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析方法
Reference for the specialty of medicine supply and Chinese medicine.包括:皂苷类、黄酮类、醍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菇类、挥发油类、糅质类、多糖类、有机酸类。
编辑于2022-02-07 21:35:00生药的主要化学成分 及其分析方法
皂苷类
又称皂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一类特殊的苷类,它的水溶液振摇后可生产持久的肥 皂样的泡沫。
分类
①三萜皂苷:其皂苷元为30个碳原子组成的三萜类衍生物。大多数苷元在C24或C28位有羧基,故又称酸性皂苷。分为五环三萜皂苷和四环三萜皂苷;
②甾体皂苷:皂苷元是由27个碳原子组成,其不含羧基,称为中性皂苷。
性质
①白色或乳白色的无定形粉末,味苦而辛辣,具吸湿性,能刺激黏膜而引起喷嚏,无明显的熔点;
②甾体皂苷:皂苷元是由27个碳原子组成,其不含羧基,称为中性皂苷。
②溶解度:可溶于水,易溶于热水、热甲醇、热乙醇,不溶于乙醚、苯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皂苷易溶于水饱和的丁醇或戊醇中,因此常从水溶液中用丁醇或戊醇提取,借以与糖、蛋白质等亲水性成分分开;
②溶解度:可溶于水,易溶于热水、热甲醇、热乙醇,不溶于乙醚、苯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皂苷易溶于水饱和的丁醇或戊醇中,因此常从水溶液中用丁醇或戊醇提取,借以与糖、蛋白质等亲水性成分分开;
③溶血性:水溶液大多能破坏红细胞而有溶血作用,因此含有皂苷的药物不能静脉注射,但口服毒性较小,可能在胃肠道被水解所致。
鉴别
①泡沫试验:生药提取液于试管中强烈振摇,如产生持久性泡沫(15分钟以上) 即为阳性反应。取两支试管,一管加盐酸液另一管加氢氧化钠液,再各加入提取液,振摇,如两管所形成的泡沫高度相同,则中药中含三萜皂苷,如碱管泡沫较酸管泡沫高数倍,则中药中含甾体皂苷,借此可与酸性皂苷区别;
②溶血试验:生药水浸液1ml,加0.9%氯化钠溶液1ml及2%红细胞悬浮液1ml,摇匀后放置,数分钟后可见溶液变透明红色;
③醋酐-硫酸反应(Libermann-Burchard反应):取提取液1ml,水浴蒸干,加醋酐1ml溶解残渣,移入小试管,沿管壁加浓硫酸1ml,两液的交界处出现紫红色环;
④三氯醋酸反应(Rosen-heimer反应):将皂苷溶液滴在滤纸上,喷三氯醋酸试剂,加热,生成红色渐变紫色。甾体皂苷加热到60℃即发生颜色变化,而三萜皂苷必须加热至100℃才能显色。由于三氯醋酸较浓硫酸温和,故可用于纸色谱显色。
黄酮类
黄酮是一类具有2 - 苯色原酮结构的化合物, 两个苯环之间通过三碳链连接而成C6- C3 -C6 基本结构。 分子上有一个酮式羰基,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 故又称为黄碱素或黄酮。
分布
主要存在于芸香科(陈皮、 枳实) 、 唇形科(黄苓) 、 菊科(红花、 鼠曲草) 、 豆科 ( 甘草、 葛根、 槐米) 、 银杏科(银杏) 、 水龙骨科(石韦)等。
①通性 : 多为结晶性固体, 少数为无定型粉末。
性质
