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影像诊断神经系统
医学影像大四学生一个。医学影像诊断学神经系统疾病可供临床,影像同学使用。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内容偏深可供参考。
编辑于2022-02-13 09:53:35神经系统疾病
颅内肿瘤
脑内外
脑室内外
脑室内:所在脑室扩大,无明显侧移位,且大多数密度比较均匀,边缘较清楚,增强也较明显
脑室外:多压迫脑室使之变小常向对侧移位
脑幕
幕下:内侧病灶
幕上:V (高于窦汇层面)Y (与大脑镰相连)M(低于窦汇层面)两侧外方病灶
脑内肿瘤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I级: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良性)
II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良恶交界偏良性)
影像学表现
CT:生长缓慢,边界清晰,周围水肿少,占位现象轻,密度均匀
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
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或不强化
III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良恶交界偏恶性)
IV级:胶质母细胞瘤(恶性)
影像学表现
CT:密度不均匀,低密度为主(坏死或囊变)高密度为出血或钙化,瘤周水肿,占位效应
MRI:T1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瘤内坏死和出血)T2不均匀高信号
增强扫描:不规则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或结节状强化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好发年龄:5~15岁儿童
脑内脑室外肿瘤
病理
囊性:平扫低密度,边界清楚,增强后囊壁瘤节不规则强化
实性:不规则密度变化,伴坏死囊变,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
囊实混合:小囊大结节
好发部位:小脑和下丘脑
鉴别诊断:血管母细胞瘤
大囊小结节
少突胶质细胞瘤
好发年龄:35~45岁
好发部位:幕上,额叶白质
X线:平片显示肿瘤的钙化呈条带状或团絮状
CT
类圆形,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
钙化:局限点片状钙化,弯曲条索状,不规则团块状,皮层脑回状
肿瘤周边多为轻度水肿
增强:多为轻度强化
MRI
T1低或等信号
T2高信号,信号不均匀
特征性钙化:如上
周围轻度或无水肿,占位轻
髓母细胞瘤
好发年龄:4~8岁儿童 恶性肿瘤
好发部位:后颅窝小脑蚓部,易突入第四脑室,常致梗死性脑积水
临床常见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
对放射性敏感
CT
位于后颅窝中线,边界清楚
中等偏高信号,DWI高信号
增强:不均匀显著强化
阻塞第四脑室使幕上脑室扩大
脑外肿瘤
脑膜瘤
好发人群:成年人
病理
肿瘤多为球形,包膜完整,质韧可有钙化
肿瘤生长缓慢,血供丰富,供血动脉来自脑膜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脑膜支
影像学表现
CT
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以宽基底与颅骨或硬脑膜相连
平扫大部分为高密度
增强:均匀显著强化
MRI
等T1等T2
鼠尾状强化 —硬膜尾征
听神经瘤
好发年龄:中年人
好发部位:桥小脑角区
大多为神经鞘瘤,良性脑外肿瘤
影像学表现
CT:
桥小脑角区肿块,大多为等密度其余为低密度
内听道扩大呈漏斗状或大片岩骨缺损
肿瘤大时可压迫脑干,小脑,压迫第四脑室形成梗阻性脑积水
增强扫描:囊性不强化,实性强化
MRI:T1低信号,T2以高信号为主,可不均匀
鉴别诊断(桥小脑角区肿瘤)
脑膜瘤:明显强化,宽基底与岩骨相联
胆脂瘤(表皮样囊肿)
形态
脑内型:圆形或椭圆形
脑外型:延裂隙,脑池生长,形态不规则(见缝就钻)
密度
低密度:散在点状钙化
高密度:陈旧性出血和角蛋白
增强:不强化
MRI:T1低T2高 DWI:高信号
三叉神经瘤:岩骨尖破坏,无内听道扩大,常跨颅中后窝生长
垂体腺瘤
好发年龄:成人
好发部位:鞍区
临床表现
视交叉(视力障碍)—第三脑室间质性脑水肿
颈动脉海绵窦瘘:眼压增高(凸眼) 颈动脉瘤
鞍膈束缚—束腰征
脑膜—脑膜瘤
3、4、5对神经—神经鞘
大小
微腺瘤
直径≤1cm
有分泌激素功能
影像学表现
CT
垂体内密度改变
垂体高度增加(正常:小孩子5mm,成年女性7mm,成年男性9mm,孕产妇11mm
