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耳炎性疾病
这是一篇关于中耳炎性疾病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耳的功能:听觉和平衡、中耳炎性疾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重点掌握分泌性中耳炎。
编辑于2022-02-22 01:11:49中耳炎性疾病
耳的功能:听觉和平衡
听觉
传音:声波经外耳、中耳等传音结构,传至内耳,使基底膜产生振动 感音:耳蜗里的基底膜振动刺激螺旋器,使声能转变成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径路传至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声音的感觉
平衡
维持人体平衡主要靠前庭、视觉及本体感觉三个系统相互协调完成,其中以耳前庭系统最为重要。前庭主司感知头位及其变化
中耳
功能
传音扩音
1.锤骨柄与砧骨长脚的长度差、鼓膜与镫骨底板 的面积差以及前庭窗与蜗窗位相差,可以使听力提高30dB。 2.中耳的增压效应克服了声波从空气传入外淋巴液中的声能损失。 理解中耳的传音扩音作用对理解中耳疾病导致听力损失程度有重要临床意义。
咽鼓管的生理功能
1.维持中耳内外气压平衡—换气功能 2.引流中耳液体作用— 排泄功能 3.防止上行感染的作用—防御功能 4.防声
空气传导过程
中耳炎性疾病
大疱性耳膜炎
鼓膜及其相连续的外耳道皮肤的急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 1.病因:病毒性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药物或物理刺激以及变态反应染, 2.临床表现:突发耳深部剧烈疼痛、伴耳闷胀感,可以有轻度听力障碍。疱破后可有浆液或有血性浆液流出。 3.体征:鼓膜及邻近外耳道皮肤充血,耳膜后上方出现一个或多个浅黄色或紫色的大疱,有时几个血疱融合成一个大疱
治疗原则:抗病毒、缓解耳痛、防止继发感染 1.局部应用抗生素滴耳液,全身应用抗生素 2.无菌操作刺破大疱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常见于冬春季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病 因
主要致病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 感染途径: 1.咽鼓管途径: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急性传染病 3).不恰当的捏鼻鼓气或擤鼻涕 4).婴幼儿咽鼓管解剖特点 2.外耳道鼓膜途径 3.血行感染
病理过程
临 床 表 现
局部症状: 1.耳痛:鼓膜穿孔后减轻 2.听力减退、耳鸣:鼓膜穿孔后好转 3.流脓 全身症状:畏寒、发烧,鼓膜穿孔后好转 小儿全身症状重,可伴有消化道症状
检查
1.鼓膜:充血、肿胀、膨出、穿孔 2.耳部触诊:乳突轻压痛 3.听力检查:传导性耳聋 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形核白细胞多,鼓膜穿孔流脓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注:鼓膜穿孔、耳流脓后,临床症状好转。如不好转或再出现症状,应注意并发症出现的可能)
治疗原则:控制感染、通常引流、去除病因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定义
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以间断性耳流脓、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为特点,常因急性中耳炎未获恰当治疗而迁然而来。严重者导致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
病 因
1.急性炎症治疗不当或未及时治疗 2.鼻部或咽部有慢性病灶 3.全身抵抗力下降,病菌毒力过强或耐药菌感染 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杆。混合感染
病理
1.黏膜充血、增厚,腺体分泌活跃,炎症细胞浸润。(局限于鼓室) 2.炎症超越黏膜上皮,侵犯骨质,吸收性骨炎,骨质破坏。 3.可伴有肉芽或息肉形成、组织粘连、硬化灶形成、影响听骨链的振动。 4.反复感染,细菌毒素长期作用,影响内耳毛细胞。 5.可形成继发性胆脂瘤。
临床表现
1.症状: (1)反复流脓:分泌物为黏脓性,如有肉芽组织生长偶可混有血迹。 (2)听力下降:多为传导性聋,轻者可无自觉症状,气骨导差可至40dB以上,甚至会出现混合性聋 (3)耳鸣:可有低调耳鸣,病史较长并有高调耳鸣提示内耳损伤。
体征
鼓膜穿孔 1.紧张部穿孔、松弛部穿孔、中央性穿孔和边缘性穿孔。 2.残余鼓膜可有钙化亦可伴有穿孔缘周围的溃疡和肉芽组织生长。 3.部分愈合的鼓膜则显菲薄,或增厚、充血,失去正常半透明状态。 4.鼓室内壁黏膜充血,甚至肿胀增厚,亦可形成肉芽、息肉,由穿孔处凸入外耳道 5.外耳道与鼓室内可有脓性分泌物,或真菌感染。