②酸碱性 : 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多数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及吡啶中 , 其酸性强弱与酚羟基的数目和存在的位置有关。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7,4'二羟基>7 或 4'羟基>一般酚羟基 > 5 - 酚羟基。
鉴别
①盐酸-镁粉反应 :
是鉴别黄酮类化合物最常见的反应。将生药的乙醇提取溶液, 加入镁粉少量振摇, 滴加几滴浓盐酸 , 1 ~2 分钟 ( 必要时微热 ) , 则显红色。
②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
a. 锆盐-枸椽酸盐反应: 可用来鉴别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 3-或 5-OH 的存在。生 药的乙醇提取液, 加 2% 的二氯氧锆 (ZrOCl₂) 的甲醇液 , 3 - 或 5-羟基黄酮和黄酮醇类显 黄色。若显色后再加2%枸椽酸甲醇液 , 5-羟基黄酮类可褪色。 3-羟基黄酮溶液仍显黄 色。
b. 醋酸镁反应 : 可鉴别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生药的乙醇提取液,晾干后喷以醋酸镁的甲醇溶液,加热干燥, 在紫外灯下观察, 二氢黄酮、 二氢黄酮醇类显天蓝色荧光, 若C5有-OH色泽更明显,而黄酮、黄酮醇、 异黄酮类等显黄~橙黄~褐色。
c. 三氯化铝反应 : 将样品的乙醇溶液和1% 三氯化铝乙醇溶液通过纸斑反应后 , 在紫外 下观察 (λmax =415nm) 显黄色荧光。但4'- 七羟基黄酮醇或7,4'-二羟基黄酮醇显天蓝色 荧光。
d. 铅盐沉淀反应 : 在生药的水提液中加入中性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试液 , 可产生黄色、 红色、 橙黄色沉淀。
醌类
生药中存在的蒽醌衍生物主要是羟基蒽醌和它们的苷。大多数的蒽醌苷是蒽醌的羟基与糖缩合而成。
分布
主要分布于蓼科(大黄、何首乌、虎杖)、 豆科(番泻叶、决明子) 、 茜草科(巴戟 天、 茜草)、鼠李科(鼠李皮)、百合科(芦荟)等。
性质
①蒽醌类成分具升华性 , 常压下加热即可升华 , 其还原型产物在加热升华过程中易氧化成相应的蒽醌类成分。
②酸碱性 : 游离蒽醌与结合蒽醌因其结构中含有酚羟基而具一定酸性, 能与不同的碱形成类盐物,所以在碱性溶液中比在中性的有机溶媒中溶解度大得多 , 但酸性大小可随酚羟基的数目及位置不同而不同, 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母核中含有-COOH>2个以上 β-酚羟基>1个β酚羟基>2 个以上β-酚羟基酚羟基。(溶于NaHCO₃)( 溶于Na₂CO₃) (溶于1%NaOH )( 溶于5%NaOH )
鉴别
①与碱的显色反应 : 羟基蒽醌类能溶解于碱溶液中,而显红色或紫红色,加酸后颜色消失,若再加碱又显红色。
②Borntrager反应 : 取生药粉末少许于试管中,加碱液数毫升,振摇后过滤 , 得红色的 滤液 , 加盐酸酸化后,溶液转为黄色 , 加乙醚2ml, 振摇后静置分层,乙醚层显黄色,分取醚层于另一试管中,加碱液振摇,水层显红色。 显示羟基蒽醌类成分存在。