垂体上缘膨隆
垂体柄偏移
鞍底骨质改变:平片中的双鞍底
MRI:T1低信号,出血为高信号,T2高/等信号
大腺瘤
直径>1mm
无分泌激素功能
影像学表现
CT
圆形,分叶或不规则形,哑铃状(束腰征)
等或略高密度
四周侵犯
增强:均匀强化,坏死液化不强化
MRI
长T1长T2
坏死囊变:T1略高
出血:T1高信号
脑内外均可
颅咽管瘤
好发部位:鞍上池
临床表现
儿童:发育障碍,颅内压增高
成人: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低下
影像学表现
CT
鞍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
囊性或部分囊性多见
含胆固醇多CT高,含钙质,骨小梁CT低
MRI:T1混杂T2高信号为主
增强扫描:实性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壁则呈环状强化
一般无水肿,视交叉上移
生殖细胞瘤
好发年龄:小男孩
好发部位:松果体>鞍上池,丘脑和基底核
恶性肿瘤,种植性转移
临床表现
鞍上池:梗阻性脑积水
松果体区:多饮多尿,垂体功能低下,视力下降
影像学表现
CT
形态:圆形或类圆形,边缘较规则,边界清楚;肿瘤较大时可呈分叶状,边缘可不清楚
平扫:均匀的等或稍高密度。点状块状钙化
增强:均匀一致强化
MRI:T1等或稍低信号,T2高信号
SWI:低信号(早期诊断)
脑转移瘤
男性肺癌转移多,女性乳腺癌转移多
易发生在皮髓交界
影像学表现
CT
多发,灰白交界区,大小不等
小者为实性结节,大者中间多坏死呈不规则环状
平扫:密度混杂
MRI:长T1长T2(黑色素瘤短T1短T2)
增强: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脑卒中
缺血性
肺动脉闭塞性脑梗塞
病理
4—6小时:缺血水肿,既而出现坏死
1~2周:脑水肿减轻,脑组织液化性坏死
10周后:形成含液体的囊腔既软化灶
临床表现: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偏盲,失语,共济失调,吞咽困难,呛咳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
24小时内:仅表现为局部脑回增宽,脑沟变平的脑肿胀征像或模糊低密度区
大于24小时
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三角形低密度区,基底朝向凸面,尖端朝第三脑室
动脉致密征:较大动脉某一段由于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密度增高
子主题岛带征:大脑中动脉闭塞早期可出现岛带区(脑岛,最外囊,屏状核)灰白质界面消失
大脑中动脉闭塞在豆纹动脉远端:矩形低密度区(基底节回避征)
基底节回避征:大脑中动脉闭塞发生在豆纹动脉远端基底节无异常 丘脑回避征:大脑中动脉闭塞时丘脑由脉络丛前动脉供血不会梗死
大脑前动脉:大脑镰旁矩形低密度影
大脑后动脉:顶叶后部及枕叶半圆形低密度区
室管膜下:脑室边缘低密度波浪状
占位效应:2~15天脑水肿高峰期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
脑萎缩:1月后
增强:脑回状,条状强化
MRI
T1低T2高
DWI高信号PWI低灌注不匹配提示有缺血半暗带
细胞毒性水肿(急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长T1长T2无占位效应
出血性
颅脑损伤
脑实质挫裂伤
包括脑挫伤(外伤引起)和脑裂伤(脑及软脑膜血管断裂)
病理
早期:出血、坏死、液化
中期:坏死区组织液化,逐渐由瘢痕组织修复
晚期:小病灶由瘢痕组织修复,大病灶可形成囊腔
CT
损伤区局部低密度改变
散在点片状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纵裂池、脑室、脑沟密度增高
占位: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
萎缩
广泛性:患侧半球体积变小,中线结构向患侧移位
局限性:相邻脑沟、脑池扩大,脑回变窄、蛛网膜下腔增宽
硬膜外/下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表现:三联征(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血性脑脊液)
弥漫性轴索损伤
CT表现
弥漫性脑水肿(灰白质对比消失、脑室脑池受压变小)
脑内小的出血灶
少有或轻度中线结构移位
可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
SWI显示微小出血灶更敏感
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
好发:基底节区
脑梗塞伴出血
脑血管畸形
动静脉畸形
