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编辑于2021-12-31 11:15:23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化
阶段性特征: 1.经济实力增强,但生产水平总体不高,创新能力也不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障碍仍存在; 3.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收入差距仍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农村发展滞后局面尚未改变; 5.政治体制改革仍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的需求也日益提高; 7.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解决以上问题需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深刻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级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16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十七大概括的“十个结合”: 1.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2.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3.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4.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5.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6.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7.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8.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9.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10.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简述17大概括的十个结合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当前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形成过程
2003年初非典。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意义,明确界定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并对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以党的17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2007年党的17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理论依据,理论内涵作了全面阐述。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内涵
1. 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怎么做? 1.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2.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人是指人民群众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怎么做? 坚持以人为本 1.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2.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3.就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简答题 以人为本的内容
3.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是什么? “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续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怎么样? 1.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经济建设是中心和基础,政治建设是方向和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和血脉,社会建设是支撑和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根基和条件。 2.坚持协调发展就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 3.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4.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党的17大在强调要坚持五个统筹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简述统筹兼顾的内容
怎么做? 1.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2.坚持统筹兼顾,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 3.坚持统筹兼顾,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4.坚持统筹兼顾,还要求我们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主要内容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原因: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显现。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关键;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重大战略决策;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是主攻方式;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等重要措施;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2006年1月1日起废除农业税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贤,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包容性。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
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前提是有法可依,基础是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执法。
政治体质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什么?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活动得到支持,结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6.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总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科学内涵中都有所体现
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持续发展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购方面建设的理论; 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 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观。
研究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