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唯物论与辩证法
肖秀荣马原基础篇 唯物论与辩证法
编辑于2019-10-03 08:24:14第二章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唯物论(选择题)
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的哲学流派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
恩克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精神=意识 存在=物质
基本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
第一性=本原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不同的哲学流派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
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的猜测,没有经过科学论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片面地,孤立的,静止的看问题。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
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主观唯心主义——身体内某种固有的精神因素做世界本源,如感觉,经验,观念,心理。
客观唯心主义——虚拟的,臆想出来的,独立于身体外的精神因素做世界本源,如佛,上帝,真主。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认识论)
可知论
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
认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方法论)
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物质
物质和物质范畴
(列宁)马克思注意物质观的基本内容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2.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为我们的感觉索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
第四,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与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的存在形态
物质和运动
概念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万事万物的变化。
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正向证明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反向证明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
相对静止
概念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空间相对位置暂时不变。
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关系
动中有静
联系
静中有动
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反向证明
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概念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
空间的特点叫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具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有有限性,又有无限性。
关系
物质运动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内容和形式
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人与自然(毛中特)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一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一切物质——无生命物质 低等生物——植物
第二阶段,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阶段。由高等动物感觉和心理发展为人的意识。
B.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劳动
意识产生的物质外壳——语言
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这表明了认识结果是认识对象——物质决定的。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
第一,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具有创造性。
第三,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最突出表现
第四,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
规律的概念
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人认识,尊重,利用规律,不能说人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稳定性(重复性)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看问题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普遍性(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多样性(联系的变现形式多种多样)
条件性
事物的变化发展
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新事物记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原因与结果
追根溯源
必然与偶然
通过偶然发现必然
现实与可能
立足现实分析可能
现象与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
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事物包括质、量、度三方面规定
质——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是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量变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而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中的连续性,而质变则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是肯定因素。
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是否定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
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的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无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概念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关系
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同制约着异的形式、范围、规模
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①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②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矛盾的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质变:双方地位的超越、性质的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普遍性=共性=一般
特殊性=个性=个别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着共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一个矛盾体系下的多个矛盾,起决定作用的叫主要矛盾,起影响作用的叫非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一个矛盾内部而言,起决定作用的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影响作用的叫非主要方面。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
主观辩证法:事物本身不存在, 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创造的。
A.归纳与演绎
归纳——做总结,演绎——举例子。
B. 分析与综合
分析——部分,综合——整体。
C. 抽象与具体
具体分为感性具体和理性具体。
D. 逻辑与历史
逻辑带有严格的秩序性。逻辑与历史仅仅反映社会历史的主流,不反映细枝末节的东西。
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
联系观
发展观
矛盾观
主观辩证法
唯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