.文明礼貌教育 2.良好的人际交往 3.养成初步的责任感 4.萌发学前儿童爱老师、爱家乡及爱祖国的情感
原则
正面教育原则 实践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
学前儿童的美育
美感的特征
美感的直觉性 美感的能动性 美感的情感性
学习儿童美育的内涵
学前儿童美育就是对学前儿童实施的审美教育,即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前儿童的美感,陶冶、塑造学前儿童的性情与心灵,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
学前儿童美感发展特点
美感的活动性 ~整一性 ~表面性 ~倾向性
第六章:学前课程
学前课程的特点
学前课程的基础性 ~全面性 ~生活性 ~活动性 ~整合性 ~潜在性
学前课程的几种主要模式
五指活动方案及模式(陈鹤琴)
理论基础
"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
"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活教育"的方法论:强调以 做 为中心
课程目标
做人:合作精神、同情心、服务精神 身体:健康体格、卫生习惯、运动技能 智力:研究态度、充分知识和表达能力 情绪:能欣赏自然和艺术美,快乐精神,打消惧怕情绪
课程内容
以自然社会为中心 健康、科学、社会、艺术、语文活动
课程组织
整个教学法-后称 单元教学法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课程的编制与实施
三种方法: 圆周法 直进法 混合法
蒙台梭利
理论基础
儿童观-吸收力的心智 教育观-自由教育、有准备的环境
课程目标
协助儿童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发展健全人格,为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
课程内容
感官教育为主要特点(孤立化、敏感期、具体步骤与程序:命名-确认-记忆) 语言、数学、文化科学教育、日常生活练习
组织
以教具为中心,以环境为基础
评价
孤立感官训练 忽视创造力 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实际生活经验 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
海伊斯科普(high/scope)
课程目标
"主动学习"为教学设计的核心 "关键经验"为课程核心 强调以主动学习为中心
课程实施
由计划-操作-回忆三个环节及其他一些活动组成
瑞吉欧
课程内容的组织于实施
以"项目活动"(是其方案的灵魂与核心)/"项目工作"方式展开
课程特色
提倡幼儿教育是全社会的教育,需社会支持与家长参与 学校管理风格——民主与合作
第七章:学前教育活动
学前教育活动的含义
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人的活动。与人的其他活动相比,其特殊性在于,学前教育活动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作用的
学前教育活动的类型
按活动对象的关联程度分
学前单科教育活动 领域 主题 区域
按活动性质划分
一日生活活动 教学活动 游戏活动 操作活动 考察活动
按活动的形式划分
集体教育活动 小组教育活动 个别教育活动
学前教育活动的特点
1.计划性与目的性 2.儿童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统一 3.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统一 4.情境性 5.整合性
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的本质特点
系统性 动态性 合作性
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环节
活动设计思路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兴趣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 联系性原则
学前区域教育活动设计
材料的投放原则
材料的安全性 材料的丰富性与可探索性 材料使用的多样性 材料的相对稳定性和变化性 儿童参与材料的提供和投放
学前教育活动评价
是指评价者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学前教育活动的目标、教材内容、活动过程、形式与手段、环境与材料以及活动效果等的评定过程
"说评结合法"
是对于教师开展的教育活动,先由执教者自评,然后由富有经验的教师、教研组长、教研员或专家组评,再由听课者评议。包括了对教育活动目标、手段、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档案袋评价法
通过儿童作品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记录儿童在各类活动中体现出的个性、兴趣、态度、能力等表现
第八章:学前儿童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
内驱性和非强制性 愉悦性和趣味性 过程性和非生产性 虚构性和想象性
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
皮亚杰根据儿童认识发展阶段: 练习性游戏(感知运动时期0-2) 象征性游戏和结构游戏(前运算时期2-7) 规则游戏(具体运算时期7-12)
基于游戏关键特征的分类 创造性游戏;有规则游戏
经典游戏理论
剩余精力说(席勒、斯宾塞):认为游戏是因机体内剩余精力的发泄而产生的
松弛说(拉扎鲁斯):认为游戏是帮助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学前儿童游戏中玩具的分类
按玩具的功能分类
表征性玩具 建构性玩具 教育性 运动性
按玩具的应用对象分类
角色游戏玩具 结构 智力 体育 音乐
按玩具的结构化程度分类
高结构性玩具 低结构性玩具
第九章: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是指学前儿童本身以外的,影响学前儿童发展或者受学前儿童发展所影响的幼儿园中的一切外部条件和事件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则
以儿童为中心 创设与利用并重 环境与活动相互支持 参与性原则
对活动室进行规划
1.首先标出(关注)哪些东西是固定的、无法移动的 2.对活动室进行适当分区 3.从儿童的视角来规划、设计区角 4.区与区之间的分隔 5.每个区里的活动类型应该丰富,能够深入、持久的开展 6.适当调整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主要内容
相互尊重的氛围 和谐的人际关系 合理的制度
第十章:学前教育衔接
家庭教育的特点
1.教育影响时间的初始性与终身性 2.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3.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幼小衔接
即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是学前儿童能够为进入小学做好各方面准备,可以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进而能够很好的适应小学生活的过程
幼小衔接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1.整体性、综合性原则 2.长期性、系统性原则 3.平等合作性原则
方法
1.幼儿园与小学要加强合作,让儿童更好的熟悉小学环境 2.小学教师,尤其是低年级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 3.教育中促进儿童角色的转换,使其更好的适应小学生这一角色 4.可将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做适当调整,缩小小学与幼儿园的"坡度" 5.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为幼小衔接创造便利条件,加强两个教育机构的联系 6.加强学前教育立法,提高学前教育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