③醋酸镁反应 : 取生药粉末的乙醇浸岀液于试管中,加入醋酸镁甲醇液,加热片刻,即可显色。此反应也可在滤纸上进行,即将生药的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干后喷雾醋酸镁甲醇液,加热片刻即显色。
香豆素类
又称香豆精( coumarins ), 为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 有特异香气, 具有挥发性。 在日光或可见光下有荧光。
分布
主要存在于豆科(补骨脂、牧草紫苜蓿)、 芸香科(佛手、花椒)、 伞形科(白芷、 独活、前胡、蛇床子、防风、羌活、藁本)、 木犀科(秦皮、香草木犀)、 茄科(东莨菪、颠茄) 、 菊科(茵陈、蟛蜞菊、滨蒿、茵陈蒿、青蒿、艾草、菊花) 等。
性质
①游离的香豆精多为无色结晶,味苦,具特异香气, 小分子的香豆精能升华, 而多数香豆精苷无香气,也不能升华。某些香豆精及其衍生物具荧光 , 在碱性溶液中荧光更显著。荧光的有无与强弱,与分子中取代基的种类和取代位置有关,如7-羟基香豆精有强烈的蓝色荧光而 7,8-二羟基香豆精几无荧光。
②与碱的作用:香豆素具有α-β不饱和内酯的结构, 在稀碱溶液中可渐渐水解开环生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但不稳定, 一经酸化,又可复原。但时间较长, 或有氧化汞存在 , 则形成反式邻羟基桂皮酸 , 不易再复原。
鉴别
①异羟肟酸铁反应:生药粉末用甲醇提取, 滤液中加7%盐酸羟胺的甲醇溶液与 10%NaOH的甲醇溶液各数滴,水浴微热, 冷后, 用稀盐酸调节pH至3~4, 加1%三氯化铁试液,溶液显红色或紫色。
②酚类试剂反应 : 该类化合物多具酚羟基, 能和常规酚类试剂反应, 如三氯化铁、硝酸 银的氨溶液、 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如果香豆素化合物的C6位上(即酚羟基的对位)没有取代基,则能和Emerson试剂反应现橙- 红色;与Gibbs试剂反应现蓝色。
木脂素类
又称木脂体,是一类由二分子苯丙素衍生物 (C6 -C3)聚合而成的化合物。
性质
木脂素多为白色结晶,少数能升华。 苷元难溶于水,易溶于苯、乙醍、三氯甲烷、乙醇等溶剂,其苷类水溶性增大。木脂素遇浓硫酸能显色。
萜类
凡是由异戊二烯(isoprene)衍生的化合物, 其分子式符合( C₅H₈)ₙ通式的均称为萜类化合物(terpenes )。
性质
挥发性随着分子量、双键的增加而降低。易溶于醇及脂溶性有机溶剂,难溶于水,成苷后水溶液增加;具有内酯结构的萜类溶于碱水,酸化析出。对高热、光和酸、碱较为敏感,或氧化,或重排而引起结构改变。
挥发油类
又称精油,是一类在常温下能挥发的、可随水蒸气蒸馏的、与水不相混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分布
主要存在于松科(油松、马尾松)、柏科(侧柏叶)、木兰科(厚朴、辛夷、五味子、 八角茴香)、樟科(肉桂、樟木、山苍子)、芸香科(陈皮、橙皮、枳实、花椒、吴茱萸、代代花、香椽)、桃金娘科(桉叶、丁香)、伞形科(当归、小茴香、川萼、藁本、蛇床子、阿魏、防风)、唇形科 (薄荷、留兰香、紫苏、广藿香、荆芥、香薷)、败酱科(甘松、缎草、蜘蛛香)、菊科(茵陈、白术、 苍术、木香)、姜科(砂仁、豆蔻、草果、莪术、姜、草豆蔻、高良姜、益智)等。
化学组成
①脂肪族化合物:包括烃、醇、醛、酮和酯等。
②芳香族化合物:它们大多为苯的含氧或不含氧的衍生物。
③萜类化合物:单萜、倍半萜及它们的含氧衍生物是组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其中含氧的衍生物大多生物活性较强,并具有芳香气味。
