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
教资科目一文化素养专题之中国古代史笔记,记录了从原始社会到宋元明清的重要成就和历史事件,内容比较详细,复习必备!
编辑于2022-01-22 12:38:29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主观原因:人民渴望、地域发展的要求;主观:地理、秦王、变法、策略
开疆拓土,奠定疆域
统一;南征百越,加强对云、贵西南夷的控制;北御匈奴
中央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制度:郡县制;其他巩固措施: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整顿风俗
意义: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暴政:兴建、严刑、焚书坑儒
秦末农民起义
楚汉战争
历史遗迹:始皇陵、兵马俑、咸阳城遗址等;里耶秦简、睡虎地秦简等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汉初指导思想:吸取秦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文景之治”
问题:因实行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导致王国问题—>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期的政策
政治:1、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2、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3、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管理选拔制度;4、划分13州部,设刺史,监督官员和豪强;5、任用酷吏治理,打击豪强等社会势力
经济:1、改革币制,收铸币权;2、实行盐铁官营,政府垄断;3、推出均输平准,国家管理商业贸易,平抑物价;4、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思想: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边疆:1、任用将领打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2、派张骞两次出使,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3、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治理
西汉末年: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农民大量破产
王莽篡权建新朝
改革加剧了社会矛盾
绿林、赤眉大起义
汉光武帝的政策
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女婢
思想:重视儒学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出现“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地方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文化成就
史学:《史记》《汉书》
文学:汉赋、乐府史、五言诗
科技
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数学:《九章算术》
科技:造纸术
意义“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影响深远
历史遗迹:汉代诸皇陵、雕刻艺术、汉简等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东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民族关系(华夏认同):(1)原因:列国纷争;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联系密切。 (2)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各民族交往中,相邻的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3)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经济发展
农业:铁、牛耕;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细密,货币流通广泛;人口众多、商贾集中的中心城市涌现;很多工商业主财富雄厚
变法运动(战国时期)
目的: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
内容:①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庭;“废井田,开阡陌”;②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基层治理: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鼓励纠察告发;④行政管理: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影响:①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②使秦国富国强兵;③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思想文化
孔子(儒)
成就:仁、德、礼、中庸、有教无类、整理文献
老子(道)
成就:著书、“道”、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政治思想: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
背景:(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 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各国统 治者争相招揽人才。 (3)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活跃。 (4)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仁政)、荀子(性恶论、隆法重礼);庄子(逍遥自由)、邹衍(五行论);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代表下层平民利益);韩非子(以法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再思想领域的反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型地主阶级提供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
按工具制作差异划分
旧石器时代
特征:打制、火、群居、渔猎和采集
新石器时代
特征:磨制、陶器、农业和饲养、定居
分布特征: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模式
社会组织发展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特征: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私有制出现,阶级分化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部落时代(传说时代)
制度:以禅让完成最高权力交接
万邦时代
国家的初始形态
夏朝
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继承制度:王位世袭制;中央、地方制度基本形成
商朝
文化遗存:河南安阳殷墟
制度:中央官制与内外服制
文化成就:甲骨文、青铜器
西周
文化遗迹: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意义:①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②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方式:井田制);手工业:”工商食官“
文化成就:金文(铭文)、青铜器
董仲舒新儒学适应汉代大一统需要的原因:1、内容上:新儒学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仁“”礼“”仁政“”民本“思想,融合儒家、阴阳家、道家、法家等各家思想为一体。外儒内法,强调皇权的合理、合法性。2、特色上: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以神权限制王权,带有神学倾向。3、目的上看: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4、实质上:儒学独尊,思想专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巩固专制皇权。
评价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积极:(1)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统一的环境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4)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5)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千年,影响深远。 2消极:(1)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2)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3)在封建社会末期,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4)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诸子百家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色彩。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力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结合。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