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代中国社会(1912——1949)
超全!最细节的近代中国社会(1912——1949)历史大事件的时间轴梳理,有助于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2-02-09 15:01:27近代中国社会(1912——)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政治:1、”宁汉合流“,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2、国民党继续北伐;日本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3、皇姑屯事件,张学良宣告东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经济:民族经济在夹缝中较快发展,纺织、面粉及新兴部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聚敛财富,使民族工商业发展受阻。
原因: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党开辟革命新道路27-37
武装反抗
南昌起义:1927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使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八七会议:1927.8.7汉口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右,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秋收起义:1927.9毛泽东长沙,受挫后,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发。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27.10毛泽东创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毛井冈山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巩固:根据地建设(1931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军事斗争(粉碎四次”围剿“)
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2、从理论上阐明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
长征
原因: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经历:1934.10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转折:遵义会议1935.1贵州遵义(标志成熟)
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1935.10陕北吴起镇,1936.10甘肃会宁,结束。
意义: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抗日战争
局部抗战
背景:①1927年,目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东方会议,确立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②现实原因: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影响日本。③有利时机:1931年,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时期,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表现: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②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③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④1935年,策动华北事变,意欲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
中国社会各界的反应:(1)国民政府:推行“镶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2)党领导抗日救亡运动:①东北军民: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②党:a.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b.1935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c.1936年,东北抗联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③爱国学生:“华北自治运动”激起北平学生1935年12月9日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④国民党爱国军队及将领a.1932年1月28日,日军猛攻上海,国民党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迫使日军三易主将。b.1933年,中国军队组织长城抗战。c.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国共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暴行:1、占领区:南京大屠杀;以华治华,扶持傀儡政权;以战养战,掠夺资源。2、抗日根据地:三光政策;治安强化运动。3、国统区:轰炸。4、践踏国际公法:采用细菌战、残害军民。5、”慰安妇“制度
全面抗战(1937.7,7卢沟桥)
7.8党号召全民族抗战。7.17蒋介石发表准备抗战的”庐山谈话“。8月洛川会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标志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改编军队。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经济:实行统制经济
正面战场
防御阶段:淞沪(粉碎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太原(平型关大捷是第一次胜利)、徐州(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最大胜利)、武汉会战(进入相持阶段)
相持阶段
工业和高校内迁(意义: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决心,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和精神基础);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反攻阶段
敌后战场
战法:游击战,并结合各地特点发展出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1940下半年百团大战
政策:1、土地政策:实行减租减息政策。2、经济建设: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3、政权建设: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东方主战场
1941.6、12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地位: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同盟作战:1942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派遣中国远征军(滇缅公路)。1943中美英《开罗宣言》决定对日作战和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
胜利
七大1945延安:(1)背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准备。(2)内容:①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②制定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3)意义: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投降:(1)背景:①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②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③苏联对日宣战,进入中国东北,与中国军民一道迅速消灭关东军。④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2)过程: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②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③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意义:(1)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人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2)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3)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的新征程。
解放战争
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国共合作原因:中共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1923广州,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议。
国民党一大:1924 新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意义: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推动了以”打到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国民革命的条件: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高潮:1926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结果:局部失败(上海四一二)→全面失败(武汉七一五)
失败原因:1、共产党右派叛变革命;2、共产党尚不成熟,缺乏经验;3、陈独秀右倾主义错误,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力量弱小。
意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原因:人们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着。
兴起:(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内容:(1)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2)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意义:(1)推动了全国报刊业的发展,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2)推动了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3)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五四运动
导火线:1919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阶段:北京、学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第二阶段:上海、工人“罢工、罢市、罢课”。
结果:(1)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2)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意义:(1)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2)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3)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4)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传播,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 中心:北京、上海 代表: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条件: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诞生: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
意义: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经济与社会
民国初年经济
原因: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概况:①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②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③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特点:(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双半社会环境中,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3)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4)从经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意义:(1)政治:民资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近代化。(3)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从而不断冲击、瓦解以至最终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影响: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历法:改用阳历。(2)社会风俗: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3)礼仪: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北洋政府时期
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3解散国民党。1914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年底颁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1915签订“中日民四条约”,10月称帝。
护国运动
背景:袁称帝,遭人民反对。结果:1916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军阀割据
背景:袁去世,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表现:军阀混战;在中央出现“府院之争”,张勋复辟
护法战争
原因:段祺瑞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17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为大元帅。遭西南军阀排挤,1918孙中山辞去大总统,失败。
参加一战(1917加入协约国集团)
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影响:1、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德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2、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胜利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原因 1.抗日战争的特点: (1)规模大。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2)民族性。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 (3)双重性。从斗争性质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4)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国民党政府坚持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正面战场的特征,而敌后战场则始终如一。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5)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消耗了日军的力量,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7)持久性。中国战场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2)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3)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4)国际因素: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美军进攻日本,加速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