性质
①颜色:大多数挥发油为无色或淡黄色油状透明液体。
②气味:挥发油具特殊的香气或其他气味,多具刺激性的灼热或辛辣味。挥发油的气味是其品质重要标志之一。
③挥发性:在常温下可挥发,并不留下持久性的油斑,这可与脂肪油相区别。
④比重:大多数挥发油比水轻,仅少数比水重(如丁香油,桂皮油等),比重为 0. 850~1.070。
⑤溶解度:挥发油易溶于醚、三氯甲烷、石油醚、二硫化碳和脂肪油等有机溶剂中,能完全溶于无水乙醇,在其他浓度的醇中只能溶解一定的量,当挥发油中掺有脂肪油或萜烯类成分时,在一定浓度乙醇中的溶解度就会减少。因此药典规定了挥发油在醇中的溶解度可以检查挥发油的纯度。
⑥旋光度:大多挥发油分子中含有不对称碳原子,故具有光学活性,挥发油中主成分的含量和旋光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⑦折光率:是挥发油的品质标志的重要数据。挥发油都具有强的折光性,折光率在1.430~1.610之间。折光率常因贮藏日久或不当而增高。当有杂质时,折光率就会改变。
⑧沸点:挥发油为混合物,无确定的沸点,不同成分的沸点在70~300℃之间, 借此性质可用分馏法来分离挥发油。
⑨凝固点:挥发油在常温下大多为液体,少数为固体,如八角茴香油。挥发油在低温条件(-20℃)下保存,可析出固体成分,称为“脑”。滤去“脑”的油称为“脱脑油”。
⑩氧化聚合:挥发油在空气中久置或光线照射,会逐渐氧化变质,使其比重增加,颜色变深,并失去原有的香气,形成树脂样物质,也不能随水蒸馏了。因此挥发油应装满于棕色瓶中,密塞并低温贮藏。
提取
①蒸馏法:可分为共水蒸馏法与水蒸气蒸馏法。
②溶剂提取法:利用低沸点的有机溶剂,如石油醚、乙醚等在索氏提取器中加热提取,提取液蒸去溶剂即得挥发油。
③吸收法:贵重的挥发油,如玫瑰油、茉莉花油可釆用无臭味的豚脂3份与牛脂2份的混合物来吸收提取,以此得到“香脂”,可供香料工业用, 也可加入无水乙醇共搅,醇溶液减压蒸去乙醇即得净油。
糅质类
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糅质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
分类
①可水解糅质:由酚酸及其衍生物与葡萄糖或多元醇通过苷键或酯键而形成的化合物。
②缩合糅质:由儿茶素(catechin)或其衍生物等黄烷-3-醇化合物以碳-碳键聚合而形成的化合物。由于结构中无苷键与酯键,故不能被酸、碱水解。缩合糅质的水溶液在空气中久置能进一步缩合,形成不溶于水的红棕色沉淀,称为糅红。
性质
①多为无定形粉末,仅少数为晶体。味涩,具收敛性,易潮解,较难提纯;
②与蛋白质(如明胶溶液)结合生成沉淀:该沉淀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逆的, 当此沉淀与丙酮回流,糅质可溶于丙酮而与蛋白质分离;
③具较强的极性,可溶于水、乙醇和甲醇,形成胶体溶液,可溶于乙酸乙酯和丙酮,不溶于石油醚、乙醚、三氯甲烷与苯;
④与多种金属离子络合,形成络合物。糅质的水溶液遇Fe³⁺,产生蓝(黑)色或绿(黑色)色或沉淀,故在煎煮和制备生药制剂时,应避免铁器接触。糅质水溶液遇重金属盐(如醋酸铅、醋酸铜、重铬酸钾等),生物碱或碱土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钙)都会产生沉淀,此性质可用于糅质的提取、分离、定性、定量或除去糅质;