好发部位:幕上
构成
供养动脉
引流静脉
异常血管团
临床表现:癫痫,头痛,出血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混杂密度)
高密度:出血,钙化,含铁血红素沉积
等密度:异常血管,正常组织
低密度:软化灶,胶质增生
MRI
T1T2均为低或无信号
形态圆形或梭形
MRA可很好显示动脉瘤和母动脉影
脑血管造影
诊断AVM最可靠,准确的方法
在动脉期可见粗细不等,迂曲的血管团,有时可表现为网状,血窦状。
海绵状血管瘤
好发部位:幕上,常见于额,颞叶深部髓质区,皮髓交界区和基底核区
影像学表现
CT
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等稍高密度影,可合并斑点状钙化,周围一般无水肿
病变周围的胶质增生带为低密度
急性出血可表现较均匀的高密度影,灶周有轻度水肿
增强扫描可有轻中度强化(血栓程度轻,钙化少则强化明显)
典型表现:不均匀的斑点状增强,伴有囊性部分的病变可见环形增强
延迟扫描,强化程度可以增加
MRI
T1T2为混杂信号(爆米花样,网格状)
病灶中央高信号,周边为低信号的含铁血黄素
颅内动脉瘤
好发人群:中年女性
90%起自颈内动脉系统,主要是前交通动脉
按发病多少依次为: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
形状
粟粒状动脉瘤
囊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
梭形动脉瘤
壁间动脉瘤(真腔/假腔)
影像学表现
无血栓动脉瘤:平扫呈圆形或稍高密度,边缘清楚,均匀强化
MRI:T1T2无或低信号
部分血栓动脉瘤:血栓可高可低,取决于附壁血栓(不强化)时间,囊腔强化
完全血栓动脉瘤:平扫为等密度,其内可见点状钙化,瘤壁可有弧形钙化
流空效应:T1等低,T2高
水母征:在血管造影,增强CT或 MRI上,脑实质内多支明显强化的小血管呈伞状或放射状汇聚成一支粗大的血管,形似水母头
脑出血
出血量:1/2×长×宽×高(层数×层厚)
是否再次出血
斑点征:CTA图像上有点样强化
岛征:一个大血肿周围至少3个小血肿与大~不直接相连
黑洞征:低密度与周围CT值相差>28HU不能与周围相连边界清晰
低密度征:一半高密度一半低密度
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
器官源性畸形
移行畸形
无脑回畸形
小脑回畸形
巨脑回畸形
多小脑回畸形
脑裂畸形(灰质未移行到脑表面)
闭合畸形
Dandy-walker综合征
先天性第四脑室中孔和侧孔闭锁
好发年龄:婴幼儿
病理
小脑蚓,半球发育不良或缺如
后颅窝增大
天幕,横窦,窦汇升高
脑积水
CT
后颅窝扩大,囊性低信号
小脑半球体积小且受压分离向外侧移位
枕骨变薄
窦汇及直窦上移
鉴别诊断
后颅窝蛛网膜囊肿
无小脑蚓的缺如
不与第四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相通
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分型
I型:小脑扁桃体下疝
II型:继发第四脑室下疝
III型:脑脊膜膨出
IV型:小脑缺如
诊断
斜坡后缘画一条线与齿状突尖不能有交叉
软腭上缘与枕骨后下缘画线,齿状突的尖部不能超过这条线的1/3
斜坡下缘与枕骨后下缘(枕骨大孔)距离31mm
小脑扁桃体低于枕骨大孔3mm正常,3~5mm可疑异常,低于5mm可诊断为小脑扁桃体下疝
CT:软组织密度(假肿瘤)
组织源性畸形
结节硬化
多见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三联
皮脂腺瘤:以面部最多见,也见色素痣或斑
癫痫:多在儿童和少年期出现
精神呆痴:常见但也可正常或超常
易伴发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CT
室管膜下与脑室周围多发高密度或等密度结节,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部分突入脑室
结节占位和水肿效应都不显著
阻塞脑脊液通路,可出现脑积水
合并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型细胞瘤时,可显示明显的占位性肿块
增强扫描:钙化结节不强化,肿块强化
sturge-weber综合征(脑颜面血管瘤病)
先天性大脑半球不对称
CT:脑发育不全时相邻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和同侧颅腔缩小,颅板增厚
增强扫描:脑回状强化
神经纤维瘤病(NF)
NF1
有多处>5mm的奶油咖啡斑
有一个丛状的神经纤维瘤或两个以上任何类型的神经纤维瘤病
两个或以上着色的虹膜错构瘤
腋窝或腹股沟雀斑
视神经胶质瘤
一级胶质瘤
骨损伤为特征性表现(蝶骨大翼发育不全
NF2
两侧听神经肿块
一级胶质瘤或单侧第VII颅神经瘤
很少皮肤改变
颅内感染疾病
脑脓肿