鉴别诊断
1.慢性鼓膜炎 反复流脓,鼓膜完整表面有肉芽或溃疡,颞骨CT正常。 2.中耳癌 中老年人好发,多为鳞状细胞癌。长期流脓史,近期有血性分泌物与耳痛,可有面瘫与张口困难。鼓室内或外耳道内有新生物,触之易出血。晚期可有下组脑神经麻痹症状。中耳CT可见局部腐蚀样骨质破坏,而非边缘钝化的压迫吸收。 3.结核性中耳乳突炎 继发于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的结核。脓液稀薄,鼓膜大穿孔或多发性穿孔,有时可见苍白肉芽,听力损害明显,中耳CT示骨质破坏或死骨形成。肉芽活检或取分泌物涂片、培养多可确诊。
治疗
治疗原则:祛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畅引流和改善听力
1.药物治疗 引流通畅者以局部药物为主,急性发作时宜全身应用抗生素。 (1)局部用药: a.抗生素溶液或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混合液滴(鼓室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较多时) b.可用乙醇或甘油制剂(鼓室黏膜湿润、脓液较少时)
手术治疗
中耳胆脂瘤
中耳胆脂瘤(cholesteatoma of middle ear)为非真性肿瘤,是角化的鳞状上皮在中耳内形成的囊性结构,中间常堆积白色脱落上皮组织
发病机制:胆脂瘤形成的机制不清
病理特点
1.胆脂瘤的母膜为囊壁,内壁为角化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的上皮和胆固醇结晶 2.胆脂瘤的角化鳞状上皮较皮肤薄且缺乏毛囊、皮脂腺和皮下乳头层。 3.囊壁外侧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和毛细血管增生。炎症的活动期细胞浸润增强、肉芽组织增生。 4.胆脂瘤可破坏周围骨质,骨破坏呈压迫性吸收。
破坏机制
临床表现
1.症状:耳流脓和听力下降 (1)耳流脓:脓液奇臭或有血性分泌物 (2)听力下降:传导性听力下降的程度与听骨链受累程度及鼓膜形态是否正常有关 (3)眩晕:迷路瘘管(瘘管试验);细菌毒素致迷路炎症 (4)面神经麻痹 (5)颅内并发症:预后严重,需紧急处理。
检查
鉴 别 诊 断
中耳癌:耳流血性分泌物、耳痛 周围性面瘫、张口受限等多对颅神经损害,外耳道或鼓室内新生物活检确诊 慢性中耳炎:
治疗
手术方式
中耳炎后遗症
重点掌握
1.什么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原则是怎么样的?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如何引起听力障碍的? 3.如何区分分泌性中耳炎与化脓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分急、慢性两种。 其它称呼: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非化脓性中耳炎、胶耳等。
病因
1、咽鼓管功能障碍。为本病的基本原因 1)机械性阻塞: 2)功能障碍:小儿发病率高。解剖生理学基础。 2、感染 3、免疫反应:3型变态反应。
病理
咽鼓管功能不良---中耳腔形成负压---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积液---上皮细胞化生,杯状细胞增多,有病理性腺样组织形成,以淋巴及浆细胞为主的圆形细胞浸润---恢复期,腺体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听力减退:传导性聋、时好时差 2)耳痛、闭塞感:疼痛较轻 3)耳鸣:典型的有气过水声。
二、检查 1、鼓膜: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充血;鼓膜内陷;鼓室积液。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灰蓝色或乳白色;鼓室积液;鼓膜活动度差、液平或气泡征。
2、听力检查: 音叉检查:传导性聋 纯音听力检查: 声导抗图(声阻抗或中耳分析)
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
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
1.颅内并发症 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和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等。 2.颅外并发症 耳后骨膜下脓肿、耳下颈深部(Bezold和Mouret)脓肿,岩尖炎、岩锥炎、迷路炎,周围性面瘫。
病因
1.骨质破坏 中耳乳突骨质破坏,如胆脂瘤破坏骨质 2.机体抵抗力差 严重的全身慢性疾病(糖尿病、结核病等长期营养不良、年老体弱或儿童等抵抗力较差者 3.致病菌毒力强
耳源性并发症的感染扩散途径
1.通过骨壁缺损区扩散
2. 经解剖通道或未闭骨缝扩散:
3.经血行途径扩散
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