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毒理学实验设计
卫生毒理学第六章毒理学实验设计,介绍了实验动物的选择、染毒方式、毒理学实验设计原则、毒理学实验结果处理与分析。
编辑于2022-01-11 14:14:49毒理学实验设计
实验动物的选择
实验动物时经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进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的动物
一、物种选择
原则:1.对受试物处置过程与人最接近;2.自然寿命不太长;3.易于饲养和实验室操作;4.经济并易于获得 参考文献和经典方法
大鼠缺乏呕吐反射
二、品系选择
品系(strain)用计划交配的方式,获得起源于共同祖先或有相似基因型的一群动物。
1.近交系
两性同胞或者亲子之间连续交配20代以上培育的纯品系物种
生物学相似性很好,携带较多遗传负荷,体质较弱,容易患病(近交衰退)
2.杂交群
不同的近交系之间有计划进行交配,产生的第一代动物。
有两亲本遗传特性/产生新的遗传特性。遗传均质性好,杂交优势,克服近交衰退
3.封闭群
一个种群5年以上,不引进新的血缘,同一品系的动物在固定场所随机交配繁殖
抗病力强、繁殖量大,满足实验需求
4.突变系
保持有特殊突变基因的品系。自然突变/人工定向突变(疾病模型构建)
三、微生物级别选择
1.普通动物CV
I级
不携带能传染给人的病原体
2.清洁动物CL
II级
不携带能传染给人的病原体,种系清楚,无该动物特有的疾病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
III级
不携带能传染给人的病原体,种系清楚,无该动物特有的疾病。为剖宫产/子宫切除产、按纯系要求繁殖在隔离器内/层流室内饲养,无致病性病原体
4.无菌动物GF
IV级
在全封闭无菌条件下饲养的无菌纯系动物,动物体外不带有任何微生物(包括绝大多数病毒)和寄生虫
四、个体选择
1.性别:如果受试物有性别差异,选相应性别;如果不知道有无性别差异,应同时选用两种
2.年龄与体重:急性实验一般选取成年动物。亚慢性和慢性试验通常选择较年幼/断初乳的动物,实验周期覆盖成年期。相同性别动物起始体重差异不超过平均体重的20%
3.生理状态:雌性(未产未育)雌雄分笼饲养
4.健康状况:选用健康动物,实验前观察5-7天。犬常规驱虫,排除异常动物
五、实验动物的管理
六、模式生物简介
1.斑马鱼
繁殖能力强、体外受精发育、胚胎透明、性成熟周期短,个体小易繁殖。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研究胚胎发育
2.秀丽隐杆线虫
进行毒性评估,半透明,繁殖迅速,饲养简单,廉价、易操作
三大指标系统
生理标志物、行为标志物、蛋白标志物
染毒方式
一、受试物与溶剂
了解理化性质(毒性、溶剂选择、给予方式、配制储存)、使用同一批号受试物、一次备齐(总量=每组动物数✖处理组剂量总和✖动物平均体重✖染毒次数)✖1.2
原则:1.无毒或实际无毒;2.与受试物不反应,受试物溶解稳定;3.对受试物在体内的动力学无影响4.无特殊刺激性或气味
水溶液;脂溶性强,油溶液(玉米油);不溶于水、不溶于油,选无毒赋形剂(淀粉、甲基纤维素)配置混悬液
二、剂量与剂量的换算
按体重计算剂量,人比动物敏感 按单位体表面积计算,人和动物敏感性相近
三、染毒方式
1.经消化道染毒
灌胃法
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剂量准确、损伤消化道)
喂饲法
食品污染物、水污染物
准确剂量难以掌握
胶囊法
犬兔、挥发性、有异味、易分解的化学物
2.经呼吸道染毒
1)吸入染毒
静式吸入
动式吸入(动态平衡)
2)气管注入
不容易转换成吸入气体浓度,操作造成的动物应激
3.经皮染毒
观察经皮吸收的可能性、局部刺激作用、致敏作用
大鼠浸尾法(评价吸收能力的定性实验);经皮吸收的急性毒性实验
4.注射染毒
机制研究、毒性研究、毒物动力学研究。要求对注射局部无刺激性
