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1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
这是一篇关于11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3 21:02:10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
概述
定义
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协同运动主要表现为产生平滑、准 确、有控制的运动,同时伴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肌肉的协调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是随着动作的改变而变化的
协调障碍的概念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功能完整的深感觉以及前庭系统、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
协调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共济失调
协调障碍产生的因素
与平衡密切相关(参见平衡功能评定)
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
与感觉系统:前庭神经、视神经、深感觉/本体感觉
与肌群协调与拮抗
协调障碍常见类型
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是人体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和调节随意运动
小脑蚓部病变写起的共济失调以躯为主,表现为步行、站立不稳,四肢的共济失调不明显
小脑半球病变导致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肌张力低,轮替运动障碍
患者由于对运动速度、力量和距离的控制障碍而产生辨距不良和意向震颤,上肢较重,动作愈接近目标震颤愈明显,并有快复及轮替运动异常,字愈写愈大(大写征);在下肢则表现为行走时的酩酊步态
基底节共济失调
主要是肌张力发生改变和随意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高或低下、随意运动减少或不自主运动增多
震颤:是一种最明显易见的过度运动症
舞蹈病:是在短时间内引起的急速而无目的的、不规则的运动
手足徐动症:是一种四肢末端缓慢的、不规则的、弯曲的、扭转似的运动
抽搐:是一种躯干和接近躯干的四肢肌肉急骤的大幅度运动,可见到激烈振臂的运动,很多情况发生在一侧
肌张力障碍症:是一种躯干和接近躯干的四肢部分肌肉不断痉挛的状态
其病变引起的共济失调较小脑病变的症状轻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深感觉障碍
不能辨别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行走时动作粗大,迈步不知远近,落地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并需要视觉补偿,常目视地面行走,在黑暗处则难以行走。检查时会发现震动觉、关节位置缺失
步态异常
闭目难立征(Rombergtsign)阳性
深感觉障碍时闭目难立征的特点是睁眼时身体摇晃不明显,闭眼时身体立即出现摇晃,而且是前后左右各个方向摇晃,范围较大,甚至倾倒
四肢的共济失调
运动性共济失调
上肢的共济失调:指鼻试验
下肢的共济失调:跟膝胫试验
静止性共济失调
躯干的共济失调
常见的表现
协同不良
主要表现为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佳而失去了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
辨距不良
难于判断运动的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
眼震
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
意向震颤
中脑结合臂病变
不能协调地完成有目的的动作,手和手指的精细动作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接近靶目标时颤动更明显
失平衡
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
平衡反应延迟、加剧或不恰当,影响坐、站和走路
协调评定的目的、分级与内容
目的
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时的能力
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类型及引起协调障碍的原因
为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提供客观依据
对康复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动态地观察协调功能障碍的发展变化、趋势、预后和结局
开发新的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分级
Ⅰ级:正常完成
Ⅱ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技巧稍有差异
Ⅲ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明显不稳定
Ⅳ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
Ⅴ级:不能完成活动
内容
①在完成指定的动作中有无异常
②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③睁、闭眼时动作有无差别
④动作完成过程中有无辨距不良、震颤、僵硬
⑤加快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
⑥动作完成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
⑦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⑧不看自己运动是否影响运动的质量
⑨受试者共济失调是一侧性或双侧性,什么部位(头、躯干、 上肢、下肢)最明显
⑩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协调评定的方法
观察法
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
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具有良好的平衡反应能力
当固定身体的某一部位时,具有能使身体的其他部位完成平滑、顺畅运动的能力
观察被测试对象在各种体位和姿势下的启动和停止动作是否准确、运动是否平滑、顺畅,有无震颤
观察要点
观察受试者的姿势、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并通过与健康人比较
协调试验
平衡性协调试验
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和动的成分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
指鼻
指他人指
指指
指鼻和指他人指
对指
抓握
前臂旋转
跟胫或跟膝胫试验
协调试验的选择
东京大学康复部平衡试验
上下肢协调性试验
上田氏协调试验
平衡功能评定
概述
定义
平衡是人体不论出于何种姿势,当人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支撑面
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或姿势)下(卧、坐、站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
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
支撑面的大小与人体平衡维持能力密切相关,支撑面越大,体位稳定性就越好,越容易维持平衡。反之,则越不稳。
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感觉输入
视觉
躯体
前庭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
踝调节
髋调节
跨步调节
平衡反应及其表现形式
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岀现可见运动的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重新建立新平衡的时间
特殊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
平衡反应形的形成规律
人体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21个月形成站立平衡反应
平衡评定的目的、分级与适应症
目的
无平衡功能障碍
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预测病人发生跌倒的危险性
对平衡障碍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分级
Ⅰ级:能正确地完成活动
Ⅱ级:能完成活动,仅需要较小的帮助来维持平衡
Ⅲ级:能完成活动,但需要较大的帮助来维持平衡
Ⅳ级:不能完成活动
适应症
平衡评定的内容与指标
评定内容
静止状态
运动状态
动态支撑面
姿势反射
评定指标
稳定性
对称性
动态稳定性
平衡种类与评定方法
种类
静态一级平衡
自动态二级平衡
他动态三级平衡
方法
观察法
量表法
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
Lindmark平 衡反应测试
Berg平衡量表(BBS)测试
MAS平衡测试
Semans平衡障碍分级
Tinnetti活动能力量表
"站起-走"计时测试(the timed "Up&Go”test
平衡仪测试法
临床常用平衡评定方法
Fugl-Meyer平衡量表
主要适用于偏瘫病人的平衡功能评定
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
在Fugl-Meyer平衡量表得基础上修改而来
Berg平衡量表BBS
共14个项目,每个项目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4分,总分 56分
0~20分∶平衡能力差,只能坐轮椅
21~40分∶平衡能力可,能辅助步行
41~56分∶平衡能力好,能独立行走
<40分∶预示有跌倒的危险
MAS平衡功能评测
Semans平衡障碍分级法
适用于脑卒中后偏瘫和小儿脑瘫受试者
日本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评定
脊髓损伤受试者的平衡测试
脊髓损伤患者
平衡仪