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解剖学运动系统
速看!一张思维导图带你复习系统解刨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运动系统顾名思义其首要的功能是运动。人的运动是很复杂的,包括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以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而实现的。如果能帮到你,还不快收藏起来。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解剖与生理》绪论部分的思维导图(根据老师提供的期末复习要点总结)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解剖与生理》内分泌系统部分的思维导图(根据老师提供的期末复习要点总结)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解剖与生理》神经系统部分的思维导图(根据老师提供的期末复习要点及上课重点有选择性的总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运动系统
基本知识点
组成
骨
骨连结
骨骼肌
骨骼
功能
构成人体基本形态
支撑
保护器管
造血
运动?
概念/数量/分类/构造/化学组成/生长发育
概念
?
数量
颅骨:29
躯干骨:51
四肢骨:126
上肢64
下肢62
分类
长骨
骨骺
骨干
短骨:腕8跗7
扁骨:肋骨、胸骨、髋骨、枕骨
不规则骨:锁骨、椎骨、蝶骨
构造
骨膜
骨外摸
骨内膜
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淋巴、血管、神经
骨质
骨密质
骨松质
骨髓
红骨髓
黄骨髓
化学组成
有机质:成人1/3、婴幼儿2/3
骨生长发育
类别
股膜化骨
间充质呈膜状分布,逐渐骨化
软骨化骨
间充质先形成软骨雏形,软骨改建成骨
骨化中心
初级骨化中心
软骨化骨形成时,间充质细胞随着血管一起侵入其中形成红骨髓。分化为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形成原发骨化点,形成骨干
次级骨化中心
胎儿出生前后,在软骨两端出现继发性骨化点,形成骨骺
典型骨
脊椎骨
数量26
脊椎
7
胸椎
12
腰椎
5
骶骨
1
尾骨
生理弯曲
颈曲
前
胸曲
后
腰曲
四肢骨
上肢带骨
锁骨
肩胛骨
下肢带骨
髋骨
坐骨
耻骨
髂骨
盆骨
左右髋骨
容纳柄保护盆腔脏器
支撑上身体重
足弓
站立时仅跟骨、第一第五跖骨着地
富有弹性、缓冲减振
骨与骨之间的连接
直接连结
致密结缔组织膜【颅骨】、软骨【椎间盘】、骨组织
间接连结(关节)
基本构造
关节面
一凸一凹,软骨覆盖
关节囊
外层:纤维层,起到固定作用
内层:滑膜层,起到润滑作用
关节腔
腔内有滑液
为负压,有助关节稳固
辅助结构
韧带
关节盘
由纤维软骨构成,位于关节之间
关节唇
肌肉的种类
骨骼肌(随意肌)
心肌
平滑肌
600+
长肌
短肌
阔肌
轮匝肌
起止点
起点:相对固定的点(通常靠近身体中线)
止点:相对活动的点
分布规律
大部分骨骼肌跨越关节附着于骨的表面,配布于关节运动轴两侧,形成两群互相对抗的肌群
典型骨骼肌
胸锁乳突肌
起于胸骨柄前面和锁骨内侧,止于颞骨乳突
单侧收缩使头部转向同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重要的呼吸肌
吸气:膈肌+肋间外肌
呼气:肋间内肌+腹肌(+腹壁肌?)
神经与肌肉
基本概念
刺激
能被机体所感知并对此做出反应的环境变化
兴奋
活组织因受到电刺激二产生的冲动反应
兴奋性
生物组织和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产生冲动的能力
阈强度
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不应期
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期内,无论基于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会发生兴奋的现象
相对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之后一段时期内,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水平,需要更强的兴奋才可以引起第二次兴奋
超常期
相对不应期之后兴奋性超出正常水平
低常期
兴奋性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期
电位变化类
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外电位差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产生的电位波动
极化
反极化
超射
锋电位
去极化
复极化
超极化
兴奋产生机制
由钾离子外流引起
产生
钠离子少量内流
达到阈强度,钠离子大量内流
钾离子大量外流
钠钾泵恢复静息电位
传导
速度影响因素
神经纤维直径(越粗越快)
髓鞘(有髓鞘更快)
温度(温度高的更快)
年龄(成人比婴儿老人快)
特征
生理完整性
双向性传导
绝缘性传导
“全或无”传导
相对不疲劳性
局部兴奋
去极化电位与阴极电紧张电位叠加合称局部兴奋
特性
没有“全或无”特性
不能传导
可以叠加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
神经干(一束神经纤维)电活动的总和
特点
不符合“全或无”现象
神经干中不同纤维的传导速度不一样
骨骼肌收缩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结构
接头前膜
接头后膜
接头间隙
过程
轴突末梢去极化-->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开放-->激活钙依赖蛋白酶-->突触小泡向膜移动-->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ACh分子与终板膜上的受体阳离子通道结合-->通道开放,钠离子和钾离子流动且钠离子内流远大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终板电位(标志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完成)
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
易受环境变化影响
骨骼肌收缩机制
滑行学说
横桥ATP水解-->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构象改变暴露结合位点-->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构象改变摆动,同时ADP脱落-->重新结合ATP后复位-->水解ATP再结合
粗肌丝
肌球蛋白
细肌丝
肌动蛋白
肌钙蛋白
与钙离子结合,使其构象改变,启动肌肉收缩
原肌凝蛋白
静息时阻止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起到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肌肉收缩
骨骼肌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
收缩有张力,但没有长度的变化
细肌丝不滑动
不对外做功
维持身体姿态/负荷超出肌肉最大张力
等张收缩
长度缩短,张力不变
细肌丝滑动
对外做功
肌肉的收缩总是开始于张力的增加,长度缩短发生在张力大于或等于负荷的时候
单收缩
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