调整PH和渗透压(等渗液)
毒理学实验设计原则
随机、重复、对照
一、体内试验设计原则
1.实验动物
动物的种类、品系
犬多用于一般毒性试验。豚鼠皮肤刺激和致敏试验,兔皮肤刺激和眼刺激
数量
小动物(小鼠、大鼠、鱼、蛙)每组10~30只,计量资料每组不小于10只,计数资料每组适当增加。若分为3~5个剂量组,每组8只以上,每个处理因素不少于30只。
中等动物(兔、豚鼠、鸡等):每组6~20只,计量资料每组不少于6只,计数资料每组不少于15只。
大动物(猫、犬、猪、猴等)每组5~15只,计量资料每组不少于5只,计数资料每组不少于10只。
2.染毒及方式
与人类接触方式相近
灌胃体积为体重的1%~2%,不超过3%。鼠类静脉注射不超过0.5ml,较大动物不超过2ml。大鼠饲料饲喂量为体重的8%~10%。
3.体内实验的对照设置
消除和控制非控制实验因素的影响
1)未处理组(空白对照)质量控制
2)阴性(溶剂)对照
3)阳性(标准、有效)对照 评价实验体系的有效性 遗传毒性试验、致畸试验必须设置
4)历史性对照 以本实验室以往多次试验的对照组数据构成。上述三种对照都可。同质性检验 评价试验体系的稳定性和实验质量
4.剂量与分组
剂量-反应关系的有无是确定受试物与有害作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
至少设置3个剂量组
高剂量组(出现明确的有害作用,不引起动物死亡,死亡数<10%。或可操作的极限剂量)
低剂量组(不出现任何可观察到的毒害作用,NOVEL,≥人的接触剂量)
中剂量组(出现轻微毒作用,LOVEL。等比计算,剂量间距为2或\sqrt10
亚慢性毒性试验(1/5~1/20LD50或LD50范围内)
5.观察指标
有效性、客观性、准确度与精确度、灵敏性、特异性、数目、标准化
6.试验期限
急性毒性试验(一次或24h内多次给予,观察14天) 亚慢性试验(持续给予至动物的10%寿命期,对大小鼠为90天,犬1年) 慢性毒性试验/致癌试验(持续至动物寿命的大部分/终身) 致畸试验/多代繁殖试验(由物种/品系决定)
二、体外试验设计原则
in vitro test:利用分离的原代细胞及已构建的细胞株、细菌、离体器官和一些生物模拟系统等在体外的无菌、适当温度和一定营养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毒理学体外试验系统
1)脏器灌流
2)脏器切片
3)细胞培养
4)胚胎干细胞
5)亚细胞组分
注意事项
细胞和细菌类型的选择
受试物和溶剂
剂量设置
关于代谢活化
对照组的设定
毒性指标的选择
三、转基因动物模型应用
四、毒理基因组学实验设计原则
基本与体内试验一致
五、毒理学实验设计常用方法
毒理学实验结果处理与分析
统计学与生物学意义
首先考虑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其次考虑有无生物学意义,最后考虑有无毒理学意义
生物学意义
1.剂量依赖性趋势
最好是高剂量毒效应明显、中剂量轻度表现、低剂量组无明显毒效应
2.反应重现性
毒性效应可重复
3.相关指标变化
与对照组相比,受试物处理组某项指标变化同时伴随其他相关类型的指标变化,则效应可能与处理相关
4.性别差异
5.效应的时间变化趋势
6.效应差异的大小
体现效应与受试物关联性大小
7.历史对照的作用
判断阴性对照组是否正常;解释某些低概率事件;若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历史对照组范围内,则不具有生物学效应
判断:纵向比较(有无剂量反应关系;横向比较(是否伴有其他相关参数的改变);与历史对照比较,若对照组指标超过了历史阴性对照的3倍标准差,试验失败。
有害作用排除
1.动物的相关功能没有改变
2.该效应为短暂的、适应性的改变
3.没有其他相关指标/参数变化
4.指标变化方向性不同
总
三大模式生物:人、大小鼠、斑马鱼
1234为对外源化学物敏感性由大到小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