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系统1,系统2
这是一篇关于系统1,系统2的思维导图,包括:大脑中的两套系统、关于注意力、关于错觉、关于沟通、关于判断、关于启发法。
财报分析的思维导图:资产:对利润的贡献产生方式/扩张方式=干什么+怎么干+效率与效益。
这是一篇关于企业合并的思维导图,包括:按产业关系划分、按法律形式划分、按企业间关系划分三种类型。
这是一篇关于外币折算的思维导图,包括:外币的基本概念、外币交易会计处理、外币报表折算三部分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系统1,系统2
大脑中的两套系统
系统1
无意识的,快速的,不费脑力的,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的
系统2
需要注意力的,费脑力的,复杂的,与主观体验相关联的
二者的关系
系统1形成的自主而初始的印象和感觉是系统2中明确信念的主要来源,是系统2做出抉择的依据
系统2能够通过控制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一般自主运行功能改变系统1的运作方式
训练系统2要求我们多集中注意力,自然就会专注,专注多了能够强化系统1,这就好比刷题刷出来的题感
关于注意力
注意力的普遍性
始终如一地保持某种状态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至少要一直耗费精力
注意力的有限性
如果你将原本应分配给某些活动的注意力分散开来,如果分散掉的注意力有限,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你想透支你的注意力,将其过度分散到其他事情上,结果就会失败
注意力的排外性
当人们太过专注于某件事时,就会屏蔽掉其他事情,即使是平时很感兴趣的事也不例外
我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了这些事的事实
我们会忽略习以为常,显而易见事情背后的逻辑,因为系统1帮我们快速的处理了。这启示我们应当恰当使用系统1,培养运用系统2的习惯
关于错觉
认知放松
原因
反复的体验、清楚的示意、预知的想法、好心情
结果
感到熟悉、感觉真实、感觉良好、感觉不费力
不可逆的熟悉感
记忆没有存档,无法追踪,但因为曾见过,所以再次辨认时,就会有印象,因而产生了熟悉感。系统1把这种熟悉感认定成了真实的正确的直觉反应,但这是错觉
短时间的记忆停留,造成了迷糊的印象记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考试前想临时抱佛脚,但这种记忆始终都没有形成一个深刻性记忆的原因
错觉产生的机制
系统1让人产生熟悉感,系统2依靠系统1产生的这种熟悉感来作出正误判断,而且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
如果某个答案看起来比较熟悉,我们会猜测它可能就是正确答案。
如果某个答案看起来比较生僻(或是非常极端),我们便排除它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不加思索给出答案(特别是一些相对容易的小事上),而其实只有真正的通过深度思考做出的答案,才是相对理性的
抑制错觉产生的机制
认知紧张→提高防范→降低错觉性直觉
关于沟通
运用简单句而不是复杂句
与人沟通时,无需加以详细论证,过渡解释会导致信息不清晰,而简短的话语更让人印象深刻,抓住重点进行说明即可
注意语句的易记忆性
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不愿付出努力。如果可能的话,消息的接收方会离所有需要付出精力的事物远远的
关于判断
产生判断的机制
系统1观察和提供素材,继而系统2进行判断
系统1是基于直觉的跨纬度思考的判断,系统2是基于逻辑的深层次挖掘的判断
判断依赖于系统1全面快速的观察,同时也离不开对注意力的调动与记忆的搜索
基本判断
系统1产生的直觉性预判
内容
相似度的判断
代表性的判断
因果关系的判断
可用性的判断
意义
不能轻易下判断,但基本判断是必需的,我们在此基础上寻求答案,并加以求证,预判+求证的过程便是思考
精确判断
系统2参与的有限理性的判断
调动系统2的方式
被动任务型
系统1解决不了,系统2被迫调动起来思考
主动思考型
通过刻意练习,自动调动系统2进行思考
完全理性判断
几乎不可能实现
很难实现让系统1完全执行系统2的命令且不做多余的工作
启发
在嘈杂环境里读书,由于系统1倾向于自动捕获周围环境的动态,注意力被它从系统2中抢夺过来,注意力的分散降低了阅读思考的效果与效率
关于启发法
什么是启发法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或者方法
具体形式
顺序启发法
由于记忆或者时间先后的不同而产生
情绪启发法
根据偏好、心情对世界作出评价并寻找证据
为什么有启发法
根源
目标问题——需要作出的评价
推导
启发式问题——绕开原来的问题而去回答的更为简单的问题
过程
协助寻找各种难题的恰当答案的简单过程便是启发或者替代
启发法的表现
关注事物的核心
通过类比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的过程
大脑对于信息强度进行匹配的自主过程
本能
对于目标问题的简单问题不自觉地会生成多个答案
排除
由于遵循最省力法则,系统2会不假思索地认可其中的表象性直觉性答案
弊端
对问题的过度简单化造成偷换概念、未真正解决核心问题
表现
由于信息不足而产生盲目自信与无知的达克效应
考试时审题不清晰、简单题易错、不检查验证便交卷
启发法的局限
基于启发或替代的判断常常会有失偏颇、过于草率或者停留于表面
启示
剖析问题需要由浅入深,同时要抓重点、抓关键
注意理清问题、事物之间的关联
尽可能减弱情绪与外界对自己分析思考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