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笔记,新版插本政治,红色部分要死记,蓝色为题目或者显得容易看,不眼花。
编辑于2022-01-06 16:59:56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社会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电影一三句诗诠释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 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崭新内涵。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民主,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生态更美好。 民族振兴→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进而屎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振兴,也会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共创世界美好的未来。 人民幸福→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坚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内在统一。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国家追求民族向往人民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简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红色字体部分。
简答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七根本归宿在于人民。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宏大叙事”的国家梦,“具体而微”的个人梦。
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奋力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不懈奋斗;改革创新体现中华民族最双唇的民族禀赋,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要求,始终是鞭策中华儿女与时俱进的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 5.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这项事业是拼出来,干出来的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用实干托起中国梦。 6.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 7.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简述如何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2.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2002年党的16大正式宣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17大,18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党原来的“三步走”战略第三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提前15年在2035年实现。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目标要求
1.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2020年,“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迈出新的一大步,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座位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4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建议。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4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从“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始,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是: 1.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2.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3.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4.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5.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6.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8.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9.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2.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3.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4.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7.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8.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9.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10.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11.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12.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2.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目标 一是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超越其他国家,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是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健全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是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国民素质显著提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四是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公平正义普遍彰显,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五是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常态,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
立足新发展阶段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从理论依据看,马克思主义是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的统一论者,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其中,从过渡时期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而且是需要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其中经历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 从历史依据看,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党成立以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实现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历史新时期,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 从现实依据看,我们一定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是我们完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推进改革发展。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必须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怎么样? 一是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二是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 三是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发展格局是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要致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加强调自主创新,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新体制机制。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确定的三者紧密关联。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简答题: 简答党的19大报告关于我国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的阶段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简答题: 如何认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个阶段,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