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模式的初步形成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战国后期教育复习框架,主要记录了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模式的初步形成的相关内容。
编辑于2022-02-09 21:28:23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模式的初步形成(秦、汉)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背景
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政治安定。 汉武帝寻求新的指导思想,转变 汉初无为政治 为 一种具有进取精神的政治,历来强调“文事武备”的儒家学说与其政治愿望相结合。 董仲舒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有“汉代孔子”之称,率先提出“独尊儒术”的思想。 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关于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后来成为政府实行的三大文教政策。
”对贤良策“
汉武帝继位后,用”对策“来选拔贤良之士 以充当官僚队伍,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 就是应荐者回答皇帝提出的有关经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问题的策问。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董仲舒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从《春秋》大一统 的观点出发,论证 儒学在封建政治中应居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
二、兴太学以养士
1.目的
达到封建国家在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改变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
2.实际上举办太学,政府直接掌握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 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
选士方案:“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用人思想:“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董仲舒提到的“材”、“德”是以儒家的经术和道德观念为标准的。
措施
1.专立五经博士
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皆置博士。 而对原先设立的传记、诸子等博士则历久不置最后事实上归于废止。
促成了独尊儒术的局面。
2.开设太学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博士从一种 朝廷备顾问之官 转为 一种 以教授为主要职能的学官 标示太学正式设立,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生。以后各代王朝都依例设立。
3.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1.确立:汉武帝时期,产生了岁举性的科目,即孝廉一科,而且人数也有了具体规定。
这标志着察举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汉朝仕进的舞台。 察举制发展为比较完备的人仕制度,并得以真正确立其在两汉仕进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2.察举取士的范围有所扩大:
由限于现任官吏的范围 扩大到 布衣之士
3,科目增加:
于“贤良”之外,增加了“孝廉”“秀才”等新科目
4.以儒取士:
在选举考试中,儒家学者受到特别的优待
开创了察举制主要以儒术取士的新局面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官学
一、 中央官学
太学
1. 简介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 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 正式确立。
2. 特点
(1) 教师和学生
正式教师是博士
职能: 汉朝太学设立后,博士转化为太学的教官,主要从事太学的教学工作,同时部分地保存了原来作为咨询官吏的职能,参与政府的政治、学术活动。
博士首领: 博士通常推一德高望重者为首领。西汉-仆射,东汉-博士祭酒
太学生的称谓:“太学生”、“博士弟子”(或简称“弟子”)、“诸生”
(2) 培养目标
培养“经明行修”的官;通晓儒经,品行端正
(3) 教学内容
统一教材,五经;都属于今文经学
(4) 教学形式
个别或小组教学 → “大都授”集体上课+次第相传
(主讲的博士称为都讲,不是班级授课)(缓和教师不足的矛盾)
(5) 考试
“设科射策”
“策”是指教师(主考)所出的试题
“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
“科”即是教师(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 学生所取得的实际等级是授官的依据,通过考试取得一定的科品.
子主题
(6) 太学生的出路
可以通过荐举、征召或选举的方法进入仕途, 参加太学的考试是最稳妥的途径
3. 意义
(1) 积极
第一所完备规制史实详尽可靠的学校
用教育强化官方意识形态 始于太学
太学生反抗官宦-学生运动史第一页
(2) 局限
太学教学中排除异己学说,束缚思想发展
鸿都门学
1. 简介
东汉时期汉灵帝 创办的中央官学,是世界上最早的 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2. 性质
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是宦官集团 与 官僚集团 斗争的产物。
属于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3. 教学和研究的内容
尺牍、辞赋、字画
4. 意义
1||| 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 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大变革。
2||| 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办学的新型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3|||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宫邸学
类型
1||| 政府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的贵胄学校
反映了贵族子弟享有教育特权
朝廷对贵胄子弟 施以君臣名分等儒家思想 的教育,以约束其行为
2||| 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
二、 地方官学
郡国-学
1. 简介
是汉朝时期的地方官学
2. 创建
“文翁兴学”: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选择属下吏员到京师向博士学习,学成以后回到蜀郡,根据学绩情记给予不同的官职。 汉武帝极为赞赏,下令各郡国依仿蜀郡设立学校。
3. 目标
1||| 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地方学校中 特别突出的 优秀学生。
2||| 通过学校定期举行“乡达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普遍推行道德教化。
