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教资科目二 第一章 教育知识基础
编辑于2022-02-28 17:00:06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
最早 孟子《尽心·上》
教育的概念、属性及功能
蔡元培 —— 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以美育代宗教” 陶行知 指出新教育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 徐特立 提出“生产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是科学的内容” 杨贤江 主张对青年进行全人生的指导
概念
涵义
广义——一切有目的的 1. 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 2.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 3.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教育者 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社会活动
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
历史的继承性
发展不平衡性——可前可后
生产性
民族性
长期性
功能
按作用对象分
个体功能
社会功能
按性质分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按呈现形式分
显性功能
隐性功能
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般认为学校出现于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原始社会 简单劳动无阶级——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教育学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一本书+一个人)
孔子—:《论语》 主张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学记》——教学原则: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西方(师徒三人+一本书)
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培根 首次提出 应该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科分类中划分出来
夸美纽斯
康德
赫尔巴特
杜威
教育学的深化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卡连柯
凯洛夫——世界第一部《教育学》
苏联 我国见过建国初期 教育领域全面学苏联的教育经验
杨贤江——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新教育大纲》
现代教育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成对出现—制约与促进、影响)
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结构)防守)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制约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经济功能——两再一新促生产))
再生产劳动力
再生产科学知识-- 其中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
技术创新--学校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高等教育
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教育影响政治经济制度(政治功能)
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与人口的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调整中小学的布局结构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人口功能)
减少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
改善人口结构
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抓关键期
互补性-身心互补、身身互补
个体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不同、群体与群体不同
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内发论——遗传、先天——“孟子复活迅高歌“
双生子爬梯实验(格赛尔)
外铄论——环境、教育(外部)、后天——“哪寻落花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人的发展是复杂的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提供前提性(生理)和可能性(心理)->可塑性
(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潜在的可能性)
环境因素——提供现实性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表现(严(延)规范,速(塑)个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概念
广义——国民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核心和主体地位
各级各类学校
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之间的相互衔接的关系
学制建立的依据
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文化、人口
人的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学制本身的因素——本国学制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学制的形式发展
前制度化
前:没有 实体化教育
制度化——最早产生于欧洲、正规教育、学制的建立
我国进入——”废科举,兴学堂“
非制度化
非:超越 终身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活到老、学到老
现代学制类型
双轨制
单轨制
西方,难以实现阶级的跨越
分支制(Y形)——苏联和中国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壬寅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现代学制 未实施
癸卯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第一个实行 “中学为体...“ (半殖民地半封建)
以日本为蓝本
壬子癸丑学制——第一个资本主义 倡导男女平等、男女同校
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人的身心发展(先进)
美国为蓝本
人颁布、鬼实施、丑男女有资本、长期嘘美国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4点)
义务教育 范围扩大、年限延长 职业教育 要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 高等教育 大众化 普及化 终身教育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义务要延长 职业要综合 高等要大众 终身要建构
义务教育
最早起源于德国
定义 法律规定、必须
特点
强制性 最本质 普及 免费 公共性 基础性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 全民性的教育 不是精英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的确立——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06年修订;多种形式
终身教育 -- 三本书四大支柱
保罗·朗格朗 《论终身教育》 概念化和体系化 不是最早提出---》最早提出 耶克斯利《终身教育》---》最终形成《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学会 认知 做事 共同生活 生存
教育目的
概述
概念:总要求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再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
狭义——具体
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总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来的; 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教师教学目标——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具体化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目标能测量
目的不能测量
作用(功能)
导向作用——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理论
社会本位论——荀子、赫尔巴特、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
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罗杰斯、马斯洛、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康德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具体目的
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
杜威——教育适应生活说
我国的教育目的
基本精神
社会主义
全面发展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三人一社会)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形质、方向和内涵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灵魂和统帅
智育——基础和前提的作用
体育-物质基础
美育--动力
艺术美 自然美 社会美 科学美 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教育与教学是不同的概念,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是实施教育的途径,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的任务,也要完成其他任务。
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础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最基本
调查法——问卷、访谈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历史法
实验法——因果关系
教育行动研究——一线老师、研究与活动一体化
教育叙事研究——叙事、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