⑤有强还原性:可使KMnO₄褪色,糅质极易被氧化,特别在碱性条件下氧化更快。
多糖类
由10个以上的单糖分子组成。由一种单糖组成的多糖称为均多糖;由两种以上单糖组成的多糖称为杂多糖。
分布
多糖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植物中,尤其是真菌类植物的多糖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
性质
大多为无定形化合物,无甜味,无还原性。
鉴别
多糖水解后可以用单糖的定性反应鉴别,如用Fehling反应、Molish反应、成脎试验及用纸色谱和薄层色谱法。
有机酸类
分子结构中含有羧基的化合物。可分为脂肪族、芳香族及萜类有机酸。
性质
多溶于水或乙醇,呈显著的酸性反应,难溶于其他有机溶剂。在有机酸的水溶液中加入氯化钙、醋酸铅或氢氧化钡溶液时,能生成水不溶的钙盐、铅盐或钡盐的沉淀。
环烯醚萜类
是由二个异戊二烯构成的含有10个碳原子的一类单萜化合物,其母核都为环状,具有烯键和醚键,常与糖结合成苷。
分布
鹿蹄草科(鹿蹄草)、玄参科(玄参、地黄)、龙胆科(龙胆)、茜草科(栀子、鸡屎藤)等。
性质
①通性:大多为无色结晶,味苦,具吸湿性。易溶于水与甲醇,可溶于乙醇、丙酮和正丁醇等极性较大的溶剂,难溶于苯、三氯甲烷等非极性溶剂。
②易水解,所得苷元易进一步分解与聚合,生成黑色的物质。 地黄与玄参等炮制后会变黑就是这类成分水解聚合所致。
鉴别
苷元遇酸、碱、羰基化合物和氨基酸等都能变色,如与Shear试剂(浓盐酸与苯胺1:5混合制成)反应显色;游离的苷元与氨基酸加热会显深红色至蓝色,最终生成蓝色沉淀;苷元在冰醋酸溶液中,加少量铜离子,加热也显蓝色等。
生物碱类
一类存在于生物界 ( 主要是植物 ) 中,大多具显著生物活性的含氮的碱性化合物。氮原子通常在环中。
分类
①有机胺类 (amines): 氮原子位于直链上 , 如麻黄碱、 益母草碱、 秋水仙碱等;
② 吡咯烷类 (pyrrolidine) : 如古豆碱、 千里光碱、 野百合碱、 娃儿藤碱等;
③ 吡啶类 ( pyridine) : 如槟榔碱、 半边莲碱、 苦参碱等;
④ 喹咻类 (quinoline): 如奎宁、 喜树碱等;
⑤异喹啉类 ( isoquinoline ) : 如小檗碱、 吗啡、 粉防己碱、 石蒜碱、 可待因、 青藤 碱、 锡生藤碱等;
⑥喹唑酮类 ( quinnazolidone): 如常山碱等;
⑦ 吲哚类 ( indole): 如利血平、 长春碱、 麦角新碱、 士的宁等 ;
⑧ 莨菪烷类 (tropane) : 如莨菪碱、 东莨菪碱、 古柯碱等 ;
⑨ 亚胺唑类 ( imidazole) : 如毛果芸香碱等;
⑩ 嘌呤类 (punne) : 如咖啡碱、 茶碱、 香菇嘌呤等;
⑪ 甾体类 ( steroid): 如茄碱、 贝母碱、 藜芦碱、 澳洲茄碱等 ;
⑫ 萜类 (terpenes): 如猗猴桃碱、 石斛碱、 乌头碱、 飞燕草碱、黄杨碱。
性质
①性状: 多数生物碱为结晶状固体 , 少数为液体。 一般生物碱均无色, 少数具颜色, 如小檗碱(黄色) 、 血根碱(红色) ;
②酸碱性: 多数生物碱具碱性反应, 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碱性的强弱与分子中氮原子存在的状态有密切关系, 一般是季铵碱 >叔胺碱>仲胺碱。 若氮原子呈酰胺状态, 则碱性极弱甚至消失,如胡椒碱、秋水仙碱等。 有的生物碱分子具有酚羟基或羧基 , 因而具酸碱两性 , 如槟榔次碱和吗啡等;
