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神经传导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知识理论框架。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感觉传导通路。锥体系,锥体外系的知识点总结。
康复治疗学 物理治疗学神经发育技术,Brunnstrom技术——基本理论。包括中枢性瘫痪恢复的本质,基本治疗原理,治方针真。
康复治疗学 作业治疗学辅助器具与助行器,辅助器具是指用来帮助残疾人,老年人进行功能代偿,以促进其独立生活,并充分发挥他们潜力的多种技术,服务和系统的总称。
康复治疗学 作业治疗学认知与感知障碍康复。认知与感知障碍康复包括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执行功能障碍,感知障碍,适用症,作业治疗的内容知识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
脑干
延髓,脑桥,中脑
腹侧面;锥体下方,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构成椎体交叉
背侧面:正中沟两侧有两个隆起,(外楔内薄)时薄束、楔束的终止核团
脊髓
内部结构:由灰质和白质构成;向上通第四脑室,向下于脊髓圆锥扩大为终池
灰质(脊髓横切面“H”形)
前角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接受对侧大脑半球的纤维,以及同侧大脑半球的少量纤维
含有躯体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
支配跨关节的梭外肌纤维,引起关节的运动
γ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内肌肌内纤维,调节肌张力
损伤(脊髓灰质炎)时,表现为所支配的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障碍,肌张力低下,反射消失,肌萎缩。故被称为弛缓性瘫痪(软瘫)
后角
含有联络神经元的胞体
侧角
含交感神经元的胞体
白质
位于脊髓灰质周围;借脊髓的沟裂分为三个索(前索,外侧索,后索)
感觉传导束(上行传导束)
将感觉神经冲动上行传递至脑
薄束楔束(外楔内薄)(位于脊髓后索)
浅感觉
薄束
由T5以下的纤维束组成
传导下肢
楔束
由T4以上的纤维束组成
传导上肢
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丘脑束(位于脊髓侧索)
深感觉
起自脊髓后角细胞;上行1~2个脊髓节段后交叉到对侧脊髓的外侧索;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的感觉冲动
运动传导束(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无交叉)
位于外侧索和前索;起自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经内囊和脑干下行,在锥体交叉处
大部分交叉:下行脊髓外侧索后部;称为皮质脊髓侧束
小部分不交叉:下行同侧脊髓前索;称为皮质脊髓前束
管理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支配四肢肌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接受对侧大脑半球的纤维
支配躯干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接受双侧皮质脊髓束的支配
所以一侧的皮质脊髓束受损后只出现同侧上下肢的瘫痪,而双侧躯干肌不瘫痪
周围神经系统
按连接关系
脑神经
脊神经
按分布范围
躯体神经
躯体感觉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感觉神经(传入神经至神经中枢);运动神经(传出神经至外周)
感觉传导通路(上行传导通路)
共同特点
一般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多在背侧丘脑
都经过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的感觉功能区,产生清晰的特定的感觉
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神感觉)
本体觉(深感觉),包括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精细触觉是指皮肤两点辨别觉和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软硬和纹理粗细的实体觉。均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肌、腱、关节、皮肤压觉感受器
脊神经(周围凸)
脊神经节(第一级神经元胞体)
脊髓内上升
薄束核、楔束核(第二级神经元胞体)
头面部的本体觉一般是三叉神经
经中脑向上传导
最后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部
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是指皮肤、粘膜、痛温觉、粗触觉
躯干和四肢痛、温觉、触觉感受器
脊神经(周围突)
脊神经节(第一神经元胞体)
脊神经后根(中枢突)
脊髓后角(第二级神经元胞体)
在脊髓交叉到对侧后上升(脊髓丘脑后束)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胞体)
内囊(丘脑中央辐射)
大脑皮质
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交叉以上损伤,出现对侧同样面部浅感觉障碍;交叉以下损伤,则浅感觉障碍在同侧
头面部皮肤、粘膜痛、温觉、触觉感受器
三叉神经(周围突)
三叉神经节(第一级神经元胞体)
三叉神经感觉根(中枢突)
第二神经元胞体
在脑干交叉到对侧后上升(三叉丘系)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第三级神经元胞体)
锥体系
任何部位损伤均可引起支配区域的随意运动障碍,出现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锥体外系
维持肌张力,协调肌群活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和习惯性、节律性等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