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原理
大学选修课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等内容。
编辑于2022-01-08 01:33:06马原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定义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
是指引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组成部分,主体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包含其他许多知识领域
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把握(总的看法 根本观点)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提供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全面深刻的思考
哲学的基本问题
preview
两大现象
物质现象
精神现象
两大人类活动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内容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何者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彻底认识世界)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继承汲取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实现物质定义的科学化
意识
定义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内容上客观,形式上主观,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与物质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实际出发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人工智能
定义
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目标的能力
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和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
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与人类意识关系
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人工智能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人工智能无法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人工智能难具备完全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真理的定义
定义
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不是客观的是真理观中的首要问题(唯物肯定,唯心否定)
特点一组
客观性:正确反映,是真理本质属性
主观性:形式是主观的
特点二组
一元性
同一条件下只有一个
从客观内容看
多样的
从主观形式看
特点三组
绝对性
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相对性
有限度,不完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
绝对性相对性辩证统一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
相互对立:符合/不符合
相对,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有限范围内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主客观联系的桥梁)
从真理本性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本性在于主客观相符合
从实践特点看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它的直接现实性是它客观实在性的具体表现
逻辑证明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绝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
不确定性
不可能一次完成,永无止境,实践不断发展真理不断发展
价值
定义
哲学范畴
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经济范畴?
都片面
客观主义价值论
价值是客体本身固有,与主体无关
主观主义价值论
价值是主体的欲望情感兴趣,与客体无关
价值既具有主体性特征,又具有客观基础
基本特性(价值本质的表现)
主体性
价值直接与主题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客观性
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存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可认识评价,不能创造消灭,主体性依赖于客观性,以客观性为前提
多维性
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价值
社会历史性
主体客体不断变化
社会存在3方面等
定义
是指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三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
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连系的自然条件的综合,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永恒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生产的自然基础
提供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来源
调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适合人类本性
人口因素
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制约作用
包含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移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因素的综合范畴,是由人类社会的一切有生命的个人构成的总和
物质生产方式
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以及决定力量,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生产力由哪几个部分组成,要素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基本规律:那俩矛盾运动
生产力
定义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特点
客观现实性
社会历史性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
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
劳动者
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决定性意义
高新技术,体力脑力有直接同一的趋势
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两种历史观
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实际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群众史观
英雄史观
群众史观
认为历史创造者不是个别英雄而是人民群众
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创造者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
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历史创造者
英雄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任务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是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不同内容,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中国的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范畴
在创造历史过程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决定性作用
是社会历史实践主体
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过程一致,人民群众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具有变革旧生产关系原文的社会力量,主张变革旧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
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
主体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创造改造社会关系,是社会革命主力军,通过推动生产力发展改进生产关系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经济条件有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政治条件有直接影响
精神文化条件是制约的重要因素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好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
经济答题
商品
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价值(社会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二因素)
互相排斥,两者不可兼得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创造商品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形成商品价值
对立统一
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or两次劳动,时间空间上统一,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两个方面
反映劳动不同属性
具体劳动:人与自然关系,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劳动的社会属性
二重性决定二因素
价值
价值规律
剥削制度
历史
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剥削制度
不同
在不同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不同
奴隶:奴隶主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的人身及其劳动成果,以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的
封建:以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的
资本: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劳动者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与以往不同
资本家与工人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人身自由基础上的“平等关系”
剥削带有一定隐蔽性
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劳动力,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
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
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