③溶解度: 游离生物碱极性较小 , 不溶或难溶于水,能溶于三氯甲烷、乙醍、苯、 丙酮、 乙醇等有机溶剂, 也能溶于稀酸的水溶液而生成盐类。
鉴别
沉淀反应
①碘化铋钾试剂(dragendoff 试剂 , Bil3 • KI ) : 在酸性溶液中与生物碱反应生成橘红色沉淀;
②碘-碘化钾试剂(wagner试剂,I₂•KI) : 在酸性溶液中与生物碱反应生成 棕红色沉淀;
③ 碘化汞钾试剂 (mayer试剂, HgI₂• KI ) : 在酸性溶液中与生物碱反应生成白色或黄白色沉淀;
④ 硅钨酸试剂 (bertrand试剂 , SiO₂ • I₂WO₃) : 在酸性溶液中与生物碱反应生成灰白色沉淀;
⑤ 磷钼酸试剂(sonnenschein试剂, H₃PO₄•I₂MoO₃): 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与生物碱反应生成鲜黄色或棕黄色沉淀;
⑥ 苦味酸试剂(hager 试剂) :在中性溶液中与生物碱生成淡黄色沉淀;
⑦氯化金试剂 ( HA U Cl₄试剂):在酸性溶液中与生物碱反应生成黄色晶形沉淀。
显色反应
生物碱能与某些试剂(显色剂)生成特殊的颜色, 可供生物碱的识别。
①钒酸铵-浓硫酸溶液( mandelin 试剂): 为1%钒酸铵的浓硫酸溶液。 该试剂能与多数生物碱反应,呈现不同的颜色, 如与阿托品、 东莨菪碱显红色 , 与马钱子碱显血红色,与士的宁显紫色,与奎宁显淡橙色,与吗啡显棕色,与可待因显蓝色;
②钼酸铵(钠)-浓硫酸溶液( frobde试剂): 为1%钼酸铵或铝酸钠的浓硫酸溶液。 与可待因显黄色,与小檗碱显棕绿色, 与乌头碱显黄棕色,与阿托品及士的宁不显色。在使用时应注意,该试剂与蛋白质也能 显色;
③甲醛-浓硫酸试剂(marquis试剂): 为 30% 甲醛溶液0. 2ml与浓硫酸10ml 的混合液。 与可待因显蓝色, 与吗啡显紫红色, 与咖啡碱不显色;
④浓硫酸 : 与乌头碱显紫色, 与小檗碱显绿色 , 与阿托品不显色;
⑤浓硝酸 : 与小檗碱显棕红色,与秋水仙碱显蓝色,与乌头碱显红棕色,与咖啡碱不显色。
强心苷类
一类对心肌有兴奋作用,具有强心生理活性的甾体化合物。
结构类型
①甲型:又称强心甾烯型(cardenolide)或洋地黄-毒毛旋花型。C17位上连接的1个五元不饱内酯环;
②乙型:又称蟾蜍甾烯型(bufadienolide)或海葱-蟾蛛型(scill- bufo )。C17位上连接的1个六元不饱内酯环。
基本结构由甾醇母核+不饱和共轭内酯环+糖(α-去氧糖;α-羟基糖)。 根据苷元部分C17位上连接的不饱和内酯环的类型分为甲型和乙型两类。
性质
①无色结晶或无定形粉末,味苦,对黏膜有刺激性;
②溶解度:可溶于水、丙酮及醇类等极性溶剂;略溶于乙酸乙酯、含醇三氯甲烷;几乎不溶于醚、苯、石油醚等非极性溶剂。
鉴别
α-去糖氧化
①Keller-Kiliani(K-K)反应:生药粉末的乙醇提取液蒸干,残渣溶于1ml0. 5%三氯化铁-冰醋酸溶液后倾入小试管中,再沿管壁加浓硫酸1ml。上层醋酸液呈蓝至蓝绿色,二液层交界处由于浓硫酸对强心苷元的作用而呈棕色(其颜色可随苷元不同而异)。
②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含α-去氧糖组成的强心苷醇溶液,滴在滤纸上,干燥后,喷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剂(1%对二甲基苯甲醛乙醇溶液4ml,加浓盐酸1ml),并于90℃加热30秒,可显灰红色斑点。
不饱和内酯环
