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期末复习笔记
这是一个关于马克思期末复习笔记的思维导图,包括马克思主义概论、实践的作用、文化的作用、社会发展的动力。
编辑于2022-01-24 17:40:08马原
导论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英国:欧文
法国:圣西门 傅立叶
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根本属性)
革命性
实践性
人民性
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根本方法)
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第一章
第一节
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物质。
客观实在性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适度原则。
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
矛盾的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
"扬弃"
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三节
底线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及提升。
第二章
第一节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主体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的客体
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实践的中介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本质。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
第二节
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
客观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之分。
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
评价以主客观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核心)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章
第一节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生产工具。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关系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
科技革命。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基本应用
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的实质
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
第七章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物质财产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三大差别”。
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第三节
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
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从范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
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六章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二节
“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子主题
子主题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
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第三节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五章
第一节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金融寡头。
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第二节
劳资关系与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四章
第一节
商品经济及其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存在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第二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
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及其计算公式。
m′=m/v
m是剩余价值
v是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以及资本积累规模。
产业资本循环采取的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的运动的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社会再生产。
第三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
选择246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