县道邑-校
乡-庠
聚-序
私学
一、 书馆
1. 发展
从事识字和书法教育→开始接触儒学基础内容
2. 阶段
①主要进行识字教育,也传授一些数学常识
②继续进行读写训练,但重心开始转到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上
3. 教学方式
实行个别教学,重视口授和背诵
4. 出路
地方官学-太学;地方私学-经馆
中断学业,从事农工商活动
二、 经馆
经馆又称精舍或精庐等。是较书馆高一级的私学,实际是一些老名学者聚徒进学的场所,其中程度较高的可与太学相比。
三、 两汉私学兴盛
1.原因
第一,汉初缺乏官学设置,私人讲学学担了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培养人才的责任。 第二,汉自武帝后,实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士人必读儒家经典,在政治上才有出路,才能有出仕做言的品会,而太学路途遥远,进人地方官学也受一定的条件限制,不得不求助于私人传授。 第三,有学术造诣很深,但因各种原因隐居不仕的儒家学者在地方上聚徒讲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第四,西汉末年产生 今古文经学之争,官方支持 今文经学派,对 古文经学派 采取冷淡的态度。古文经学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不得不到民间传授,当时也确实拥有一大批不求功名、坚持自己学术信仰的弟子。
2.教育方法
次相传授
董仲舒
《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
1. 简介
董仲舒对汉武帝问题的回答
如要实行“有为”政治。是采用法治,还是采用德治?在政治上应该以什么为指导思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2. 内容
(1) 首先肯定了”有为“政治。
(2) 实现思想统一
1||| “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统一思想的程序应该自上而下。
2||| “仁谊(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将思想统一的基调定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之上。
3|||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便是“独尊儒术”。
(3) 解决人才问题,得到政治功效
1||| 问题:汉初不养士,不办教育
对策:设立太学。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
2||| 问题: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不当
对策:择贤任能。加强选举的严格管理,在官吏的提拔、任用过程中克服论资排辈现象,实行“最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贤能的“材”“德”标准和儒家的经术、道德联系起来,加之察举制度的推动,不仅促进私学的大发展,也加速汉朝社会儒学化的进程。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1. 人性
(1) “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人性就是指人天生的素质(“生之质”)。
(2) 人性之“质”中,有“仁气”和“贪气”
①仁气:是指人性中那些有利于促进发展封建社会道德的先天因素
②贪气:是指人性中那些将导致与封建社会道德相抵触的先天因素
关系:仁气是主导方面,情欲之贪气是从属的方面,它们是人性中的两个对立物
评价:和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有一定的联系,并没有摆脱道德先验论的影响
2. 人性与善
(1) 董仲舒所谓的善,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
(2) 严格地将人性与善区别开来。
关系
1||| 性与善的关系是可能性与现实性根据和结果的关系。
2||| 性是善的可能性和内在根据。
3||| 善是性所具有的可能性和内在根据在教育条件下 向 具备一定道德之善的 现实人格转化 的结果
董仲舒强调“性待教而后善”,为他强调教育的作用提供了思想基础。
3. 人性差异论
(1) 内涵
1||| 斗筲之性
很难进行自我节制,只有用刑罚制止他们作恶
经过教育也很难转化为善,故要用刑罚加以强制的制约
2||| 中民之性
绝大多数人,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3||| 圣人之性
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感情欲望,注定要向善的方向发展
不需要教育就可以通过自我的修养
(2) 特点
1||| 吸收了先秦至汉初普遍流行的人性差异论的观点,明确将人性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等品级
2||| 他的人性概念的内涵建立在普遍的、占有绝大多数的“中民之性”的基础上。
3||| 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道德教育
一、 德教是立政之本
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罚为末为辅。
二、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董仲舒系统论证并产生教育和伦理实践影响。
①“三纲”是道德的基本准则。
②“五常”则是与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实践等心理、行为能力相关的道德观念。
③“三纲”与“五常”结合的纲常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三、 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1.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总概括:“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①个体行为的动机比行为的效果更具有道德价值
要求人们心正意诚,立志做一个适合封建国家要求的人,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而将有损封建纲常、有害封建国家利益的意念泯灭在内心萌芽状态。
②利与义的关系
利满足人们肉体器官上的要求,义满足人们心灵精神上的要求,两者不可或缺
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道义的追求,应高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人生获得高度的和谐和最终的满足\人生的基本取向
2.“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宽人律己
“仁”是建立在 对人类生命珍视热爱 的基础上的,它凸显的是 对个体生命价值与权利的尊重。
“义”是从 封建国家的公利出发 确定的行为准则,它凸显的是 个人对 社会及其他个体的 责任与义务。
他要求人们从尊重他人的价值与权利出发, 以“仁者爱人”的情怀去爱护心他人。宽以容众“躬自厚而薄责于外”。
、是对先秦儒家强调主体道德自觉精神的承与发展
3.”必仁且智“
认为在道德修养中必须做到“仁”与“智”( 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4.强勉行道
从小事做起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主张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培养人才
特别强调春秋的教育意义
并不提倡学习鸟兽草木的自然知识
教学方法
1. 强勉努力
2. 专心致志
3. 精思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