①Legal反应(亚硝酰铁氰化钠反应):生药甲醇或乙醇提取液置小试管中,加Legal试剂(0. 5g亚硝酰铁氰化钠溶于50ml2N氢氧化钠-50%乙醇),反应液呈深红色(λmax470nm)。
②Kedde反应:取供试品甲醇或乙醇液于试管中,加Kedde试剂(3 ,5- 二硝基苯甲酸1g溶于50ml甲醇中,加入2N氢氧化钾溶液50ml,用时新配)3〜4滴,产生红或红紫色(λmax590nm)
甾体母核
①醋酐-硫酸反应(Libermann- Burchard反应):详见皂苷。
②三氯化锑反应:将强心苷的醇溶液点于滤纸上,喷以20%三氯化锑三氯甲烷溶液(不含乙醇和水),干燥后于70℃加热3~5 分钟,即能显出在可见光或紫外光下观察的色点,反应灵敏度很高。
苷类
苷( glycosides):又称配糖体或糖杂体(heteroside),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与非糖化合物以苷键方式结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分类
根据苷键原子的不同分为O-苷、S-苷、N-苷和C-苷等类型,在自然界存在最多的是O-苷。苷的非糖部分称为苷元(aglycon)。
①O-苷:一般可按苷元的结构类型、结合特异的理化性质和生理活性进行分类命名,如氰苷、酚苷、醇苷、蔥苷、黄酮苷、皂苷、强心苷、香豆素苷、环烯醚萜苷等。
①醇苷:为酯肪醇或芳香醇衍生物与糖结合而成的苷。在藻类、毛茛科、杨柳科、景天科、豆科植物中有分布。
②酚苷:由苯酚衍生物与糖结合而成。分布于杜鹃花科、木犀科和柳属、杨属、芍药属、松属等科属植物中。
③氰苷:具有α-羟氰基的苷元与糖组成的苷。分布于蔷薇科植物(如苦杏仁、 桃仁、枇杷仁、野樱皮等)、毛茛科、忍冬科、豆科、亚麻科、大戟科、景天科等植物中。
鉴别反应:苦味酸钠试验:将生药研碎,取0.5g放入试管中,加数滴水湿润,加塞密闭,管口内悬挂一条苦味酸钠试纸条,将试管置于40 ~ 50℃水浴进行酶解,试纸条变为砖红色;若悬挂联苯胺-硫酸铜试纸,试纸条显蓝色。
④酯苷:酯苷是苷元以羧基和糖的端基碳结合而成的苷。
②S-苷:主要存在于十字花科某些生药中,如芥子苷等。
③C-苷:糖端基直接与苷元上C原子相连,如牡荆苷等。
④N-苷:糖端基C与苷元上N原子相连。除植物中个别苷外、主要是核苷。
性质
①溶解度:可以被酸水解或酶解,生成苷元和糖。多数苷类可溶于水或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而苷元多能溶于非极性溶剂,一般不溶于水。氰苷在水中溶解度较大,几乎不溶于乙醚、苯等极性小的溶剂,酚苷和醇苷多为无色结晶。 酚苷的苷元分子量较小者常有挥发性、可升华。碳苷具有溶解度小、难水解的共同特点。
②颜色反应:由于苷类分子中有糖的成分,因此Molisch反应呈阳性,苷类水解后能还原Fehling溶液。
鉴别
①Fehling试验:生药水提液(Fehling试剂,沸水浴加热)→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检密原性糖类)。
②Molish试验:生药水提液,加α-蔡酚试剂数滴,摇匀后沿管壁滴加浓硫酸, 若有糖类成分与苷类存在,则在二液面交界处出现紫红色环。
③成脎试验:生药的水提液与盐酸苯腓液共热,只要有糖类成分存在,即生成黄色的糖脎结晶。镜检结晶,可视结晶的形状而鉴定出糖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