好发部位:幕上,颞叶居多
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病理
急性脑炎期:炎性渗出,边缘模糊,血管源性水肿
斑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区
化脓期:脓腔形成。脓肿壁内层为炎症水肿带,中层为肉芽和纤维组织,外层为神经胶质层
包膜形成期:纤维组织环
影像学表现
特征表现:脓腔DWI高信号
颅内结核
好发人群:儿童和青年,常继发于肺结核
病理改变:渗出~坏死(干酪样坏死)~增殖(结核球)~钙化~吸收
类型
结核性脑膜炎:累及鞍上池,环吃,四叠体池,晚期可见点状钙化
结核球:混杂密度结节,内有钙化。周围轻度水肿,有占位效应
结核性脑脓肿:同脑脓肿
脑囊虫病
病理
囊泡期:囊液有头节
胶样囊泡期:周围水肿最明显
颗粒结节期:囊泡萎缩,囊壁增厚
钙化结节期:进一步萎缩形成钙化
影像学表现
CT
多发小囊型:有头节(高密度结节影)内为囊液(低密度)
单发大囊型:圆形,椭圆形,分叶低密度病灶
混合型
MRI
白靶征:囊液在T2WI高信号,头节低信号
黑靶征:囊液在T1WI低信号,头节为高信号
脑棘球蚴病
临床:局部占位症状,癫痫发作和颅压升高
病理
囊大,压迫征严重
囊中囊,分房
影像学表现
CT:边界清楚,密度与脑脊液相似,无睡之前,明显占位现象
增强扫描:囊壁无强化或环形强化
MRI:长T1长T2
脊髓椎管疾病
概述
正常骨髓MRI表现
红骨髓:造血细胞+水(多) 长T1长T2(胎儿时期)
黄骨髓:脂肪(多)+水 短T1中等T2(成人型骨髓)
从外周骨向中轴骨以大致对称向黄骨髓转换
Ricci分法
I型:均低信号,但由于椎体静脉上下方线状高信号(多见于20岁以下青年)
II型:椎体周边临近终板及边角处带状或三角状高信号
IIIa:椎体呈模糊的弥漫性点状高信号
IIIb:椎体呈边缘清楚的弥漫性斑片状高信号
髓内
室管膜瘤
分型
细胞型:颈段
黏液乳头型:腰段中央管
病理
肿瘤边界比较清楚,生长缓慢,症状轻。可出现多灶型(可不相邻)
种植转移产生
脊髓空洞
病因:外伤,肿瘤,感染
病理
脊髓内囊腔:胶质细胞和纤维
脊髓中央管扩张积水:易粘连室管膜瘤
影像学表现
交通性:与第四脑室相通—长T1长T2—流动有脑脊液搏动(流空效应)—矢相位—影响T2—T2低信号(高信号内有局限性低信号)
非交通性的:囊腔不与第四脑室相通,长T1长T2
影像学表现
CT:肿瘤呈低密度,肿瘤实质部分轻度强化或不强化
MRI:T1低T2高在肿瘤的一侧或两侧可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导致的低信号“帽征”
常累及几个节段,典型的室管膜瘤有扇贝压迹
星形细胞瘤
好发年龄:儿童
好发部位:胸,颈段多见。儿童往往累及多个节段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低密度,边界不清
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
鉴别诊断
室管膜瘤多位于圆锥部及马尾神经而多数星形细胞瘤位于颈胸段
室管膜瘤多位于脊髓中央呈膨胀性生长,而星形细胞瘤多呈偏心性生长,边界不清
室管膜瘤合并出血的大于星型细胞瘤
硬膜下
神经鞘瘤
起源于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
病理:肿瘤可发生囊变,极少钙化。肿瘤向椎间孔方向生长使椎间孔扩大
影像学表现
CT:圆形实质性肿块,密度较脊髓略高,脊髓受压移位
增强扫描:明显均一或环形强化
MRI
T1肿瘤信号等于脊髓
边缘光滑,较局限
常位于背外侧,脊髓受压移位,同侧蛛网膜下腔扩大
T2高信号
鉴别诊断:脊膜瘤(常发生颈胸段,女性多见,增强可见硬膜尾征,表现为患侧蛛网膜下腔增宽,脊髓受压变细有明显移位
脊髓外伤
脊髓震荡:短暂性可恢复
脊髓挫裂伤:血管源性水肿,斑点出血灶
脊髓压迫或横断
脱髓鞘疾病
多发性硬化(MS)
好发人群:中年女性
好发部位:侧脑室周围以及深部白质
分期
急性期:病灶长轴与侧脑室垂直
慢性期
恢复期:脑萎缩,多发软化灶,边界清楚
影像学表现
CT:多发低密度病灶
增强扫描:开环征(弓形征)、髓质开环,皮质开环
MRI
T1WI等低,稍低,极低信号
T2WI T2—FLAIR高信号
征象
直角脱髓鞘征:横断面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冠状矢状面呈条状,可垂直于侧脑室
煎蛋征:病灶周围血浆蛋白渗出形成水肿带
条纹征,点线征,倒逗征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疫苗接种后
视神经脊髓炎
好发女性,以视神经和脊髓损害为主
影像学表现
上下径超过3个节段
急性期:脊髓肿胀增粗,病灶T1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强化
脂肪抑制:T2WI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