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唯物史观
肖秀荣 马原强化篇 第四章唯物史观
编辑于2019-10-03 08:33:52第四章|唯物史观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就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一种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思想、观念应当从社会存在中寻找其真正的根源,即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应当从人的思想意识中去寻找和发现社会现象的源泉,即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
2.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一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唯物史观的创立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创立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二)社会存在重要
1.社会存在的含义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2.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3.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发展则起延缓作用。
4.物质生产方式,简称为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因。
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的结构
社会心理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表现为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等,以感性认识为主。 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学等,以理性认识为主,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作用。
社会意识形式,从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看,可以区分为两种不质与功能类型,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有无阶级性】
3.社会意识的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缓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适应新形势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三,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其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有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3.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一,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第二,它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用来分析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
1.生产力
(1)含义
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小,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结构。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
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物质标志)。
②劳动对象。 A.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 B.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劳动加工过的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劳动只有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构成现实生产力。
③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劳动者一般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关系
(1)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2)内容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3)分析生产关系必须透过“物”看到物”后面的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会关系生产关系,属于物质范畴。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盾运动规律
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意义
(1)理论意义,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现实意义。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的含义
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的含义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2)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理量,
其次,政治上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并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从其归根到底由经济关系决定,并且总是一定的思想意图的贯彻来说,它是通过人的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因而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3)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①国家的起源。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②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③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第三,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有两种: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反之,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意义
在当代中国,深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巩固经济基础的要求。习近平在谈到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必要性时指出,党和国家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层建筑就要适应新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重要
1.内涵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A.有些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 B.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顺应程度。
(四)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顺序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现象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迄今最进步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某种跨越性,是合乎规律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包括三个方面, 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矛盾。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三)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2要认识和抓住主要矛盾
抓住主要矛盾
3.社会主要矛盾的含义社会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一定阶段上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4.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
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5.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意义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判断形势和确立工作重心的客观依据。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社会革命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1.社会革命的实质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革命的根源
杜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3.社会革命的作用
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普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第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而且,革命还能够极大地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一)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二)改革的作用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伟大变革,从性质上看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但从其广泛性和深刻性而言,从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影响而言,则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
(二)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
表现在
第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包括: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三)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1.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术在适用于社会时所到的题也越来突出。
2.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金球问题的出现,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
1.英雄史观。唯心史观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2.群众史观。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二)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1.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
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把与动物相区别。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劳动),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社会关系把人与人区别开来。
A.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B.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
(三)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产的劳动群众。
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
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重要
1.唯物史观主张在考察个人的历史作用时,要具体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有的人的作用小些,可称为“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贡献的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有的人的作用大些,可称为“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有些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
历史人物中那些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
2.杰出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
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社会某些方面的需要,对历史发展也会起某种甚至是重大的促进作用;
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1.历史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2.历史人物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等的制约。终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3.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4.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三)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无产阶级领袖是人而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